和谐小镇——安徽汤池(一)
恢复儒家传统文化的努力早已有之,且褒贬不一。
安徽汤池的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则将儒家思想带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明确提出用儒家思想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变化。45岁的张大树,一张黝黑而沧桑的脸,一身儒雅的唐装,两相映衬,给初次见面的人的感觉多少有些别扭。
张大树是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居民,现在位于该镇的庐江文化教育中心(以下简称文化中心)工程部工作。
走在汤池镇的街上,张大树会对每一个路过的人深深地鞠躬,谦和地说声“你好”,还会顺手捡起眼前的垃圾放进路边的垃圾桶。这时候,你会觉得他脸上的笑容和身上的唐装非常协调。
每天晚上回到家中,张大树会坚持给70多岁的父母洗脚,看到邻里闹纠纷,张大树会尽量过去调解,传播自己学到的传统伦理道德。
张大树是受到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影响的众多该镇居民之一,而以孝道为重点的传统伦理道德则是该教育的核心内容。这些受到儒家文化熏陶的居民又在影响着身边更多的人。
“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的到来,使得汤池镇的和谐程度大大地提高了。”儒家文化的积极推广者、汤池镇干疗所薛晓友所长说,“现在汤池的民风淳朴了,讲孝道、讲文明礼貌的多了,吵嘴打架、小偷小摸的少了,社会治安也比以前好多了。”
汤池镇位于安徽中部大别山区边缘,风景秀丽,公元前164年汉朝时因温泉而得名。
如今,这一拥有4.8万人口的古镇成为海内外众多儒家文化学习者心中的圣地,甚至是其他地方政府效仿的蓝本。
“在汤池,如果你对别人礼貌地鞠躬,不会有人认为你是韩国人或是日本人。”一位潘姓居民自豪地说。
而两年多以前文化中心的到来,对汤池来说多少有些意外和突然:小镇上的这一民办非营利性教育机构的产生居然与联合国和平大会密不可分,关键推动者则是文化中心的创始人、主任,出生于汤池的净空法师。
契合“和谐社会”
81岁高龄的净空法师一直在全世界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和平的实现。他身兼澳大利亚净宗学院、澳大利亚格力菲斯大学、昆斯兰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印尼夏利西亚都拉回教大学等高校的院长、教授、荣誉博士,并以一生不建寺庙却潜心办教育而闻名。
净空法师曾先后10次被邀请参加联合国世界和平会议。
10次会议,历经30多年,净空法师发现,该会议始终“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少有能落实到实际行动的。
此间,净空法师共作了8次主题发言,每次都提出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可以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和谐、世界和平。
这一论题受到了各国专家、使者的赞许,但更多的人则认为这一理想很难实现。
净空法师于是明白,如果不在世界上的某个地方建立中华传统文化示范基地,并成功促成当地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不会有人相信的。
此前,净空法师曾经试图在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地建立示范镇,但始终未能如愿,直到几年前回到故乡庐江汤池。
“我们县受到清末桐城派文化影响,民风朴实,尤其是汤池镇。这一传统文化基础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主管文化中心工作的巢湖市(庐江县属于巢湖市)汤池镇温泉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莫申伟说,“再加上县领导高度重视,汤池镇最终成为了用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的试点镇。”
“更大的背景则是恰逢党中央先后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和八荣八耻。”文化中心副主任倪敏达认为,“这些执政理念是没有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的政府所难以提出的。而在我们看来,八荣八耻更是与传统伦理道德高度契合。于是这一示范镇落户中国就显得水到渠成。”
2004年底,文化中心在汤池镇奠基,马来西亚华侨赖居士捐助了约8000万人民币,建成了现代化的教学场馆。来自海内外的志愿者进驻中心,以教授《弟子规》等儒家经典入手,试图使汤池镇逐渐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境界。
此前,国学、儒学的研究在国内外风起云涌,读经运动也风行一时。但系统地将儒家经典用来改变现世,文化中心显然是第一个。
“儒学具有崇实黜虚的优良传统。孔子特别强调‘躬行’,强调学以致用,《论语》第一句就是‘学时而习之’。他要求自己的学生不但要读书,而且要置身于实践之中,把所学的东西与改革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山东大学教授、《孔子研究》主编蔡德贵认为,“从国内方面来说,儒学在目前情况下的实用,就是要配合和谐社会的建设。”
国学大师陈寅恪也曾肯定中国文化的传统是“言道德,唯重实用,不究虚理。”
文化中心的努力显然与这一传统有更多的契合。
此间,净空法师曾提出一个“三年目标”:三年之后,达到汤池镇没有一起刑事案件,家家户户都能实践《弟子规》,都能讲《弟子规》。
《弟子规》是仅次于《三字经》的儒家经典启蒙读物。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结合家庭教育与生活编纂,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而成的。
给父母洗脚
张大树与文化中心的最早接触是通过文化中心免费发放的《弟子规》教学光盘。这时的他还在江苏昆山的一家台资企业上班。
“对我震动很大,第一次感到自己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太少了,心里非常不安。”张大树说,“之前从来没有人教育过我要遵守五伦关系,要孝敬父母。”
“社会风气败坏、物欲横流、见利忘义、离婚率节节攀升、青少年犯罪手段令人触目惊心。种种社会悖逆乱象的产生,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近百年来,人类普遍疏忽了伦理道德教育。”文化中心的训导长蔡礼旭说。
来自台湾的蔡礼旭是众多镇民景仰的对象,也是文化中心的灵魂人物之一。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关系在文化中心的教学中被赋予极高的地位。
张大树最终辞掉工作,回到故乡,侍奉70多岁的父母,同时进入文化中心学习《弟子规》。而他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洗脚。
“我都快50岁的人了,给父母亲洗脚实在有些丢不下面子。”张大树笑着说,“真要做,连父母都不好意思。父亲说,你就对文化中心的老师说你帮我洗过了。”
张大树说,那不行,圣贤教育我们不能说谎。再说,我学习圣贤文化也需要你的配合,父亲只好勉强同意。
“当父亲把脚放到盆里的时候,感觉马上就不一样了。脚上满是风口子、老茧子,像树皮一样很难清理,简直不能看。”张大树说。
40多岁的儿子给自己洗脚,受宠若惊的父亲还是感到有些不自在。
“时间长了父亲自然而然就放松了。每天晚上我们一边洗脚一边聊天,再给脚底做些按摩,现在一天不洗父亲就会感到难受。我母亲的脚骨质增生,每天一边洗脚一边按摩,她也舒服多了。”
受到伦理道德教育的并非张大树一人。
“文化中心在中小学甚至农户家里举办各种《弟子规》培训班,用传统道德教育净化汤池。”薛所长说,“再加上敬老尊贤茶话会,年终孝亲祭祖,结合相关节日表彰好媳妇、好婆婆、模范青年、好儿童、孝子孝女等各种道德文化活动,传统道德逐渐渗透到了镇民们心中。”
绿色课堂被当地镇民津津乐道:该镇马槽河畔的树林里,一到开课的晚上,就会有三四百甚至七百多村民聚集在这里,与文化中心的老师们一起学习儒家典籍。
文化中心还走村入户,每周两次分赴全镇的13个行政村,利用农闲时间与农民接触,教授《弟子规》和传统礼仪。
而汤池镇的老政府办公楼也被文化中心用来开办镇民学校、快乐老人俱乐部等等,为儿童、家长开办编织、音乐、书法、篆刻等才艺班以及《弟子规》学习班。
“现在一到过年,四面八方的乡亲就会自动地涌向文化中心,学习《弟子规》。”薛所长说。
《弟子规》的普及之外,文化中心老师的身体力行,则被认为是改变像张大树这样普通镇民的关键因素。
“比如教育老百姓注意环境卫生,文化中心的老师就会穿着‘和谐马甲’上街捡垃圾。”薛晓友所长说,“起初老百姓不理解,都说,就凭你们几个老师捡,能有什么效果?看你们能坚持几天。而现在你再看汤池干净整洁的街道,已经很难找到垃圾。”
薛晓友说着拿出了一个印着“和谐社会,礼仪之邦”的“和谐马甲”。
从捡垃圾开始
张大树也曾经穿着这样的马甲和文化中心的老师、义工们一起上街捡垃圾。那时候的汤池街道上垃圾随处可见,路边的店铺、停下来的车辆都习惯了把垃圾往街道上丢。
张大树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上街捡垃圾是2006年12月25日下午。那天文化中心的皮晓琨老师带着他去看望该镇居民,路上看到垃圾就捡起来丢进垃圾桶。张大树实在不好意思站在一旁看着,也就动手捡了。
“刚开始捡垃圾感觉好丑,那腰啊,真是弯不下来。”张大树回忆,“我在汤池开过布庄,生意不错,也是小有名气的。”
和老师们一样,张大树的行为刚开始并未得到居民的理解。有人打趣说:张老板,你学好啦!有人说,张老板你在捡黄金啊!
- 上一篇:寂天论师的故事
- 下一篇:想吃两只脚就要多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