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裕固族信仰民俗文化中“尧达”与魔石崇拜

尧达是裕固族婚俗中赠送给新郎的一段绵羊后腿骨,它是婚姻的凭证、两性结合的象征,也是一种曾广泛存在于古代北方许多少数民族中的生殖崇拜文化现象的遗存。虽然,民间传说中对尧达的起源有十分详尽的叙述,但如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合理的诠释,并对其起源作科学的考证,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之一。为此,本文作者联系裕固族民间对“贾答什(圆柱型的石杵)”的崇拜、古代北方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对“祈雨石”(或“札答石”、“剳答石”)的崇拜现象及古代突厥神话传说等材料,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从而对裕固族民俗文化中的尧达及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信仰民俗、生殖崇拜文化作出了一些新的探讨。

一、裕固族民俗中的“尧达”

1、婚俗中的“尧达”及相关民俗现象生殖崇拜是远古时期初民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信仰文化现象,而且在许多现代民族文化中,仍可以发现保留至今的类似的古老因素。在今日裕固族文化中,类似的文化现象在近几年才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尧达”习俗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普遍存在过的生殖崇拜现象。具体而言,尧达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物,具有婚姻、生育、幸福等象征意义。“尧达”(joda)一词,在西部裕固语(属突厥语族)的确切含意就是绵羊后腿的第二节骨。在婚礼上,将该部位的羊腿煮熟,缠以黑白两色羊毛,涂以酥油。一般认为经过专门加工制做方可称“尧达”,在婚礼仪式的结束时,将它赠给新郎,在新婚之夜,新郎新娘要共食尧达肉,而骨头则由男子终身保存。joda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指人的大腿,但在一些蒙古语方言中,joda一词指男性生殖器即男根。故有可能在远古时期,joda一词本身就有男根之含意。在裕固族婚俗中,有一个专门的“尧达曲格”仪式,向新郎赠送尧达。仪式之后,男子获得了尧达,新婚夫妻的合法性便得到确立。因为“尧达是婚姻的凭证”。此仪式的突出特点是:在赠送尧达过程中,要请主持人高声朗诵长达两百多行的专门祝词:《尧达曲格尔》。它主要讲述人类婚姻的起源及各种习俗的来历,特别是重点解释尧达的来历。在裕固族东部地区的婚俗中,也流传着有类似内容的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

2.有关“尧达”的民间传说及认识

从祝词中所讲的尧达的起源来看,尧达可以用金银铸成,也可以取自奇兽,如青龙、白象之体;可以取自非常稀有的驼色绵羊,也可以是普通羊身上价值最低的后腿骨。如在婚礼祝词《尧达曲格尔》中说:……噢!说起攀亲定俗的起源,/噢!据说二位先汗商量要定一个先例/……噢!丁格尔汗说要铸一个金尧达,/噢!阿木兰汗说要打一个银尧达/……噢!众穷人找这些东西谈何容易/……噢!斋桑(大臣)们把尧达定在青龙白象的身上,/噢!青龙白象说他们确有难处,/…噢!万只羊中有一只领头的驼色绵羊,/噢!这尧达就定在驼色绵羊的身上/……噢!驼色绵羊是稀罕之物,/噢!繁衍人类是浩繁大业,/噢!浩繁大业怎能靠稀罕之物。/噢!最后这尧达就定在一只绵羊身上。/噢!据说绵羊身上有五个奕尔得尼(宝物)。/噢!要说第五样奕尔得尼是什么?/噢!取下的尧达做一份吉礼,/噢!用来冠戴幸福的新郎/……噢!要说从前的尧达,/噢!送给牧羊童也嫌上面的肉少。/噢!要说这今天的尧达,/噢!是支撑蓝天四角的尧达……”[1]。从民间祝词的内容来看,将尧达定为绵羊后腿只不过是多种选择中的一种,而在此之前,尧达并不是绵羊后腿,而是其他类似的东西。尧达在裕固族文化中作为男根的象征物,从人类生殖崇拜现象的发展演变过程来看,仍停留在具体的形象阶段。其更高阶段则是象征物在意念上的抽象化,如以虎、狮、公牛等象征男性、男根,实际上只取其抽象的雄猛、威武之意。相比而言,裕固族婚俗中以尧达为男根象征,则是十分古老的文化因素。尧达除在婚礼上具有直接的意义外,裕固族民间对尧达的认识还有如下几方面:第一、男权的象征。婚礼上的尧达是夫妻合法的凭证,有了尧达才算明媒正娶的婚姻。因此,尧达也就成了两性结合的象征,代表了特定男女间性关系的合法存在。裕固人将尧达终身收藏,把它当作一件十分宝贵的象征物,且讲究将它放在室内较高处,不能随意乱放。值得注意的是:男子得到了尧达,就意味着对特定女子有了特殊的权力,故在家庭中它是男子是否具有权威的象征或代表着男权。这是因为,本世纪50年代以前的裕固族社会中,较普遍地存在着另外一种婚姻形式即“帐房戴头婚”[2],在此婚俗中没有确定的男子,故没有尧达。因此在此类家庭中女子具有绝对的权威,她可以随时宣布解除两性关系的发展。说明,没有尧达就没有男权。第二、“产食文化”的遗存。民间认为,使新娘怀孕的是尧达之上的肉,新婚之夜共食尧达肉,就是为了让新娘尽早怀孕生育,而且能获得较强的生育能力。这实际上就是远古初民信仰中的一种“产食文化”现象,即食用特定食物可促进生育。在游牧民族远古时期,最常见的生物的繁殖过程大概要数牲畜的交配、产仔过程了。特别是羊群所具有的旺盛的生殖能力给初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将原来并不确定的男根象征物,如圆柱型石柱等,用绵羊后腿来代替,使之专门化并将这种文化现象与人类婚姻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第三、超自然的魔力。用来制做“尧达”的羊腿骨也可以制成宗教仪式上的法器,即用尧达骨削成的笛(或号),西部裕固语称之为“尧达普地什”。巫师也赫哲做法时,吹奏此笛可以驱灾消病,带来好运气。但是,也只有也赫哲有专门权力来吹奏它,普通人不能吹它,否则会带来灾祸。说明尧达具有超自然的魔力,与裕固族萨满信仰有特殊关系。

二、裕固族地区的“贾答什”与古代北方民族的“魔石崇拜”

1.“贾答什”与魔石或祈雨石笔者于1997年夏赴裕固族地区进行民俗文化调查时,进一步获悉了一些有关“贾答什”的资料。贾答什(jadahsh)指圆柱型的石头,多指约手腕粗、二三十厘米长的任何类似的石头。在平日生活中,贾答什指用来捣粹调料、茶叶等物的石杵。实际上贾答什是贾答答斯(jadahdas)的简称,das即石头。裕固族民间对于此类石头的信仰民俗有如下几方面:第一、它可以用来避邪或驱除妖魔鬼怪。故可以将贾答什放在门后、坑头、桌下、墙角等人们经常经过或活动的地方。第二、不能将贾答什随意弄断,否则会带来灾难。万一不小心弄断了它,就要采取补救的措施:向佛祖燃香磕头。第三、贾答什与水有关,认为它可以带来水。故人们将在野外捡来的贾答什放在井边,或扔入井中,也能给人带来好运。第四、在草原上看到特别的贾答什时,老人们常将它们在原地竖立起来,据说可以带来好运。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的人解释说,贾答什原来是“支撑蓝天四角”[3]的石柱子,裕固人用尧达(指羊腿)代替了贾答什,故后者便散落到了人间。实际上,裕固族文化中的贾答什就是古代游牧民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魔石崇拜现象。汉文史书中称之为“劄答”、“酢答”、“鲊答”石。《突厥语大词典》中作“jat”,该词注释为“在巫术中使用,是一种专门祈求风雨的石头”[4]。在《福乐智慧》中,作者说到:人们经常使用这种魔石,我在样磨亲眼见到它是怎样呼风唤雨的。胡大保佑,夏天忽然降雪了,我眼前的火被扑灭了。[5]《玛纳斯》中则描述了巫师使用“鲊答”石的过程:魔法师拿出了鲊答魔石,/放进盛满清水的碗中。/一面口中念念有词,/一面把鲊答轻轻搅动,/霎时间,狂风呼啸而起,/天空里布满滚滚乌云。/一阵狂风暴雨过后,/大雪冰雹降落纷纷。[6]《回疆风土记》也载:劄答,坚如石,青、黄、赤、白、绿、黑色不一,大小亦不齐,生于牛马腹中,亦有生晰尾根及野猪头。腹中者尤良。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人中,也存在对能呼风唤雨的魔石的信仰现象,甚至在阿拉伯、波斯文化中同样存在着类似的现象。上述中外史料记载中,虽然没有关于魔石的形状特征的记载,但对魔石的来源却有几种较明确的说法:一种是取自动物头颅,如马、黄羊、蛇、野猪等;另一来源是取自动物胃中,故又称为胃石、解毒石,有药用功能。史书记载中魔石的主要用途有二:一是呼风唤雨(即祈雨石);二是治病(解毒石)。如果将史书上记载的魔石(劄答石)与现代裕固文化中的“贾答什”相比较,则可发现:名称几乎一致,且都与水有关。史书的魔石名称为劄答(jadah)、jat、yedeh[7]等,其后都需加tas、tax等表示“石头”之意的后缀方可称为“魔石”。裕固语中则为“jadatas”,简称为“jadash”。史料中魔石发生作用的条件之一就是将魔石放入水中,然后念咒方可祈雨,而裕固族贾答什被放入井中或放在井边,也可防止井水干涸,即可生水。另外,在裕固族民间信仰中,水源多与石头有关,如许多民间故事中都有英雄人物为民找水的情结,最终都是在石板下面发现水源。[8]除上述两个共同性之外,在广义上,对魔石的信仰无疑也是相似的,信仰的基础是认为那种石头具有超自然的魔力。因此可以初步断定,裕固族民间信仰中的贾答什就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魔石(劄答石)崇拜的某种遗迹。

2.“贾答什”与“尧达”

史料中记载的魔石多为10世纪时,北方游牧民族的信仰文化现象,它与裕固族地区至今仍然存在的对贾答什的信仰现象相比,究竟哪一个是原型或更古老?对此问题的回答必须要同裕固族文化中的“尧达”相联系。首先,裕固族现存的魔石的名称贾答什(jadash)及其变形jadahtas在发音上似乎与前文所讲的“尧达”(joda)有某种联系。jadah与joda间存在明显的对音关系;其次,贾答什与尧达在形状上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不过尧达一般是一头粗一头细。再次,二者在裕固族民间信仰中都是具有某种超自然魔力的东西,受到民间不同程度的崇拜。最后,值得重视的是民间认为:贾答什原来是“支撑蓝天四角”的石柱子,后来被裕固人换成尧达即绵羊后腿了,而石柱子则散落到了人间。说明jadash与joda在远古时期是同一种崇拜物,在后来历史发展中,随着人们信仰生活的变化,而将远古时期的自然魔力崇拜物依照不同的法力范围,而重新赋于了不同的形象。即将生殖崇拜的功能确定在了绵羊后腿上。另外,前文中我们说过,尧达在被确定为羊腿之前存在着另外一种表达其含意的象征物,从上述共同性来看,贾答什无疑就是那种尧达之前另外的象征物。从裕固族现存的婚礼祝词《尧达曲格尔》中所谓尧达的起源来看,有几点值处注意;一是为了满足普通老百姓的需要而选择尧达为替代物;二是多是从动物身体中寻找,如青龙,白象、棕色绵羊,但都太稀少,最后在普通绵羊身上找到了没有多少价值的绵羊后腿作为尧达的替代物;三是人们赋予绵羊后腿以尧达的含意而使羊后腿具有了特殊的作用。而在此之前,绵羊后腿是不太好吃且常被丢弃的部分。总之,尧达原来并不是羊腿,它是取自动物身体的某东西,如同古代许多北方民族中存在的劄答石的来源一样。

3.“尧达”、“贾答什”、魔石与萨满教巫师

如果我们将尧达(joda)、贾答什(jadash)、劄答(jadah)等相关事物联系起来,并将它们放在古代萨满教信仰文化背景中去分析,就可能会有更满意的解释。古史中将魔石多记作jadah(劄答、鲊答、酢答),但在古代突厥人中,却称类似的石头为yedeh-tash,而将以魔石施法的巫师称为yedeh-chi,[9]而有趣的是今日裕固族仍将萨满教巫师称为“也赫哲”(jehl-chi)。其含意按现代裕固人的理解有“疯狂者”、“问话人”的含意。较为明确的是此词本身就是指巫师,且多是会某种法术的巫师。如果将现代裕固语中的jehl-chi与古突厥语中的yedeh-chi联系起来考虑,则可发现二者间存在着明显的对音关系。j在裕固语中也可读做y,eh是裕固语中特有的带擦元音,通过它,可以将yedeh中的辅音d脱落。说明,现代裕固语中的巫师也赫哲(jehl-chi)正是古突厥语中的yedeh-chi。yedeh-chi是14世纪突厥语中指以魔石即祈雨石为法器的巫师。另外,jehl-chi在裕固语中,是对巫师的一般的称呼,而qam则是较正式的巫师的名称,也说明jehl-chi仅仅是巫师中的一种。通过上述论证,我们可以确定尧达、贾答什、劄答、yedeh及jehl等原本都是同一事物即魔石或祈雨石。虽然在现代裕固族民间信仰中,魔石并非也赫哲的法器,但jehl-chi即yedeh-chi这一名称却被保留了下来,并通过演变而把贾答什的意义赋予了joda(羊后腿)。

4.魔石崇拜与古代突厥神话传说

在另一份藏于牛津大学图书馆的波斯文献中,也有有关突厥人祈雨石起源的资料。该文献实际上是一段神话传说:诺亚走出方舟后,将突厥直至中国之地划归三个儿子之一的雅菲特yafit,“诺亚进行了祷告,请求至高无上的神教给雅菲特一个名字,使他一说出这个名字,[立刻]就下雨……雅菲特既知此名,便将其写于石头上且小心挂在项上以免遗忘。每当念出那个名字求雨时,雨就下起来了。如果把那个石头放进水里,再把水给病人喝了,病就好了。石头作为遗产传给了他的后裔……突厥人借助石头求雨的习俗就是这样来的”。[10]引文中魔石(祈雨石)的所有者雅菲特yafit,似乎与前文中说过的yat、yedeh、joda、jadash等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一是在语音上,上述几个词都有可以是同一词汇的不同变化形式;二是在意义上也有一定关系:yafit是人物即魔石的拥有者和施法者,故具有巫师的身份意义;yedeh是魔石,而yedeh-chi又是以魔石为法器的巫师;史料中的jadah与jat也只有与石头(tas)连用,方可表示魔石。结合前文的推论,可以得出在yafit、jadah、yedeh、yedeh-chi、jehl-chi、joda及jadash之间有内在联系:魔石或魔石的拥有者。另外,上述魔石的原型或变型在现代裕固文化中以生殖崇拜现象和魔石崇拜现象得以保留。由此我们可以推论,joda是男根的象征,它原来的形态是柱状石头,故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的魔石崇拜的原生形态是男根崇拜,是生殖崇拜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神话中的雅菲特实际上指共同的男性祖先,本质上仍是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