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拉香波的介绍 雅拉香波有如何的历史?
雅拉香波雪山
乃东的黎明,一座金色的雪峰傲立在南方的天际。沿着山峰的东经92度一直向南,它所向披靡、势不可挡。这座雪峰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雅拉香波。雅拉香波是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一座孤立的大山,海拔6636.8米。山上的冰雪融化成了雅砻河,清澈的河水沿着河谷,在泽当地方汇入雅鲁藏布江,全长70多公里。
雅拉香波和雅砻河,可以说是藏民族、藏族历史、藏族文化的发祥地。
山不在高,水不在长,在这块丰腴的雅砻河谷里,诞生了西藏历史上的第一位赞普、第一座宫殿、第一块农田、第一座佛堂、第一部经书……。
从行政区划上说,雅拉香波和雅砻河的所在地山南地区下辖浪卡子、贡噶、扎囊、乃东、桑日、曲松、加查7个县,乃东县泽当镇既是县府,也是山南行署所在地。从地理上说,山南地区是指冈底斯山与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鲁藏布江中游,雅砻江河谷一带。西起曲水,东到加查,北与拉萨河谷一山之隔,而南部一直延伸到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接近了印度的布拉马普特拉河。
乃东是藏文化的滥觞之地。“乃东”,藏语意为“象鼻山尖”。我很长时间都在疑惑,那只象在什么地方?那只象的鼻尖在什么地方?
我们从乃东泽当镇沿平整的公路南去,溯雅砻河而上,一直向着绿色的大山走去。一座白色的金字塔般的雪峰镶嵌在蓝天、白云和山谷禾田之巅。沿途,一处处村落洒落在弥漫河谷池渐黄的青稞田中,一座座寺院飘隐在油绿的杨树丛中。大约70公里就到了亚堆乡,也就是过去的曲德贡乡。在曲德贡寺的红墙金幢边,迎面一座大山忽然变成尖锥似的,河流突然分为东西两道,去隆子和错那的公路向东偏去,一条小路沿山尖西侧的流水西上。仰首瞻望,已经没有了宽大的山体和尖耸的雪峰。高高的路牌上用中英文标写着:(左行)隆孜县城104km错那县城173km(右行)亚桑寺3km。
根据gps提供的数据,我在谷歌卫星地图上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这时我才知道,我们已经站在了雅拉香波的脚下,站在了象鼻山的尖端,站在了鼻子尖前。我通过卫星地图,在相当于15公里的高空中看到了雅拉香波的奇异全貌。
[page]
“雅拉香波”在藏语中的意思是“上神香波”,在“世界形成之九山神”中排列第二位,又称“斯巴大神雅拉香波”。在公元8世纪的敦煌古藏文手写卷中曾多次提到雅拉香波,称“雅拉香波乃最高之神”。但当地人一直认为,雅拉香波是一只伟大的白象。如今有了卫星遥感技术,从遥感图上看,雅拉香波果真是一只俯首帖耳的白象,伸出长长的鼻子,伸向面前的雅砻河。这就是被古老的藏民族所敬仰的雅拉香波,有着尖尖鼻子的大象。而乃东,正是象鼻山尖前的村庄。
十分感叹远古的西藏先民,居然有着如此难以想象的视角和高度,能如此精确地判断出这座大雪山的造型。而且还为它命名了雅拉香波这样无与伦比的好名字。
雅拉香布北流的溪水形成了雅砻河。雅砻河谷,是吐蕃最古老的部落繁衍之地,被誉为藏民族的母亲河。她滋润了两岸丰腴的沃土,孕育了藏族的文明,为游牧过渡到农耕创造了绝好的自然条件。
公元前2世纪初叶,西藏第一个藏王聂赤赞普在雅砻河谷建立了名为“博”的部落,并确立子孙世袭赞普的制度。相传,人们在雅砻河边看见一个陌生人,因语言不通,不知道他从哪里来。那个人手指天上,人们就以为他来自雅拉香波的雪山顶上,于是人们就把他高高抬起来巡游,用肩头当做他的宝座,并拥立他为首领,称他为聂赤赞普,藏语意为“肩座王”。人们在山上修建了雍布拉康供赞普居住。这座被誉为西藏第一座宫殿的雍布拉康,历经千年,至今依然高耸山顶,和雅拉香波一起,俯视着雅砻河谷的人民和田地。
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吐蕃第八代赞普布德贡杰时期,雅砻部落已开始发展农业,人们已经掌握了播种、修渠和灌田技术。那时的吐蕃贤臣茹列杰在《贤者喜宴》中记述到:“其聪睿之业绩是:烧木为炭;炼矿石而为金、银、铜、铁:钻木为孔;制作犁及牛轭;开垦土地,引溪水灌溉;犁地耦耕:垦草原平滩而为田亩;于不能渡过的河上建造桥梁;由耕种而得谷物即始于此时。”
公元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萨迦派僧人索南坚赞撰写的《西藏王统记》,也记载了:“钻木为孔作轭犁,合二牛轭开荒原,导汇湖水入沟渠,灌溉农田作种植。自斯以后,始有农事。”
在第十一代赞普时期,吐蕃制定了以二牛一日耕的面积为耕地面积单位,第二十八代赞普时期,佛教传入雅砻河谷。随着雅隆部落与其他部落的交往联系和互相融合,雅隆部落自身也发展壮大起来,在各部落问的兼并战争中一直处于优胜的地位,稳固的统治、统一的精神,并掌握着富饶的土地……到了第三十二代赞普时期,雅砻部落不断扩充领地,取得了整个吐蓄的政权,最终成为西藏最强大的部落。而他们崇奉的山神也就成了众部落共同信仰的山神而成为最高神灵。在藏文史籍文献中,往往称雅拉香波山神为王族神灵。
[page]
公元7世纪中叶,松赞千布走出雅砻河谷,开始了统一西藏高原的事业,先后征服苏毗、羊同等部落,建立了吐蓄王朝,将都城从琼结迂到了拉萨。吐蕃王朝的繁荣,得益于雅砻的农耕文明。如今,来自赞普布德贡杰时期的许多农耕习俗流传至今。西藏和内地一样,在春季作物小麦、青稞即将成熟的时候,往往会遭遇强对流天气。农民几乎没有办法预防和抗御暴雨和冰雹的袭击,靠天吃饭是普遍的现象。为了使百姓一年的勤劳不付之东流,藏王向苯教教主请求保佑,教生根据苯教教义,就让农民在收割前绕田地转圈,求“上天”不要生气,不要下暴雨和冰雹,这就是在西藏各地流传至今的望果节的渊源。
“望果”是藏语的音译,“望”是“翁卡”,意为“田地”:“果”的意思是“转圈”。“望果”就是巡游田野,转庄稼地的意思。这种形式在日喀则地区称为“雅吉”,在林芝西部的农耕地区称为“邦桑”,都是青稞收割大忙前的一次聚会。
8世纪后期,宁玛教派兴盛,“望果”的巡游也带上了使符念咒的色彩。14世纪时,格鲁教成了西藏的主要教派,“望果”活动又改成了举佛像、诵经文的格鲁派色彩。几千年过去了,古老的“望果”的巡游已经变成了乡间传统的节日,有了赛马、射箭、唱藏戏等各种娱乐活动,西藏各地望果节的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西藏各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差别很大,因此望果节的日子,是各地寺院的喇嘛或巫师根据庄稼的成熟期择吉日定的,而且各地的仪式形式也都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到了望果节这一天,人们会集中到村边一片较开阔的空地上,空地中央的煨桑台青烟袅袅,在台边竖起的树干上,装饰着青稞穗、豌豆株和各色彩带。在当地人约定的时刻,喇嘛们吹起法号,敲动法鼓。参加巡游的人们来自村里的每一个家庭,男女老少都穿着鲜亮的盛装。2009年7月15日下午,我们有幸在雅拉香波山脚下的恰噶村巧遇了望果节的队伍。象鼻尖南侧的山谷里一片喧哗,村东的空场地上旗帜招展,我们立刻意识到这就是望果节的巡游队伍了。
而我们走近人群,一问才知道,仪式已经进行了一个上午了。
漫长的队伍里,男人们头戴着名为“才仁金嘎”的皮毛金花帽和新式的礼帽,披挂着佛龛和红色绶带,高举着象征八宝吉祥的旗帜、伞幡。女人们都佩戴着昂贵的嘎乌,展示着家藏的珍贵珍珠、珊瑚、玉、松石等珠宝。她们手持用各色彩带缠绕着的青稞穗、豌豆株和有所象征的箭镞,每个女人的背上还背负着用彩带和木板包裹着的经书,而过去则是由喇嘛们背着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在队伍的前面,是村里一名受人尊敬的老汉,老人的头上,顶着黄色的圆盘毡帽。在队伍的后面,有5名武士打扮的男子,他们头戴插着红旗和羽毛的黑盔,手持刀剑,随着法号的奏鸣边走边跳,还不断发出高亢的呐喊声。整队完毕,队伍排成圆形,绕场三周后,随着跳神者的指挥,一名喇嘛乘坐马上,率先走向田地,人们随着鼓号的节拍,呼唤着祝福、吉祥的口号,转田巡游开始了。
[page]
传统望果节转田队伍的前端,是一名法师,他举着五彩绸布包裹着的箭翎,后面的是背着经文的僧人队伍,紧随的是由村民组成的乐队和带佛像的骑马男子,最后才是百姓队伍。人们会捧着佛像或唐卡,在喇嘛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绕行在即将收割的青稞地里,祈祷神佛保佑丰收和收割顺利。有的地区是村里有威望的老人在队伍前施放烟火,举着装有糌粑的白布袋来敬神,祈求在收割季节不要降冰雹、不要发洪水、不要影响收获。人们伴随着鼓号的轰响,快乐地绕过自己的村子,向山脚下的田地走去。人们驱赶着妖魔,祈祷着丰收。在各自的田地摘下三穗青稞,带回去供在家里的谷仓和神龛上,表示已经带回了青稞的灵魂,丰收在望了。每到村口、路口,队伍会接受群众的助威和青稞酒、酥油茶,这时法师会下马煨桑、诵经:为丰收祝福。午时,队伍解散,各自回家吃午饭。下午队伍再次集合,继续转田,直到全村的田地都转过。随后,在林间草坝上,家家户户在一起野餐。野餐之后,还有赛马、射箭、歌舞等活动。傍晚,法号再次吹响,人们在法师的祈祷声中开始狂欢,直到酒足饭饱,欢快地结束了一年一度的望果节。
现在西藏人的生活好了,无论从鲜亮的衣着还是从丰满的脸庞上,我们都可以感觉到改革开放给西藏带来的巨大变化。在他们的队伍里,我们看见了一个新奇的事情:每一个妇女背负的经书上,都放置着一把崭新的雨伞。我们问同行的藏族朋友,他说是防晒或防雨吧。
当然,这仅仅是乡间的传统和仪式,实际上,每到这个时期,西藏和全国各地一样,气象部门都会利用雷达探测雨云,使用高炮防雹。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已覆盖了西藏大半有耕地的乡。在许多地方,驱雹的巫师,求雨的喇嘛已经下岗,有个很好的例子,拉孜县芒普乡乃村的洛桑次旦,曾经是念经驱雹的专业巫师,后来他了解了观云测天知识,学会了使用火箭炮,变成了一个防雹火箭炮的熟练炮手。
在村子通往河谷田地的路口,欢笑的村民给我们披上哈达,把盛满青稞酒的大壶捧到我们的胸前,按照当地的习俗,我们用双手捧满青稞酒,倒进嘴里。在恰嘎村的转田队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自在的轻松的气氛,宗教的作用似乎已经变得很淡,没有人捧着佛像,取而代之的是十世班禅大师的照片,是毛泽东主席的老照片。
- 上一篇:2015年中国佛教节日一览表
- 下一篇:敦煌莫高窟举办浴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