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藏族的萨噶达瓦节 萨噶达瓦节的庆祝方式

萨噶达瓦节的由来

藏历四月十五日,据考证是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得道、圆寂的日子,全世界佛教徒都隆重纪念这一日子。在雪域高原,藏族人是如何纪念的呢?

四月,按藏历的说法,星象上将出现28宿中的萨噶星宿,即氐宿星。这月(藏语称“月”为“达瓦”),拉萨人统称为“萨噶达瓦”,把祭佛日也简称为“萨噶达瓦节”。四月一个月,信徒们不杀生不吃肉,专意朝佛供佛,有的还会闭斋修行,或是去转经磕长头。因为佛祖释迦牟尼曾言:“此日行一善事,有行万善之功德。”

拉萨的萨噶达瓦节

拉萨的萨噶达瓦节是这样一番景象:

天色朦胧,万籁静寂,圣城还沉眠于酣睡之中,但空气中却已弥漫开祭神祭佛的桑烟味。香柏、糌粑、奶汁等混合的特殊焦香味扑进人鼻中,有种痒痒的、舒服的特殊感觉。

因为大昭寺中供奉有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拉萨遂成为圣地。拉萨城区是随着四方香客来朝拜大昭寺而兴起的,逐渐成为全藏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而,它的交通路径,也就按传统的朝佛转经路形成布局。

圣地的转经路分内环、中环、外环三条大路,皆以大昭寺为轴心。大昭寺内围绕佛殿的转经路为内环路(囊廓),围绕整个大昭寺的转经路则为中环路(巴廓),而延伸到布达拉宫、药王山、功德林、龙王潭、小昭寺转经路,便是外环林廓路,周长足足有20里。

随着朝霞初露,林廓路上人影幢幢,川流不息。有老人妇孺,也有年青小伙,有拉萨市民,也有外地香客,有农牧民、个体商贩,也有国家部门的职员,有青春妙龄的少女,也有领着孙儿的耄耊老人,一个个急步匆匆地走来又走过去,不相互寒暄,只留下诵念“嘛呢”(六字真经)的嗡嗡声浪。

转经的人流中,没有一个神色浮躁、举止懒散,也没有一个人两手空空。每个人的左手,或拨着佛珠,或揺着经轮,边走边不停地捻动佛珠、摆动经轮,右手拎着的是糌粑口袋,胳肢窝下还挟有香柏枝。人人口中反复诵念“唵嘛呢叭咪吽”。佛典中说:佛家弟子或其他任何人,凡在这一天做一件善事,或念一遍六字真言,就等于平常做了三亿件善事,念了三亿遍真言。

转经队伍中,不时泛起不和谐的铜铃声,是三五只绵羊在尾随主人转经。它们是过放生的神羊,颈背上系着一束五彩吉祥布条,就似佛祖赐给的身份证,告诫世人不得伤害。

天色大亮,转经路上高挂的经幡昭然醒目,大红、大绿、杏黄、藏蓝、乳白……五色旗幡在晨风中晃摆,发出悦耳的“哗啦”—“哗啦”声。好多经幡是祭佛前一两天换的新幡。药王山、功德林一带,黑压压的人头攒动流淌,拉萨城几乎万人空巷,人群涌过来又流逝远去,一浪高过一浪,浪浪相接地聚集在药王山下摩崖石壁前、功德林煨桑台前。

摩崖石壁上雕刻众多佛像。信徒们摩肩接踵叩头膜拜,不漏一尊佛像。他们的额上留下了一坨坨灰白的叩痕。

[page]

人流在功德林煨桑台前又掀起祭佛高潮。

高高的煨桑台上浓烟滚滚,柏枝燃得劈啪作响。人们争先恐后地从自己的糌粑口袋里往外抓糌粑,往桑火上抛撒。然后又从腋下香柏枝中抽出一两束添加在上面,口中高声祷告。完了又走到这旁的神石上叩头膜拜,两手无限庄穆、神圣地摩挲石壁。光洁滑腻的神石上留有深深的手印和额痕,足足凹进去一指深。日月流逝,唯有它展示信徒们对佛的感恩和追念,把教民们的心迹印在世间。

桑烟滚滚,似喷泉奔涌长空,雾气丝丝,和桑烟混融一处,在半空中流动。转经的队伍从布达拉宫西侧转到北面,又从北面经过龙王潭流动到小昭寺,再向南转向中环路。

由西向北转弯的各个路口,每隔二三十米就燃有一堆桑火。桑火如山,桑烟如柱。桑烟中,叩长头的朝香男女如山溪流动。有的香客一步一个等身头,膝盖磨破了,他们缝缀了厚实的皮子,仍不松劲地叩着。大多数手上套着木板,腰系结实的围巾,而额头和鼻梁、下巴,却留下了灰土和紫青的伤疤。

平时热闹繁华的八角街头,凡是藏人的店铺几乎关了门。八角街冷冷清清,摊点也零零落落,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圣地拉萨在这一天,完全沉浸于朝佛之中,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吚呀学语的孩童,一早都空腹出门,能转林廓路上了林廓路,走不了长路的则转巴廓路,或者去大昭寺烧香叩头添酥油供灯。总之,人人要表白一份心迹,个个都颂扬佛祖功德,萨噶达瓦节成了祭佛诵经的海洋。

中午,川流不息、络绎不绝的队伍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却是另一种景观:沿着布达拉宫西面、北面的林廓路南侧人行道上,人挨人一溜坐着老头老妪,还有面带病容的男女,有的携儿带女,有的襁褓中还有吃奶的婴儿。他们是一个特殊的族群——受施舍族!施舍是萨噶达瓦节的重要内容。人们认为:通过施舍,佛祖会看出那些富人是否有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积善积德的志愿,以便将来给他们公正的评判奖罚。家底殷实的人家,还有外地来还愿的香客,以及在拉萨发了财的异乡商贾,大多都会前来施舍。一来报答佛祖的恩惠,表示自己时时铭记佛祖的教诲,二来显现自己具有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心愿,以求得好的报应,有个好的命运。

来接受施舍的人很多,大多来自拉萨市内和城郊各贫困县乡,也有康区、安多等地孤身独影来朝佛而经济拮据的香客。这天,他们一改往日可怜兮兮的神态,既不伸出巴掌求,也不念念有词地赞美,而是平静地等待着,接受布施后也不像往常那样受宠若惊、谦恭致谢,而只是用目光回谢就完事了。整个施舍过程平平静静,毫无波澜。

施舍数额是一致的、公平的。对施舍对象不问男女也不分老少,只要是人就有份儿,包括吃奶的婴儿。舍金的面值并不大,有五角、二角的,最少的还有一角。被施舍者从不计较,更不赖着追着去多要。量力而行,合情合理,双方理解配合,才使这神圣活动显出其真正的意义。

每年这天,接受布施的人少则二三千人,多则有六七千人,他们井然踞坐,从布达拉宫西侧马路一直延伸到了小昭寺门前。近年,施舍的总金额达到60来万元,每人获得的施金约80元至100元。

萨噶达瓦节这天,受到佛祖恩泽的不仅仅是穷人们。在布达拉宫北麓的龙王潭中,一群群金鱼在湖中摇曳游动,转经的人们把点心、饼干、糌粑一块一撮地抛进湖中。面对佳肴,它们不挤不抢,显得文质彬彬、谦虚有礼。真的,对它们来说,今天的食品太丰富太充足了,肚皮都快要胀破了,何须去挤撞、争夺呢?

那些神羊、藏狗还有乖猫,今天同样也饱享口福。转经路上,不时有人抛给它们酥油糌粑和馍馍。这一天,它们也和往日不大一样了,一个个昂头甩尾,迈着绅士般的步子,目不斜视地缓缓行走,一点也不贪吃,一点也不可怜,仿佛天生傲骨似的。

[page]

夕阳西下,桑烟仍在袅袅飘摇,林廓路上施舍的景观已经不见,但大昭寺周围的巴廓街上,转经的人流却洪涛奔涌般一下膨胀起来。街巷里人们步履匆匆,神情庄重,目光凝注,摩肩接踵,密密匝匝,一拨过去又过来一拨。人们沐浴着晚霞抓紧时火间转经,手中经轮在吱溜溜地转动,佛珠拨过一粒又一粒,六字真言的诵声嗡嗡,桑烟弥漫了整个巴廓街,拉萨萨噶达瓦节在夜幕中平静地收了尾。

转经 拉萨城区是随着四方香客来朝拜大昭寺而兴起的,逐渐成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而,它的交通路径,也就按传统的朝佛转经路形成布局。

祭佛 高高的煨桑台上浓烟滚滚,柏枝燃得劈啪作响。人们争先恐后地从自己的糌粑口袋里往外抓糌粑,往桑火上抛撒。日月流逝,展示着信徒们对佛的感恩。

布施 中午,川流不息、络绎不绝的队伍消失,沿着布达拉宫西面、北面的林廓路南侧人行道上,人挨人一溜坐着老头老妪,还有面带病容的男女。

娘乃节

■ 节日时段

藏历四月十四日到四月十五日

■ 盛行地区

拉卜楞寺及附近地区

■ 节日来源

相传,释迎牟尼于农历四月十五日降生、成道、圆寂,娘乃节正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举行的节日,甘南信奉藏传佛教的藏民们认为“娘乃节”是最大的吉日,在这一天做一件善事或念一遍六字真言,等于平常做了百倍善事、念了百倍六字真言。

■ 庆祝方式

萨噶达哇节在安多藏区称为“娘乃节”。“娘乃”在藏语中是闭斋之意。闭斋是枯燥单调的,不能不说是一种苦行。把纪念佛祖的活动取名为“娘乃”,不言而喻,是僧俗信徒们为了纪念佛祖当年的苦修。

在东藏重镇拉卜楞地区,人们把枯燥难熬的娘乃变成了欢乐多彩的节日。僧俗众生以激昂的热情,以歌声笑声,以绚丽斑斓的娱乐活动,在娘乃的日子里表达内心的感激,表现他们今日的幸福和欢乐。拉卜楞地区的娘乃节成了僧俗同庆共乐的节日。

下面记录的是娘乃节的风貌:

藏历火虎年(公历1988年)农历四月十四日,民主改革前属拉卜楞寺的桑科德哇·桑科(现改为桑科行政村),僧俗举行了多姿多彩的娘乃节活动。

农历四月,正是草原上春意盎然、芳草铺绿、鲜花绽放的季节。桑科德哇·桑科行政村的牧民欢度娘乃节的场址就选在大夏河重要支流达恩河北岸。这儿是他们部落世居的牧场。

[page]

清凌凌的河水,像剔透晶莹的宝石项链,把草原衬托得丰满生辉,又似丝绢软绸,裹得草原妩媚动人,闪金流彩。数不清的雪白帐篷,犹如一树嫣然开放的梨花,一簇簇、一束束地盛开在河畔,与翠绿欲滴的草滩,与远山、青松、苍柏,与飘曳云絮的蓝天,与银带般的达恩河,相映生辉,构成一幅美、独特、优雅的雪域山水画。

营地中心,瓦缸粗的白色烟柱伸向天际,黑压压的善男信女们正在煨桑。

煨桑台是新砌的,雪白雪白,3尺高的台基有两抱粗,烟囱也有两尺高,就像灶台似的。

牧民们往炉膛里填着大把大把的香柏枝、大把大把的新鲜糌粑,还有鲜奶、乳酪、水果、糖果等等素食佳肴,然后虔诚地诵经祈祷,高呼保护神的尊名,请示赐予幸福和平安。海螺呜呜,诵声如涛,桑烟飘动,营地沉浸在庄穆纯净的氛围中。

煨罢桑,男人们集会听佛僧讲经,并与僧俗一起颂扬佛祖的功德。这一重要仪式在一顶大帐篷里举行。

这是专门举行佛事的法帐,是一顶雍荣华丽、宽大敞亮的帐篷,有排球场大,能容纳几百人就坐。帐檐缀有红黄蓝三色布,风一吹犹如经幡飘动。帐壁是寿字图案和八宝吉祥剪贴画。帐顶中央镶嵌如意宝珠,象征着这座帐篷是佛真活动的场所。

帐内上席佛龛前摆三溜酥油供灯,映照出挂在帐杆上的唐卡佛像。供灯前有三溜清凌凌的盛在铜碗中的净水,辉映出唐卡的桔红丝绒底色,平添了几分神秘、庄重。

最中央的唐卡是佛祖释迦牟尼。台桌大的这幅唐卡,全用丝绒、锦缎、软绸缀粘缝连而成,按色彩、线条、图案分别剪贴。正中的释迦牟尼佛祖盘膝莲花座上,前庭放光,两颊丰满,慈眉凝蔼,眼含睿智,背有金晕,一副大智大福的神态。这是一组本生图。佛祖肖像的上下四角,用象征主义的手法,把佛祖苦难的遭遇、事业的坎坷、创立佛教的艰难,以及传经讲学的波折,还有功德圆满的正果,全缩印在方尺之内。

佛祖唐卡的两侧,是两幅较小的唐卡。其中一张是藏族历史上因弘扬佛法,而留芳百世的三大法王——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热巴巾。藏族僧俗世世代代供奉他们三位,恐怕不仅仅是因他们推崇佛教的缘故,更重要的或许是因为他们为藏族的形成和发展,为雪域文化的兴旺繁荣所建树的丰功伟绩。

另一幅则是释迦牟尼十六弟子,即罗汉们的群像。这些罗汉们,即使在佛祖面前,也毫不拘束,毫不畏缩,一个个神姿潇洒自如,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显示出一种自由舒畅的氛围和亲密无间的师徒关系。

大帐篷里里外外挤满了人,里面是专意诵经的高僧们,还有老汉、男人们,帐外黑压压的都是妇女。帐内帐外,每个人都神色虔诚,双膝跪地,专注凝听。

祈祷气氛肃穆凝重。身着袈裟的僧人们坐在佛像两侧,神情庄重地诵念经文。法铃、法鼓时夹杂其间,发出节奏有序、悦耳清爽的音响。这一切与闪烁摇曳的酥油供灯、粼粼放光的净水铜碗,构成一幅神圣、纯净、奇特的图画,把僧俗众生带进一种高尚的境地。

祈祷仪式时间不长,大约半个多小时就散了。接下来是午餐。

傍河的土坎下,齐溜溜10个新开挖的牛头粗的灶眼,缕缕蓝烟冒处,是排了3溜的30口大锅。有的是乌沉沉的生铁锅,有的是锃亮的钢精锅,有的是油光光的黄铜锅。

生铁锅里煮的是蕨麻(又名人参果),喷出醉人的香气,红殷殷犹如玛瑙堆砌,一颗颗晶莹剔透,让人垂涎欲滴。钢精锅里是沸滚的奶茶,飘着芬芳,沁人心脾。黄铜中是冒尖的白米饭,一缕缕清香直扑鼻根。

[page]

紧挨灶台是一项宽大的黑牛毛帐篷。南角摊开的牛毛褐毯上,堆着山般高的蒸馍。据介绍,每个蒸馍是由二斤二两面粉揉和,顶端切开成瓣,看去像怒开的莲花。帐中心是一排打酥油的木桶,有贴胸高、一抱粗。桶沿上,新酿的酸奶高高涨起,快要溢出,表皮凝结了一层厚厚的乳油。帐房的西头,则是三四十盆摞成塔形的白花花的新磨糌粑。紧挨盆子,又是一溜长条木,巴掌大的酥油片切得齐齐整整,一片紧贴一片,油晶晶、黄灿灿,一片少说也有二两。原来,这儿是营地的灶房,备办的食品全是素食和奶制品。

在闭斋纪念佛祖的日子里,为什么要备办这么丰盛的食品呢?而且大多热气腾腾,似要马上受用?原来,安多地区的娘乃节共两天,头天上午诵经祈祷,中午吃顿饱饭。这一顿饱饭你可以悠哉悠哉放开肚皮吃,只要屁股不挪离原位置,哪怕吃两三个时辰也不会有人责怪。(这自然是指闭斋而言。每个人都可视自已的身体状态、劳作轻重而自愿选择闭斋否,没有任何人强迫你的。)饭后是自由活动。人们拥向草地开展文体竞赛来娱乐,欢度节日。第二天,闭斋者全天缄口不语,不能吃不能喝,或去丛林草坡幽静之处休息,或在家闭门不出,或三三两两去寺院燃香煨桑,转“锅拉”(即转寺院,表示内心的供养祈祷)、念“麻乃”(六字真经),一直到第三天晨曦微露,才解除斋戒,可以喝茶进食了。

这么多高蛋白的乳制品,这么多数量的各种素食,究竟是集体凑集的,还是富家大户施舍的?答案是这样:娘乃节的一切费用开支不是谁施舍的,而是从全村的福利基金中开支,不足部分则村中联户轮流负担。过去,一般是四户负责。这些年生活好了,市面上东西又多,家家都争着为全村娘乃节贡献钱物,以表虔诚,同时,也算积善积德普度众生,联户轮流负担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吃罢斋饭,约是午后两点钟了。

穿红着绿的少男少女们来到了滩中央的芳草地上。一年四季,游牧为业,他们难得这样一次次欢聚娱乐的机会,怎会让它随意溜走呢?

一时整个草原变成了花的海洋。红的腰带、绿的彩衣、蛋青的长袍、镶缀着红黄绿三色的裙边,衬出了姑娘们修长、丰满的躯体。而那五色的辫梢、红黄玛瑙项链、铮亮的银牌奶钩,又使姑娘们似六月的金芝灿烂艳丽,娇美万分。

小伙子们同样打扮得英俊、潇洒、朝气勃勃。银镂的“嘎鸟”(胸前吊坠的佛龛)晃来摇去,嵌有珊瑚柄、刻有银龙纹的藏刀在腰际斜插,咖啡色、紫红色的马裤呢长袍,还有灯芯绒、直贡呢的,豹皮领子镶得巴掌大,漆皮马靴擦得锃亮,束得紧紧的红、黄、紫腰带,映衬着一张张红润透亮的脸膛、一副副强健壮实的体魄。

场地中央是天然的舞台。牧人们按自己的爱好,自行形成了一个个娱乐中心。

一条长长的白毛绳在蓝天绿地间闪曳晃摆,两位妙龄少年在表演耍绳。摆抖绳子的是两位少妇,仿佛要故意考一考两位姑娘的功底似的,她俩忽尔把绳条晃得像闪电掠空、惊雷疾走,忽尔又把绳条旋得龙舞鹏翔、变化不定。而两位姑娘却泰然自如,如鱼得水似的越跳越有兴头。她俩忽尔像穿云透雾的紫燕冲天飞起,忽尔又像云雀敛翅顾盼,忽尔合掌为礼、四肢贴地,相互礼拜致敬,忽尔又侧目相嗔,互对脊背,各走东西,忽尔凑首比赛拣骨牌,看谁拣得快、拣得多、花样巧,忽尔又……繁多缤纷的花样令人眼花缭乱,也博得一阵又一阵的喝彩。接着又是自告奋勇的一对,她们的技艺同样精湛迷人,同样博得一阵又一阵的喝彩声。

[page]

另一边,小伙们正在进行大象拔河竞技,藏语叫“朗钦察西合”(即大象清扫卫生之意)。体魄健壮、血气方刚的一上场就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而骨骼强劲、老练沉稳的则以守为攻,步步为营,慢慢消耗对方的气力。势均力敌的对手往往要对持好长时间,方能见个高低。一轮下来,双方热气蒸腾,浑身水亮,一个个筋疲力尽,直喘粗气。

营地西北角,几顶簸箕型的白毡帽在不停地晃动,忽尔凑成了八瓣莲花,忽尔又分成数朵雪片,忽尔静谧得像进了幽谷,忽尔又爆发出激烈的声浪。原来,一伙过花甲的老人正在下藏棋。

藏棋历时悠久,形式独特,是棋国的一株奇葩,有“周久”(六格棋)、“子儿久”(挤棋),还有“加吾久”(争王位)、“纳卓年由浪久”(上天入地)等等,既有普通类那变化万端、意趣横生的特点,又有自己独特的斗法和技巧。两人对奕,白子黑子,阵线分明,章法灵活,诱打堵截、排枪连击、群炮轰鸣,双方各施心计、暗设机关,棋局险象丛生、难分难解,方尺之地,展示智慧过天的天赋,令观者咂嘴赞叹,不胜钦佩。

夕阳西下,草地上一层淡淡金辉,赛马会在“拉加啰”的激昂呼声中宣告结束。而这时,在拉卜楞寺门前拉卜楞寺原属13庄的少妇、姑娘们盛装艳服,正排着方队,唱着悦耳动听的麻乃歌,以自然村为单位,一队一队地从寺院山门前翩翩飘过,飘过大街。

拉卜楞寺周围13庄娘乃节集会,大致和桑科一样。活动以焚香、转经、诵六字真经为主,较少文体竞赛。

拉卜楞地区娘乃节的第一天是高潮,第二天则是神圣的闭斋日子。

煨桑 农历四月,正是草原上春意盎然、芳草铺绿、鲜花绽放的季节。桑科德哇·桑科行政村的牧民欢度娘乃节的场址就选在大夏河重要支流达恩河北岸。

讲经 这是专门举行佛事的法帐,是一顶雍荣华丽、宽大敞亮的帐篷,有排球场大,能容纳几百人就坐。帐檐缀有红黄蓝三色布,风一吹犹如经幡飘动。

闭斋 生铁锅里煮的是人参果,喷出醉人的香气,红殷殷犹如玛瑙堆砌,一颗颗晶莹剔透,让人垂涎欲滴。钢精锅里是沸滚的奶茶,飘着芬芳,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