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白日寺

白日寺,在山南地区之琼结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东南、琼朵乡以东山腰。县城距地区31公里,海拔3800米。白日寺是西藏佛教宁玛派的三大主寺(即:琼结县的白日寺、扎囊县的敏竹林寺、贡噶县的多吉扎寺)之一。始建于16世纪,创建人为喜饶温色。喜饶温色,亦称“第敦”,即掘藏人。传说他中年时,曾从地下发掘出佛经,并加以弘传,人称“第教”。他生于1518年,贡噶县昌果地方人,幼时学经,在佛教方面造诣很深,晚年除编篡书经外,还修建了白日寺。白日寺始建时主要建筑有大殿、拉让(私邸)、僧舍、伙房,占地面积为1196平方米。系石木结构,藏式平顶。其主体建筑大殿,高二层,面积527平方米;经堂有柱16根,有2根长柱直通二层,以利采光;佛堂有柱2根,主供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其中两侧有妻门达拉娃(原印度人)、堪珠·益西措杰(前藏人)的塑像;殿内供有大译师毗卢遮那铜铸像和喜饶温色灵塔(银质玉嵌,高1.6米)。19世纪时,白日寺第一任堪布益西次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和护建,新建了拉让(高三层)、僧舍(70间)、辩经场(16柱)、伙房、乃吉康(集会堂)、第巴色康(财产管理处);改建了大殿,由原一层4根长柱、14根短柱缩为2根长柱、10根短柱,原高二层增为三层。大殿坐北朝南,系藏式平顶石木结构,一层主要为佛事活动场所;殿内佛堂有柱2根,供佛像多尊(均系始建时所存),后又增供墀松德赞(755~797年在位)、康钦·普第沙达(印度人)的泥塑像;护法神殿有柱2根,供有当木钦·多吉列巴泥塑像;经堂有柱14根,壁画内容为八部大论以及莲花生的生平故事等。经堂内东西两侧为经书架,置有《丹珠尔》(藏文大藏经之论部)和《甘珠尔》佛典,还有历代高僧活佛撰写的红教经典及诗歌、医学、历算、艺术等典籍。二层主要用于议事办公。三层为喇嘛 拉康,面积4柱,供有宁玛派高僧释迦迥乃(1002~1062)、喜饶扎巴(1014~1074)、卓浦巴(1074~1134)、隆钦饶绛巴(1308~1364)等泥塑像。1950年以前,围绕白日寺还建有5座佛塔,其规模以拉伯却旦(降神塔)为最,高9层,方座、圆身,土石结构,外有登塔台阶。塔身部有佛龛,顶部有木构小殿,供有释迦牟尼铜佛像。1950年以前,围绕白日寺还建有5座佛塔,其规模以拉伯却旦(降神塔)为最,高9层,方座、圆身,土石结构,外有登塔台阶。塔身部有佛龛,顶部有木构小殿,供有释迦牟尼铜佛像。白日寺在佛教兴盛时期,僧侣多达一千余人,到1959年时仅有70人。寺庙的组织有堪布、欧才、协欧、格贵、第巴、集巴。其下属寺庙有扎囊县的桑了耶钦布(桑耶扎玛给乌)、本孜拉康和次仁炯。所属奚卡有白日、曲康、加麻、曲沟等,有土地一千余亩。于1959年民主改革前,白日寺共传承五代活佛,即:第一代活佛喜饶温色(创寺人);第二代活佛仁增,敦觉多杰(喜饶温色的转世)。此时期为最盛,喇嘛增至1000人。从第二代开始转为世袭;第三代活倾佛仁增·赤列朗杰(第二代活佛之子)。此时期即17世纪,西藏曾遭外敌入侵,据说白日寺以念咒经的方式使敌撤退,事后得到了第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的赐封;第四代活佛仁增·白玛旺杰。此期间,主持编写了著名的佛经《隆梯》;第五代活仁增措杰,继任时间为19世纪初。1899年7月,拉萨发生了阴谋杀害第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事件。当时的摄政第穆呼图克图阿旺罗桑赤勒绕吉,自卸任后退居丹结林寺静修。第穆之弟傲布才仁和另一僧官同丹勾结,共同掌握丹结林拉让大权。这两人企图将第十三世达赖谋取害杀死,然后仍佣第穆呼图克图为摄政,遂使用邪咒加害达赖喇嘛。此事件发生后,第穆听到消息“即于是晚暴病而死,时年45岁”。白日寺因发现在咒符而被没收了部分财产和土地,并革除了住持人职务,规定以后不准转世,设立了以堪布为首的最高主权制度。从1899~1959年先后有3个堪布选任,他们是:益西次旺、贡觉曲穷、阿旺朗杰。白日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坏,寺庙建筑亦被拆除,现已部分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