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云南芭蕉箐基督徒举行感恩节在什么时候?

芭蕉箐是云南昆明市富民县东村乡石桥村委会辖下的7个自然村之一,全村人口皆为苗族。全村98%的人信仰基督教,该村也是昆明市富民县东村乡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所在地。在当地,一年要过两次感恩节:一次是在农历的四五月份,当地人称“小春感恩”,在小麦、蚕豆等作物成熟以后择期过节;另一次是在农历十月,当地人称“大春感恩”或“秋收感恩”,时间是当玉米、土豆等大部分农作物成熟以后。小春感恩只在本教会内部举行,而大春感恩还要邀请周边县乡的基督教团体前来庆祝,常有上千人参加,非常隆重。

从感恩节的时间安排上能够看出,芭蕉箐及其周边基督徒欢度感恩节的一个明显目的是要庆祝丰收,感谢上帝赐予他们粮食果蔬,庆祝丰收的到来。每年两次的感恩节分别安排在夏收和秋收之后某个礼拜天举行,教徒们会以各种方式表达丰收的喜悦。他们会在显眼的地方摆放丰收的果实,如金黄的玉米、红色的辣椒、橙黄的柿子等。感恩节时,村民们会用植物果实和花瓣树叶拼贴成对联,张贴在教堂正门两侧,表达丰收的喜悦。本堂教会唱诗班献诗之前要宣读的颂词也与丰收息息相关。

感恩节是当地最为盛大的宗教节日,每逢节日便是当地人口流动的高峰期。以前,除了赶集、走亲访友等日常活动外,很少有人出村;除了本教会的信徒前来参加礼拜外,也很少有人进村。近些年,外出打工的人增多,人口流动性增大。而每年的感恩节是人口流动最为频繁的时期,由于它是基督徒群体的一个共同的宗教节日庆典,所以常常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景象。秋收后的这段时间,人们有空闲的时间和金钱来举办这一大型的宗教节日,通常提前两三周就向周边教会发出邀请,同时也会接到各地教会送来的邀请函。由于芭蕉箐位于半山腰,比那些住在山顶上的苗族同胞的庄稼成熟得早,跟周边其他苗族教会相比常常最先庆祝感恩节,这也成为芭蕉箐人引以为荣的事情。而周边其他教会定下的感恩节日期如果接近圣诞节,就干脆感恩节和圣诞节一同庆祝,并不严格遵循固定的日期。农闲之后的一大乐事就是赴各地参加感恩节。

每年的12月是举行感恩节仪式的高峰期,甚至许多教会在同一天举行感恩或圣诞典礼,而受到邀请的教会通常选择一家参与。同样,芭蕉箐教会也邀请周边县乡的基督教团体前来参加本教会主持的感恩节。前来参加的信徒有苗族、彝族、汉族等。通常情况下,感恩节仪式上使用的语言为汉语(当地方言),当地人称为“公话”,或主办方的民族语和汉语共同使用,以方便沟通和理解。在节日开始和结束之际,主办方还会举行盛情的欢迎仪式及欢送仪式,这是少数民族热情周到的待客方式。欢迎仪式是指在宾客进村之际,唱诗班穿着苗族的传统服饰,列队道路两边,由风琴师伴奏并同声齐唱“欢迎歌”,并伴随着节奏拍手欢迎宾客的到来,而教会的教牧人员,如长老或传道员则引领宾客在欢迎的队列中间穿过进入村庄,并安排客人就座。欢送仪式同欢迎仪式类似,在唱诗班的送别类的歌曲中渐渐远行,没有了掌声,气氛也由欢快喜悦变成了依依不舍。这种带有民族风情的欢迎和送行仪式成为群体间交往的润滑剂。

当地少数民族表达崇拜耶稣,主要通过唱诗的形式来表现。就礼拜程序而言,感恩节仪式同平时每周的主日(礼拜天)崇拜并没有明显的差异,都是围绕着祷告、读经、唱诗、讲道这几个环节来进行。而在感恩节庆典这天,唱诗自开始到结束,一直伴随着节日庆典仪式的始终,而且将唱诗作为核心内容和主要内容来进行;其他如祷告、读经、讲道环节都是穿插在唱诗环节的合理空档进行的。前来参加感恩节庆典的教会团体都有在大众面前唱诗的机会,而且每个团体至少献唱两首曲目,唱诗时间占整个感恩典礼的80%左右,因此,感恩节仪式更像是一场大型的合唱演唱会。

对于芭蕉箐及周边的大多数少数民族基督徒来说,唱诗是他们最为快乐的时刻。作为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基督徒,他们更善于用美妙悠扬的歌声诠释自己对于信仰的理解,而这些几乎没有经过什么培训且绝大多数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村民,只是凭着本民族的歌唱天赋及平日里的模仿训练,往往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对于自己歌唱的天赋,他们通常很自信。

感恩节作为少数民族基督徒中盛行的一种大型的宗教性节日,经过了少数民族基督徒改造和发挥,与西方传统意义上的感恩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无论是庆典现场的布置模式、仪式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庆典的意义,从最表面的社会行动到最深刻细微的理性与情感表达,他们都大大突破了基督教的本来图式。通过云南苗族芭蕉箐教会的感恩节,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基督徒在信仰基督教的同时,并非被动地接受与适应,而是较为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在这一仪式过程中,少数民族基督徒也实现了各自以及群体的诉求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