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洼蒙乖节
喇嘛们在帐篷里诵念平安经。
村民在喇嘛的带领下背着经书转山。
每年农历三月十四这一天,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水洼乡雨洼村都要举办蒙乖节——村民们背着经书,沿藏寨农田转一周,祈祷吉祥、丰收。雨洼村蒙乖节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雨洼乃至全乡城,每一家都会有自己的神山,每一户都会有自己的龙树,但唯独蒙乖节为雨洼村所独有。和藏族聚居区其它地方一样,这是雨洼人敬畏山神、土地神的表现形式之一。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下来时,村民们燃起篝火,点起煨桑(用松柏枝焚起的霭霭烟雾),在烟雾中开始祈祷。”提起蒙乖节,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水洼乡乡长东灯的表述极富诗意。
蒙乖节作为乡城县水洼乡雨洼村独有的一种几乎和春节等同的节日,定于每年农历三月十四举行。在藏语中,“蒙”是指一种经文,“乖”是转的意思。蒙乖节的藏语意思就是背着经书转山。活动主要由村民用好酒好菜敬谢山神,背着经书转山祷告,赛马、跳刀赞舞,各家围坐在松树林里开怀畅饮等环节构成,活动的核心在于通过祈求山神保佑当年风调雨顺来迎接春季的到来。
雨洼村距乡城县城19公里,海拔3000米,现有人口480余人,理(塘)乡(城)公路和滔滔硕曲河穿境而过。蒙乖节的活动地点在村南端的刀兰山——一把大刀形状的山,刀韧向天,从天上直落下来。从理乡公路上分路到达刀兰山松林里,先要经过一段1公里多的狭窄山路,然后得沿着一陡坡丛林步行几百米。
隐逸在松林中的两座几米高的小四方塔,即是蒙乖节祭祀祈祷的活动中心。从塔顶牵向周围树林的玛尼旗迎风飘扬。塔四周供奉着甘珠尔、丹珠尔等的神像,塔内藏着经书。神像画得非常精美,用的是常见的铁线描法。一面老式皮鼓以自己的颜色和包浆在述说着自己的古老(据喇嘛介绍,那是他们寺庙几百年前的法器之一)。蒙乖节期间,村民们会在两座塔中间的一块空地上搭起一顶军用帐篷,来自村里的10多个喇嘛提前一天在帐篷里诵念平安经。塔前几米远的地方是一条小溪,清亮的水从塔前缓缓流过。小溪下一条约400米的土道,是村民们用来赛马的跑道。
为了庆祝节日,农历三月十三那天,雨洼村几乎每一家都要杀猪或者杀羊,做糍粑、藏式沙琪玛或者麻花,还要准备酥油茶以及干柴、锅碗瓢勺等,用背篼背着到神山下面的松树林,准备做饭用。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各家各户都要准备经书。村民们一般用哈达拴系好经书,便于背在背上,再插上各种鲜花。
农历三月十四,太阳刚一出来,每家派出的一个壮劳力就背着经书聚集在两塔之间的帐篷前。煨桑点起,喇嘛开始吹海螺、敲皮鼓、念经文。大约半小时后,背经书的村民开始围绕两座塔绕3圈,然后在喇嘛的带领下,由两个小伙子扛着敬山旗帜,开始念着经绕村子转一圈。
没有前来参加转山的老弱妇人和其他人员,陆续将炊具和食物等运到塔下松林里,烧起火,打着酥油茶,煮着肉,铺着毡子,摆放饮料……大家边准备边等候转山的人们回来。此时,阳光从林间投射下来,斑驳地落在林间,照在席地而坐的人们的脸上,虔诚而静美的意蕴荡漾在整片林子。此时,山谷里,世世代代栖息着村民们的一座座白藏房附近的田野里,一片片葱翠的麦苗正拔节生长。
笔者有幸参加了雨洼村这一延续了几百年的盛会,目睹了村民们背着经书一边转山一边祈祷五谷丰登的虔诚,品尝了在松林里散发出醇香的青稞酒……在感动中慢慢咀嚼这一独特的藏文化,笔者似乎意识到蒙乖节的意义。
谈笑间,转山归来的村民端着美酒相互祝福;谈笑间,一个个传说在林间飘荡——
一位长者说:之所以定在这一天过节,是因为以前有能降神的人看得到山神在这一天会出来。所以,大家就趁机拿出丰收的物资,开展活动来答谢山神。听说,自从有了村子以后,这个节日就有了,大约有300多年历史。
谈起山神,村民们把信仰进行了这样的加工:“山神来的时候,就要给大家带雨来。传说蒙乖节这一天,全身都是红的山神要骑一匹红马从山里出来和大家一起过节日,并坐在人群里。来的时候,只有‘通灵的人’才能看得到,这些‘通灵的人’一般是小娃娃或者老年人。”
村支书洛绒益西对“通灵的人”作这样的解释:“就是指心灵纯净的人,对功名利禄没有任何奢求的人。听老辈说,只有30年前才有这样的人,现在没有了。”
据说,在以前较为困难的年代,有不少平时忍饥挨饿的贫穷者会闻讯赶来参加这个节日。“凡是来这里参加活动的,大家都把他们当客人,把最好吃的让给他们,直到吃饱吃够,甚至喝醉。这是我们的传统。”村民们说。
宗教超脱人生。所以,蒙乖节的文化象征意义就在于:“用宗教的形式表现美好的理想,以超现实的手法表达现实的愿望。”
- 上一篇:酥油花灯节是什么时候?酥油花灯节的来历
- 下一篇:文都大寺:十世班禅大师祖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