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佛教与清明节有什么关系?

清明节的由来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清明节的由来:春秋时代晋国大公子重耳遭奸人所害,被迫流亡国外。由于重耳平日颇关心百姓,因此流亡期间屡护臣民协助,忠臣介子推尤其尽心尽力照顾,甚至在饥寒交迫之时,割下自己的肉给他吃,希望重耳日后能回国做一位勤政爱民的国君。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重掌政权,是为晋文公。他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帮助他的人,却忘记了介子推,经旁人提醒才猛然想起,遂赶忙派人请介子推,惟介子推已和母亲隐居深山,晋文公和臣子在山中找不到他,这时有人献计放火烧山,以为介子推是有名的孝子,一定会背着母亲跑出来。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仍不见介子推出现,火灭以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背着他母亲,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晋文公十分懊悔,颁令每年是日全国禁火寒食以纪念介子推,从此就有了寒食节。后来寒食节与日子接近的小节日融合,成为了今天的清明节。

从故事中可见,重耳是个知恩图报的人,虽然他大意遗忘了介子推,但当他想起其恩德后,马上主动找他报恩。其实每个人自出生开始,即直接或间接地受过无数众生的恩惠,故做人能知恩报恩非常重要。各方的恩我们都应该报,而芸芸众生之中,父母生我育我,对我们恩德最大,最值得我们全力报答。

佛陀也开示敬父母即同敬佛,孝亲功德最大,相反不孝的恶业也是最大!我们可能受了陌生人的小小帮助便已连声称谢,但对最亲近的父母,长期施与我们的大恩大德却视而不见,岂非连重耳也不如?

最初人们于寒食节,仅是进行一些文娱性质的活动,唐宋以后才有了扫墓祭祖的习惯,令寒食节增添了慎终追远的意义。然而,一般人以饮食、香烛、衣纸祭祀已舍报的父母,佛法认为这对他们是不受用的,因为他们早已转生他趣;而对在生的父母,用金钱、物质作报答也是不究竟的方法。

金钱和物质当然是有需要,但只可以在今生带给父母短暂而浮浅的快乐,往往还会造成烦恼,而且对父母舍报之时及转生之后毫无裨益。故事中的重耳,希望报恩却适得其反,正是因为用了不正确的方法。

从佛法的角度看,报父母恩的最佳方法,一方面是自己精进修行,一方面是父母在世时,引导其接触佛法,止恶行善。若不能做到后者,也要经常代父母忏悔无始以来一切罪业;同时力行众善,布施、放生、诵经持咒、礼佛念佛。不论父母在生与否,均回向彼等业障消除,得闻佛法。来生或得人身,或生净土,究竟解脱。

报父母恩是每年每天都要做的事,不过像清明节这些特别的日子,更能提醒我们应如是行,并反省改进做得不够的地方。

[page]

佛教与清明

依佛教的说法,亡者因过去活着的时候种下的种种恶因缘,以致他们往生恶趣。那些因执着于财产和子女的亡者,因此转生为不幸的众生(布塔)。他们可能回到家中流连在门后,制造阴森的气氛。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忙,透过为他们做功德,他们可以转生善趣。佛教建议活着的亲友做功德回向给亡者,可以帮他们减少痛苦。其实,《善生经》中有提到子女的义务就是时常做功德回向给已故的父母。因此,任何族群的佛教徒都可以在清明节追思怀念已故的祖先,并以亡者的名字做供养来帮助亡者。在《tirokuddasutta》中也提到生者心中的感激会促使他们以亡者的名字来做供养。

“他给予我,并为我工作。他是我的亲人、朋友和亲密的人-因为如此想,生者为亡者做供养。”

“那些慈悲的,因此,必然记得已故的亲戚,并且以亡者的名字做供养。透过全心全意的功德回向,亡者将对做功德的活着的亲属感恩,并且祝福他们。”

“那些已故者因为被记得和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感恩之心,心中将积极的对活着的亲属产生祝福。”

如何过清明节?

清明节,佛教徒可做下列事∶

一、到置放祖先灵位的坟墓、骨灰塔等圣地做打扫和供养。

二、到寺庙为往生者做供养,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

三、为亡者受戒(八或十戒),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

四、拜访老人院、残障或智障者收容所、孤儿院,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

五、为亡者做任何功德,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

愿一切众生快乐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