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西藏迎鸟节有什么由来?西藏迎鸟节的由来故事

在藏族众多的节目中有一个供奉鸟的节日叫“迎鸟节”,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遗留下来的宗教节日。

作为报春鸟、幸福鸟的布谷鸟,又称杜鹃鸟,自古以来就是藏族人民十分崇拜的吉祥物、幸福物。相传杜鹃鸟是百鸟之王,每年藏历三月中旬到此来巡察,惩罚做了坏事的鸟。各地迎鸟节时间不同,比如山南乃东县恰萨拉康(鸟地庙)是在藏历三月中旬举行;热振寺是在藏历四月十五日举行。热振寺的迎鸟节又叫杜鹃供奉,供奉仪式直到看到杜鹃鸟为止。

迎鸟节最典型的恰萨拉康(汉意为鸟地庙)。此庙的来历,在钦则旺布所著的《卫藏道场胜迹志》第13页写道:“巡礼泽当雅鲁藏布江南部一带圣地,通称这些地方为约茄洛举,从此处沿藏布(江)西行,则有一座鸟地庙,内有法王白柯赞塑的大卢佛像。”法王白柯赞是吐蕃赞布世系维松之子,公元十世纪中叶人,在吐蕃王朝崩溃后,他为藏东部王。据调查,这座庙在公元1996年前还保存完好。1959年前,该庙仍归山南乃乐宗管,并在每年的藏历三月中下旬(公历五月初)举办迎鸟节,西藏地方政府要从拉萨派两名僧俗官员前往该庙,迎接鸟王杜鹃鸟的飞来。在该庙的属地林卡中举行迎接仪式。举行仪式时,在几个供盘里,分别放置着西藏自产的青稞、小麦、豌豆等谷类,以表欢庆。这种节日仪式,一直要等到在树林里见到杜鹃鸟,听到杜鹃鸟叫声后,放才结束。仪式隆重庄严。藏历三月十五日这一天,林卡里铺上红色毡毯,摆放藏桌,桌上供满酸奶、油炸果、盖浇酥油人参果米饭、朝苏玛切(装满新鲜糌粑、麦粒并插上彩色青稞的吉祥灯,“朝苏”是供奉、迎候的意思),还要点燃两盏黄铜制的酥油供灯,称其为“库尤曲美”(意即供奉布谷鸟的供灯)。据说杜鹃鸟飞到山南泽当后,先歇在恰萨林卡前面的雅隆“协扎”(水晶般的石崖上),整理羽毛,梳妆打扮,恢复元气,同时派出一只鸟前去观察。这只杜鹃鸟叫“库达”(杜鹃鸟派出的报信箭哨之意),它的任务一是观察,迎候仪式准备好了没有,二是向林卡发布杜鹃鸟已到的消息。

一切仪式就绪,杜鹃鸟才庄重地飞到供桌前的一株柏树上,发出三声悦耳的鸣叫声,然后飞到供桌上,品尝各种供品。当杜鹃鸟飞抵林卡时,林卡处处点燃吉祥松柏,僧俗官员和百姓向它们跪拜,请它们品偿青稞酒、酥油茶和各种供品,求它们保佑雪雨充沛、庄稼丰收。迎杜鹃鸟是远古留下的遗风,是藏族人自然崇拜的表现,源于古时候人们对候鸟一年一度的季节性迁徙的认识。杜鹃鸟有规律的离去和回归,是古老藏历中计算时令重要标志之一,鸟日的计算对农牧业生产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

《象雄老人口算》一书中写道:“冬至过35天,又鸟日38天,又嘴日37天,再2天又木棍日15天,晚播种未日5天,再过4天始见杜鹃鸟,又过36天早生山羊羔,又过15天太阳夏至;又夏至后22天,又嘴日15天,再过3天罗刹女脸再日3天,又日7天,又狐日15天,又正日21天,又夏末日5天,又南满门梯鹿哭日37天,又水肿鬼日22天,又‘那茄’星光8天,又盘羊顶角日15天,又太阳冬至7天,按以上太阳南至,北至,鸟和星等日,一年中所有365日。”

在藏族古代典籍《雍仲苯教源大成》一书中明确记载:“鸟日38天,分为南翅、北翅和鸟中间日等3种。南翅日11天日,‘六翅’日3天易风雪弥漫,翅面日4天冷,肩头日1天,和口面日3天,口面日中第人二天是冬季之中心,虽然太阳也易下雪。”现在实用的藏历鸟日也是这样设置的,冬至后24日,即后鸟日40天。这40天分为雌鸟日6天,翅边日6天,肩头日3天,颈窝日7天,口面日3天,翅边日6天,雏鸟日10天。

藏族人民从远古时期起,就朦朦胧胧感到鸟与自己的收成与气候有着某种紧密的联系。特别是杜鹃鸟飞来时,耕种已完,人们对今年庄稼的丰收忐忑不安,这时,听到杜鹃鸟神秘、清脆、悦耳的鸣叫声,不啻是一种安慰,故把鸟的崇拜、敬仰全部凝聚到杜鹃鸟身上,使杜鹃成为鸟的代表,通过迎候杜鹃鸟的仪式表达自己充满期望的心情。他们在虔诚的原始信仰中,发现鸟的时间性、季节性十分强,十分有规律,于是出现了鸟与时令挂钩。同时在上千年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鸟计算中,他们为了感谢鸟对农牧业生产的贡献,在信仰心理驱使下产生了迎鸟节。据此推断2000多年前,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民族凭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鸟的活动规律推算高原万千变化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