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专家业者“吐槽”市场竞标方式修缮古建筑

在15日的恭王府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学术研讨会上,多位古建专家指出当前的文物修缮机制不合理,引入市场竞争实行“项目招投标”方式极不利于古建筑修缮,甚至会对现有古建筑造成一定破坏。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特定自然环境、建筑材料、技术水平和社会观念等条件下的历史选择,清代官式建筑中皇家建筑的礼仪、形制、技艺目前已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保护,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项目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孙东宁表示,相较于皇家建筑,王府建筑是清代官式建筑中重要的建筑群体,恭王府作为目前存世的唯一一座对外开放的亲王府,具备古建体量大、庭院结构完整、构造保存良好三个特点,且作为王府中等级最高的亲王府,其修缮营造技艺和建筑形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多位专家和业者对当前的文物修缮机制表示不满。“文物修缮工程不应该进入市场”,北京古代建筑设计所所长马炳坚说,以综合报价或“谁报价低就用谁”的简单标准,通过招投标确定的施工单位对官式古建筑修缮缺少经验,缺乏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难以保证修缮工程质量。

他仅以木材储备为例,比如以前故宫会大量贮存木料,因为作为梁柱的木材需要自然干燥,直径在40-50公分的木料没有三到五年是干不透的,而现在以招投标方式确定施工单位,中标后才从市场上购买,“现买的木材都是湿的,也没有哪家施工单位会在中标前大量贮存木材。”马炳坚表示,他说的木料还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工期问题、造价问题、人才培养问题,现行的文物修缮机制并不合理。

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晋宏逵建议,故宫和恭王府可以联合培养一支专门的古建修缮队伍,既能解决古建人才培养问题,又能在真正的修缮工程中锻炼人才。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代表性传承人,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中心主任李永革以“传统技艺与现代化进程抢时间”来形容这一技艺传承的紧迫。他介绍,故宫这几年陆续成立了传承工作室,以动手为主、讲课为辅,“所有在故宫施工的人员都要经过培训,单院长会亲自颁发培训证”。经过3年学习,已有15人达到出师水准,但李永革感叹,徒弟们在培训班学到的东西肯定比以前跟老师傅学的多,但最大问题还是动手能力不足,“传承还是需要真把式。”

此外,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目前国内外对于清代王府官式古建筑研究起步晚,而且研究成果和资料较少,除恭王府外的其他王府保存状况都不容乐观。精擅古建营造技艺的专家年事已高,面临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状。通过非遗作为切入点,延续古老技艺的生命力,将学术焦点凝聚在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本身,从而建立优秀的传承人队伍,将为保护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夯实基础,谋取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据悉,“恭王府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学术研讨会”是恭王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的2016年度首场学术会议。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组委会主任孙旭光表示,恭王府将文物保护、旅游开放、特色博物馆、举办活态传统文化活动和开发文化产品发展文化产业等五方面,进一步深化恭王府的文化内涵,为观众提供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