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北京古观象台溯始于元代 古观象台的价值

带着儿子和外甥去参观古观象台,原本想着,仅凭着我对历史、地理学的一点点基础,再加上搜罗了几千字的文字资料,了解一下中国的天文历史,足矣。不曾想到,半天的参观,变成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起因,或许还是因为本导游骨子里潜藏着浓厚的愤青情结。

事情缘起于去的路上,孩子们不由地讨论起参观白塔寺时,我讲过的文物被八国联军抢掠一事,他们对此耿耿于怀。于是,这引导着我直接讲述起古观象台同样遭受过的抢掠。我对他们说,作为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我们将要去的北京古观象台曾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侵略者洗劫,许多珍贵的天文仪器被运往欧洲,几经周折,才得以返回中国。仿佛是瞬间,凝重的感觉渗透到我们的行程中,也吸引了他们对这座古观象台的向往。

还是简单介绍一下古观象台吧。

北京城的建国门,如今是北京最繁华现代的区域之一,世界现存的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北京古观象台就居于建国门立交桥的西南角,独守着繁华中的宁静,保持着现代中的古朴。灰砖依然那么沧桑,高耸的天文仪器依然玉树临风,蓝天白云映衬下,一切美轮美奂,宛若世外。

此观象台最早的溯源始于元代,公元1279年天文学家王恂、郭守敬等曾在此建立了一座司天台,明朝建立后,于1442年在其旧址上修建观星台,颇具规模。清政权建立之后,1644年改观星台为观象台,并接受汤若望的建议,改用欧洲天文学的方法计算历书。1669-1674年,由康熙皇帝授命,南怀仁设计和监造了6架新的天文仪器: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和天体仪。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纪理安设计制造了地平经纬仪。1744年(乾隆九年),乾隆皇帝又下令按照中国传统的浑仪再造一架新的仪器,命名为玑衡抚辰仪。

有关史料记载,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德、法两国侵略者曾把这8件仪器连同台下的古观象台仪器(10张)浑仪、简仪平分,各劫走5件。法国将仪器运至法国驻华大使馆,后在1902年归还。德国则将仪器运至波茨坦离宫展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于1921年装运回中国,重置于观象台上。

1927年,位于南京的紫金山天文台筹建后,北京的古观象台不再作观测研究,于1929年改为国立天文陈列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进逼北京,为保护文物,将置于台下的浑仪、简仪、漏壶等7件仪器运往南京,至今分别陈列于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博物院。

1982年,北京古观象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3年重新对外开放。

如今的古观象台,就算在假日的上午,前来参观的人也非常稀少,偶有带小孩的父母,也如我们一样,只能照着每个仪器下几十个字的说明旁白一下,难以讲述出更多的典故。想请一位专业导游,给孩子们多一些教育,门卫摇头说,这里没有导游,有问题可以问工作人员。倒是遇到好几位外国友人,煞有介事地研读着每一处的英文说明,还频频拍照留影。

有点遗憾的是,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法国巴黎天文台仿佛众所周知,但是早于他们几百年的北京古观象台,就如现代都市一隅一个普通的院落一样,落寞而无声。

孩子们对着日晷找着时光,对着浑仪找着星座,甚至对着遭受过劫难的天体仪寻找着战争留下的弹孔,文化和历史就在这无声无息中传承。

(李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