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在冬日穿越一段野长城:边墙五堡之镇川堡

冬日的周末,在山西大同境内,踏雪寻访了一段经历历史沧桑依然挺立的明土长城——镇川堡以及沿线长城。

镇川堡属于“边墙五堡”之一(五堡为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镇鲁堡和镇河堡),在历史上是山西北出大同联通内蒙古的交通要道,也因其位置的重要性,成为兵家多次交战争夺的地方。这段长城的修筑,主要是为了防御蒙古族的侵犯。明朝时派兵驻守此地,史料记载:分守长城“二十里,边墩二十八座,火路墩三座”。

我们兵分两路对穿,一路从宏赐堡出发朝着镇川堡跃进,另一路从镇川堡出发朝着宏赐堡进军。中途会师,然后继续各自征服剩下的城墙。

站在如今残缺不缺的长城上,还能看出当年战火之下的这道屏障,其实是比较脆弱的。沿线基本处于地势较低平的地带,没有高山也没有深水,城墙就这么曝露于空旷的视野里,历史记载,嘉靖、隆庆年间,蒙古兵曾对这些毫无屏障的城墙发起进攻,两次大举毁墙深入。

值得欣慰,也保存较好的,是由镇川口继续向西跨西寺儿梁山一直到宏赐堡的这一段长城,顺着山势逐渐绵延而上,黄土夯筑,间或还能看到红色的石头夹杂期间,比起平地上的那段城墙,坚实了许多。地势的起伏加上绵延上山,这一截长城算得上是大同地区比较突出而完好的长城,当然,也成了我们大饱眼福的美妙之地。

连绵的墩台、敌楼,或方或圆或尖,造型不同,功能也不同,在岁月的流逝与风沙的侵蚀下,保留下来的形态也各不相同。

站在宏赐堡的最高点,俯瞰周边,东接镇川堡十九墩,绵延数公里,远眺可见遥远的城市上空笼罩的灰烟,也能望到天边蓝白的交接点,高低起伏的山川与高低破败的墩台相映,在阳光的抚慰下,静静地存在着。黄色的土城墙,黄色的墩台,黄色的土地和山川,还有枯黄的草木,和背阴处厚厚的白雪。银白的高山与深蓝的低洼交相辉映,瓦蓝的天空下,历史在这一刻静止。耳边仿佛荡起厮杀与马鸣声,眼前是金戈铁马,尘土飞扬。

站在长城跨越方山的最高墩台上(此墩台顶部有砖,同行老师判断墩上原来应该是有小房子,有可能是个指挥台。)远望,眼见一条银白色的细长道路,沿路而去,可以到达北魏王朝唯一保存下来的帝王陵墓永固陵。又圆又高大的陵墓,透着无限的神秘与苍凉。

西四村梁山东麓还有一处新建的寺院,慧泉寺,原身初建于明朝,几经毁坏后,2002年进行了重建,比较有特色。

冬天的大同,冬天的大同野长城,白雪之下,银装素裹,是极美的,但也是极为寒冷的,凛冽的寒风犹如刀割,山背阴处的积雪基本都没过了脚脖,所以,穿越前一定要备好防寒衣物,备好防滑又保暖的鞋子。

如果想要多走几段城墙,多拜访几座城堡和土墩,想要走遍边墙五堡,就要有留宿一晚的计划。可以选择附近的农家乐,吃住人均60元左右,或者也可以打车回到县城,住宿也在60到70元左右,餐饮价格也比较公道。

以下为镇川口、三墩、镇边口一带花絮

 ps:五堡边墙

五堡边墙始建于明代,是指大同明长城上修建的堡城,是为防御蒙古族南侵而修建的。大同镇边墙五堡有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之分。通常说的"边墙五堡"是指"内五堡",五堡为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镇鲁堡和镇河堡,它们分布在大同府城西北50多里的长城沿线上,每堡相距25里。

[page]

镇边堡东接阳高县,堡城周长1公里;镇川堡东接镇边堡十六墩,堡城周长也为1公里;宏赐堡东接镇川堡十九墩,堡城周长1.5公里;镇鲁堡东接宏赐堡十五墩;镇河堡东接镇鲁堡二十墩。

镇边堡

位于大市镇大一村。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12米,东西宽215米,周长1054米,城内占地面积67080平方米。城墙高5米,基宽5.6米,顶宽3.3米,内外用石头包砌,中夯黄土。城墙四隅各设有一方形角台。南墙中部开有一门,宽5米,门额上刻"镇边堡"三字。西墙北部设有马面。城门已毁。北面墙体保存较为完整。东、南、西面墙多塌毁近半,有部分墙段无存。

镇川堡

原名水尽头,属大同镇分巡冀北道北东路所辖。据《三云筹俎考》载,为嘉靖十八年(1539)创筑,万历十年(1582)砖包。堡城周“二里五分,高四丈一尺”。明时在此设守备,分守长城“二十里,边墩二十八座,火路墩三座”。

镇川口东至高阳镇边堡(边墙五堡之一)30里;西至宏赐堡20里;南至大同50里;北至边墙5里。今堡破坏严重,砌砖全部被拆毁,夯土城墙西侧、南侧已毁为平地,东侧墙半毁,仅北侧墙多残存。

宏赐堡

宏赐堡亦称红寺堡,属大同镇分巡冀北道北东路所辖。据《三云筹俎考》载,为嘉靖十八年(1539)筑,万历二年(1574)砖包。宏赐堡周“四里三十二步,高三丈六尺”。明时在此设守备,分守长城“十九里,边墩二十六座,火路墩八座”。此堡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大同镇城的安危。

宏赐堡口东至镇川堡20里;西至镇鲁堡20里;南至大同60里;北至镇羌堡20里。今堡城砌砖早已被拆光,残土墙亦破坏严重,城南侧墙基本已平,南门原为砖砌券拱门,今已成豁口状。

镇鲁堡

镇鲁堡原名护村,属大同镇分巡冀北道北东路所辖。据史载:“镇虏堡于嘉靖十八年(1539)筑,万历十四年(1586)包砖。周二里有奇,墙高四仗。”此城周长是250米见方。墙体高厚,当年非常宏伟。与史书记载相近。城西开一门,有瓮城。镇虏堡当初,“设守备官一员,所领见在官军二百四十五员名,马骡四十七匹头。无边。只管火路墩七座。”  

镇河堡

镇河堡原名沙河,属大同镇分巡冀北道北东路所辖。据史载:"镇虏堡于嘉靖十八年(1539)设,万历十四年(1586)包砖。边墙五堡(镇边、镇川、弘赐、镇鲁、镇河)是内蒙高原通向内陆的重要战略要地、交通要道,是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野。明时始终受到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的侵扰,明代统治者为了对付元朝后裔的残余势力和东北方向女真部落的崛起,用尽全力加强边防建设。

镇河堡东至镇鲁堡25里;西至破鲁堡20里;南至大同40里;北至据墙堡40里。镇河堡在云冈古窟至内蒙集宁公路省路的右侧,御河之西,东接镇鲁堡二十墩,距镇鲁堡25里,西邻三墩、土沟、四墩、七墩,北对罗村西山,南直雷公山。堡城周长2里3分,高2丈5尺,厚2丈5尺,城墙内黄土夯实。 

(来源:微信号十二月的风和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