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析

 1. 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 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 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 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 斜道(辇道或御路):是斜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度,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 土戚:阶级形踏跺 7. 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 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这。 9. 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 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布置。 11. 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 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侧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 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 举势:屋面坡度。 15. 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渐增加斜坡的陡峭度。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 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17. 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侧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18. 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 19. 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见佛光寺大殿。 20. 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山西晋祠圣母殿) 21. 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 22. 分心槽:用中柱将一列将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 23. 移柱法:辽宋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建筑法) 24. 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25. 额枋(阑额):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有所两根叠用,上面的清谓之大额枋,下面的叫小额枋(由额),二者用垫板(额垫板)传于内柱间的叫内额,位于地脚处的叫地袱 26. 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27. 雀替:是置于梁枋下雨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可以用于柱间的花牙子下,成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雀替课用于柱间的挂落下,成为纯装饰构件 28. 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a、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b、斗耳:斗口两侧凸起的部分。c、斗腰:斗口下垂直部分。d、斗底:斗下倾斜的部分。e、平盘斗:没有斗耳的,常用于角科 29. 栱: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栱的名称依部位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内外出跳的栱,清式叫翘(华拱或卷头)。a、瓜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b、万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c、厢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d、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e、正心万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栱 30. 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31. 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的 32. 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 33. 昂: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其杠杆作用,有上下昂之分,一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34. 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过九踩(七铺作) 35. 屋废(出际):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那一段 36. 推出: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像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斗步一样长 37. 收山: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增加顺梁扒粱和踩步金梁) 38. 月梁:梁高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以雕刻,外观秀巧 39. 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木构件 40. 托脚:支撑平傅的构件 41. 叉柱造:(上下柱交叉)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上平座柱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头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隆兴寺转轮藏殿,独乐寺观音阁)缺点是柱脚开口,影响柱体强度。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稳定,优点是构造上省事,不用增加构件 42. 缠柱造:它是下层柱端增加的一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结构外观稳妥,但要加梁,角部各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 43. 砌上明造:屋内不用平棊,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则月梁负屋盖之重 44. 上昂:在铺作层数多而高,但挑出需要尽量小的要求下,头低尾高的上昂可在较短的出跳距离内取得挑的更高的效果,只用于里跳 45. 平坐:在阁层(除一层)在其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柱和梁,额,斗拱,作为各层的基座,以承托各层的屋身,平坐斗拱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跳台 46. 草栿:是在平棊以上,未经艺术加工的,实际负荷屋顶重量的梁 47. 乳栿:两椽栿。梁首房子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都放在铺作上的 48. 月梁:经过艺术加工的梁,凡有平棊的殿堂,月梁都明露在平棊之下,只负荷平棊荷载 49. 明栿: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栿,与草栿相对 50. 平梁:一道两椽栿,是梁架最上一层的梁。清代称为太平梁 51. 扎(劄)牵:一般用于乳栿之上,仅长一架,不承重,固定桁的位置 52. 平坐之制:其铺作减上屋一跳或两跳,宜用重栱及逐跳计心造 53. 溜金斗栱:多用于宫殿,庙宇,外跳与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菊花头,六分头搭在金柱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起结构作用 54. 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正定隆兴寺) 55. 版门:用于城门或宫殿,衙,署的大门,一般为两扇。a、棋盘版门:先以边梃上下抹头组成边框,框内置横幅若干,后在框的一面顶板,四面平齐不起线脚。b、镜面版门:门扇不用木框,完全用厚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横木联系 56. 槅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分为花心和群版二部 57. 罩: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 58. 窗:唐以前一直棂窗为主,固定不能开启。宋代开始,开启窗开始变多。a、支摘窗:支窗是可以支撑的窗,摘窗是可以取下的窗,后来合在一起使用,所以叫支摘窗。b、漏窗:应用于住宅,园林中的亭,廊,围墙等处。窗孔形状有方,圆,六角,八角,扇面等多种形式,再以瓦,薄砖,木竹片和泥灰等几何图案或动植物形象的窗棂 59. 平暗:为了不露出建筑的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 60. 平棊(棋):在木框见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形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成为平棊,后代沿用较多。一般居民用竹,高粱杆等轻材料作框架,然后糊纸 61. 1)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屋顶曲线与构造的关系(包括檐口,屋脊和屋面曲线)檐口曲线升起,唐宋有明显的檐口曲线,北宋元明清末间至屋角起翘。2)屋面曲线:包括纵向曲线和横向曲线。“反宇为阳”举架举折的运用。佛光寺大殿。3)屋脊曲线:脊檩端置垫木。佛光寺大殿。结构形式:叠梁式,穿斗式,井干式。4)屋顶形式: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攒尖,盝顶,单坡,平顶,囤顶。5)三段式:台基,屋身,屋顶。 62. 十三天:构成佛塔顶端相轮的层状结构 63. 三角尖顶:两弧间形成的突起,特别指石造的哥德式窗花 64. 大乘佛教:相对于小乘佛教,得道度化层面较宽广的佛教 65. 女儿墙:矮墙,通常用于防御 66. 小乘佛教:在得道度化层面较狭隘的佛教,与大乘佛教相对 67. 山墙:斜屋顶的倾斜平面端构成的垂直三角部分 68. 升:小方块,多为木造,用在栱上来支撑梁 69. 反回文:波浪状装饰线条,上凸下凹 70. 天花:天花板或穹窿顶的装饰,为凹下的方格或多边形木片构成 71. 支柱:木质构件,通常用于支撑椽 72. 支架:突出的建筑构件,用于支撑 73. 支提:佛龛或是其他圣地、圣物 74. 支提窗:一种佛教佛龛,从会议厅演变而来 75. 斗:通常为木造方块,于柱子顶端,支撑上部构件 76. 斗拱:柱子顶端的斗与栱合称,支撑主梁 77. 火焰纹:由两个反回文线条顶端相接所构成的形状 78. 半圆壁龛:半圆或穹窿状空间,特别指位于庙宇一端的部分 79. 古典柱式结构:建筑部分正面直接位于柱头上,通常由支撑的阑额、装饰的壁缘以及突出的檐口构成 80. 台基:建筑下突出的平台 81. 平坐:廊台出于建筑主空间(通常为内部)的上层构造 82. 光塔:清真寺中的塔楼,用于呼唤回教徒做礼拜 83. 列柱:一整排间隔规律的柱子 84. 多柱式建筑:由多根间隔约略均等的柱子支撑屋顶的厅堂 85. 寺:佛教庙宇 86. 尖顶饰:山墙或是屋顶顶端的饰物 87. 曲面屋顶:由尾端弯曲的平面接合成的斜截头屋顶 88. 考工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著述 89. 佛塔(stupa):佛教纪念物,原意为坟冢 90. 佛塔(pagoda):楼阁形的塔,各层大小由下而上递减,每层都有装饰精美的屋檐 91. 材:依斗的宽度而定的测量单位 92. 赤陶土:一种用于塑像的建筑或装饰用陶土 93. 枋:水平构件,位于如窗户或走道上,或是连接两柱或两框架的构件 94. 泥笆墙:以竹或木条编墙,然后涂以草泥 95. 门厅:房屋入门前的院落,通往建筑的门廊,大堂邻接的空间 96. 亭:构造简单的建筑,通常形似帐篷,位于园林中 97. 城墙:土造防御工事,通常见于碉堡及要塞四周,多半附有石造女儿墙 98. 屋脊:斜面屋顶两面相接所形成的角度 99. 屋檐:屋顶的一部分,突出于外墙之外 100. 拱廊:一连串由柱子支撑的拱形结构,有时成对,上有遮盖,形成走道 101. 柱:梁柱结构中的垂直构件 102. 柱子:柱子圆柱状,从柱础到柱头间的部分 103. 柱廊:建筑有列柱的门廊 104. 柱头:柱子顶端部分,支撑古典柱式结构,比柱身宽,通常会刻意加以修饰或装饰 105. 相轮:伞状穹顶或亭,有时作为佛塔顶端的塔刹 106. 风水:与自然的调和,进而有让建筑趋于调和的体系 107. 脊饰:装饰用的尖顶饰,通常位于墩、三角墙顶端或侧面 108. 轩:消暑的小屋,或是作为书房用的凉亭 109. 问廊:半圆形或多边形的拱廊或走道 110. 栱:雕刻成的突出横梁,通常为木质,位于斗之上,支撑主梁 111. 密教:与神秘仪式有关的佛教宗派 112. 密道:地下通道,通常位于柱廊下方 113. 斜截头屋顶:由两个倾斜平面构成的屋顶,接合部分为屋脊或是建筑最高的线条 114. 凉亭:位于景观点的开放式建筑,位于园林或是屋顶上 115. 清真寺:回教寺院,为回教意识形态的具体呈现 116. 喇嘛:藏传佛教的宗师或僧侣 117. 喇嘛寺:藏传佛教寺院的俗称 118. 喇嘛塔:藏传佛教木塔,通常为瓶状 119. 棋盘花纹:以小块个体镶嵌成的棋盘状表面,如马赛克 120. 菩萨:佛的前身,有悲悯之心的灵体 121. 开间:量度中国建筑内部空间的标准单位 122. 园:花园或庭院 123. 塚:古代埋葬用的土丘 124. 暗层:夹层,通常位于一楼与二楼之间 125. 殿:高大的厅堂,用于举行庆典或宗教仪式 126. 碑:直立石造标记,以墓碑最常见,呈柱状或板状,上有雕饰或题字 127. 椽:屋顶的木件,通常由屋檐边缘斜铺而下,支撑表层屋顶 128. 榭:凉亭或轩 129. 墩:长方形的基础,柱子或墙基部的支撑 130. 楟:石造外棺,通常装饰精美 131. 梁:梁柱结构中的水平构件 132. 梁柱结构:依靠直线条的柱与梁支撑的结果 133. 闾里: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 134. 壁缘:古典柱式建筑的中间构件,位于阑额之上,檐口窒息 135. 华拱:宋式的一种栱的名称,垂直于立面,向内外挑出的栱 136. 下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的作用,华拱一下,向外斜下方伸出者,出栌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 137. 泥道栱:栌斗口内与华拱相交者,最下方的横栱(宋称)。最外跳的单层横栱 138. 令拱:每一跳的跳头,单层横栱 139. 双层斗拱:分别叫瓜子栱(下方粗短),慢栱(上方细长) 140. 交互斗:位于横栱与华拱相交处,承托横栱和华拱传来的双向合力的栱 141. 齐心斗:在华拱或横栱正中承托上一层栱正中的斗。在令拱上方中心,承托枋传来的力的斗。一般有两个 142. 要头:最上一层栱或昂之上,与令拱相交而向外伸出如蚂蚱头状者 143. 柱头枋:在各跳横栱上均施横枋,在柱心中心上的枋(清称正心枋) 144. 撩檐枋:在令拱上的枋,最外部(宋挑檐枋) 145. 平棊枋:最内部令拱上的枋(清井口枋) 146. 罗汉枋:在内外跳慢栱上者(清拽枋)宋用来表示斗拱出跳 147. 铺作:斗拱的出跳,1跳=4铺作 148. 计心造:在一跳上置横栱的做法 149. 偷心造:在一跳上不置横栱的做法 150. 插栱:全部都是偷心造的做法 (来源:土木工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