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庭院深深“深”几许 ——探访石城县百年桂花屋

庭院深深深几许,青砖黛瓦、雕梁画栋。近日,记者来到石城县,探访神往已久的百年桂花屋,只见它似一位两鬓斑白的沉默老者,屹立于繁华的闹市街区,细看风起云涌,闲听琴水潺潺。踏入庭院,古朴的木雕门窗仿佛在述说着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把人们带回那个烽火岁月……

古:桂花巷头屹立百年

桂花屋因何得名,为何而建?

据石城县文化馆馆长黄慕云介绍,石城北门人氏黄性存,清道光末年因经商而聚敛资财数十万,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豪。黄发家之后,便择址县署之南、熊黄二祠堂之间,建造了一栋豪宅,高墙深院,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尤为巧妙的是屋主竟将房基上原植的金桂、银桂各一株保留为南院进门的景观,并在东西各建花厅一间,这样便形成了五进数十间的布局。那时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满庭芬芳香飘数里,黄氏便为豪宅取名为“桂花屋”。

临近正门,只见几个浑厚的“桂花屋”大字悬于正门上方,门槛已经被岁月磨出了深深的凹槽,庭院内左右各一棵桂花树,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变迁,迎接八方来客。

桂花屋讲解员黄皓珣告诉记者,桂花屋始建于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落成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有上下两层58间房间,有前厅、后厅,两侧是厢房,是一幢极为典型的赣南“九井十八厅”的三堂府第式客家民居建筑。该屋砖木结构,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坐北朝南,青砖瓦面,屋内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是客家建筑中的精品。

巧:历史渊源机缘巧合

“有志攘夷愿未酬,七旬苗格得难谋;足跟踏开云山路,眼底空悬海月秋。”记者踏入桂花屋西花厅,墙上的两行草书透出了几分年少轻狂与无可奈何。简陋的屋内摆放着一张铺满稻草的木床,旁边面目清秀、身着龙袍的少年双手拖着镣铐。据讲解员介绍,他就是洪秀全的长子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

据史料记载,公元1864年(清同治三年),天京(南京)沦陷,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洪秀全长子)在干王洪仁玕、昭王黄文英、尊王刘庆汉、恤王洪仁政等的保护下,率太平军余部一路南下,同年10月9日途经石城与广昌交界处遭清军伏击。10月23日,幼天王洪天贵福等五王被捕,囚禁于桂花屋。后被押抵至省城南昌遭杀害。至此,历时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幼天王为首的诸王在石城的覆灭而宣告结束。

“桂花屋”成为这一重要历史的见证实物。

精明的文化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桂花屋与太平天国之间存在着诸多机缘巧合。据石城县博物馆馆长罗德胜介绍,桂花屋修建于1851年,落成于1864年,与太平天国起义(1851年)、沦陷时间(1864年)完全一致,时间上巧合;太平天国起义于花都,建都于南京(石头城),而终结地是石城,在地名上又是一个巧合;此外,桂花屋五个马头墙与太平天国五王在石城蒙难,在数量上吻合。

谁也无法解释这些机缘巧合是历史的安排,还是宿命,唯有时间的沉积才能掀开历史的面纱。

喜:管护有佳衍射光辉

桂花屋作为一座百年老屋,以前缺少专人管理和维护,面临倒塌的境地。它的前途和命运似乎要和当年的太平天国五王如出一辙。

然而历史并非总是那么巧合,转折总会出现在旭日东升的一刻。

“文脉是城市之根,城市建设离不开文化这个魂。”一句斩钉截铁的话让历史出现了转折。

石城县启动了保护与开发并进的发展模式。该县本着“打造赣闽边际客家文化生态休闲城市”的城市建设思路,力求“新城建设不改古城风格,新式建筑不占古建筑地盘,古城遗迹留驻新城街巷”,投资200余万元,聘请古建筑名匠对桂花屋进行全面维修,将桂花屋打造成集太平天国运动史料、石城客家民俗、石城客家灯彩等人文历史于一体的陈列馆,使桂花屋成为游客追寻客家古迹、探索太平天国历史的旅游目的地。同时,以桂花屋古建筑为中心,打造出了一条集休闲、购物、娱乐、文化于一体的客家风情商业街,桂花屋古建与现代商住楼交辉相印,相得益彰。

如今,每天都有成群的游客来到桂花屋里,探索历史、寻找答案、追寻记忆、体验文化。“桂花屋的建筑风格凸显客家风情,窗格雕饰造型精致,历史故事更是令人着迷,很是享受这次旅行。”近日,一位南昌的游客参观完桂花屋后深有感慨地说。(李方圆特约记者邱有平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