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中国帝王的坟墓 中国陵墓建筑的文化特征

 中国帝王的坟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现代对革命领袖的坟墓也称陵,如中山陵。

中国古代习用土葬,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从新石器时代起,墓葬多为长方形或方形坑墓,有的距地表深达10余米,并有大量奴隶殉葬和车、马等随葬。到了后来,帝王的陵墓-地下寝宫装饰得越来越华丽,随葬各种奇珍异宝,其建筑规模对后世陵墓影响很大。唐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一个高潮,有的陵墓因山而筑,气势雄伟。

由于帝王拜谒陵墓的需要,在陵园内设立了祭享殿堂,称为上宫,陵区内置陪葬墓,安葬诸王、公主、嫔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将、命官。陵山前排列石人、石兽、阙楼等。

明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另一高潮,明代除了太祖孝陵在江苏省南京外,其余各帝陵在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总称明十三陵。各陵都背山而建,在整个陵区前都设置总神道,建石象生、碑亭、大红门、石牌坊等,造成肃穆庄严的气氛。其中定陵已经考古发掘,地下寝宫分前殿、中殿、后殿和左右二配殿,全部用石材构筑。

清代陵墓,前期的永陵在辽宁新宾,福陵、昭陵在沈阳,其余陵墓建于河北遵化和易县,分别称为清东陵和清西陵。建筑布局和形制因袭明陵,建筑的雕饰风格更为华丽。

中国陵墓是建筑、雕刻、绘画、自然环境融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布局可概括为三种形式:

①以陵山为主体的布局方式,可以秦始皇陵为代表。其周围建城垣,背衬骊山,轮廓简洁,气象巍峨,创造出纪念性气氛。

②以神道贯串全局的轴线布局方式。这种布局重点强调正面神道。如唐代高宗乾陵,以山峰为陵山主体,前面布置阙门、石象生、碑刻、华表等组成神道,衬托陵墓建筑的宏伟气魄。

③建筑群组的布局方式。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境作为陵区,将各帝陵协调地布置在一处。在神道上增设牌坊、大红门、碑亭等,建筑与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庄严肃穆的环境。

(来源:中华文化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