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成为书法家:你够格了吗

翻阅整个书法史会发现,书法自始至终都是文人的艺术、文化的艺术。历代每一位书法家的首要身份都是文人,而书法自始至终都在靠文化供养,都在吃文化的“奶”。所以书法家首先务必是个文化人。

无论是古代的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米芾、赵孟頫,还是近现代的康有为、于右任、李叔同、黄宾虹、林散之、谢无量等等我们所熟知的这些大书法家,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文人,写字对于他们来讲,仅是爱好和特长,或者说仅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换句话讲,他们并非以书法来做为显示才能的资本,他们更看重自身的文化涵养与综合能力。只是书法史论家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他们在书法这方面的表现给凸显化了、放大化了,从而使得后人,尤其是今人对书法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偏颇的解读。这是很不应该的。

而正因为书法家都是在文人的圈子里诞生的,那么没有文化,没有修养,没有审美,没有思想,没有品位,没有格调,也就没有资格谈书法。因此对于那些胸无点墨、腹无诗书,不通史略,不懂经学,而且常写错字、别字,甚至连一篇像样的文章都写不出来的肤浅之辈,即使字写得再怎么所谓的漂亮,那终究只是写字,而不是书法,和书法艺术没有关系,倒是和电脑体无任何区别。而这些人充其量也只是个写字匠,不是书法家。因为写字和书法终究是两码事,写字匠和书法家也终究是两类人,不在一个层次上。所以没有文化千万不要称自己是书法家。

有了文化,是个文化人还远远不够,书写的基本功要具备,也就是平常说的书写的技法技巧。而技法技巧的掌握,既需要先天的禀赋和领悟来助推,又需要后天的勤奋和努力来培养。所以没有一定的功底功力也不要称自己是书法家。

这里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对于书法来讲,书写的取向很重要。所谓的取向是指书法学习和创作的选择方向,既包括审美价值的选择,又包括技法技巧的选择。碑和帖的审美与技法,自然是不尽相同的。当然,可以取向所谓的经典,也可以取向所谓的民间,等等,不一而足,也无可厚非,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关键是如何将其吸收得深入,演绎得精彩,发挥得出色。

当然,有了技法技巧还不行,倘若做不到“化境”、“出境”,即形成不了自己独特的风貌语言,没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做不到入古而出新,最好也不要称自己是书法家。即使书写得再如何像古人,再如何接近古法,可终究不是你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充其量是个“复制品”。因此要“食而化之”,要“通而变之”,方可有出路。

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人品要立得住。在品德上不要有缺失,至少不要有大的污点,比如叛国叛党,比如犯罪受刑,等等。举凡品行上有问题、德行上不端正的人,都将会被人所不齿和诟病,也终将会被历史所耻笑和遗弃。所以没有高尚的品行,至少是相对高尚的品行,就更加不要称自己是书法家。

此外,做为一个新时代的艺人、文人,一定要有责任,要有担当,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务必要具备,更要付之于行动。以自己的书法专长来做出点应有的贡献,来尽上一份绵薄之力,方才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家庭,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国家,更无愧于“文人”这一称尊贵的称呼。否则,你这个文人便真的是个“不值一文”的人,也实在是个终无大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