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唯辛:艺术的目的不是市场 单纯是最高境界
艺术家与矿工合影。
馕房(局部)布面油画170×180cm1987
艺术家徐唯辛矿工系列作品刚刚结束了在大连中山美术馆“徐唯辛、童振刚艺术联展”,昨天,徐唯辛接受《京华时报艺术品投资周刊》专访,在谈及创作时,他表示单纯是创作的最高境界。另外,他认为灵感是他最大的财富。
■谈创作
肖像绘画具有震撼力
从《矿工》到《众生相》,徐唯辛的作品始终贯穿了写实肖像作为表达方式。
徐唯辛在创作《矿工》时,并没有在矿区待太长时间,而更多的是选择用照片记录。徐唯辛一边整理照片一边纠结于如果表达画面,突然,他发现原来当一张张肖像满屏放大的时候那种震撼力实在太强烈了。细节清晰地印刻在面部的表情中,徐唯辛认为这足够了,于是他打算抛弃曾经惯用的场面描写手法选择用单个肖像还原其整体面貌:不啰嗦、很简洁。
学院派出身的徐唯辛,驾轻就熟的写实技法,已经是多年来最得心应手的表达方式,而且把写实和肖像结合,这两者都满足了直接、明了的特点,不会拐弯抹角地阐述问题。
■谈教育
开放教学无专业界限
作为人大艺术学院院长的徐唯辛提出打破专业界限,尝试开放式教学。徐唯辛告诉记者,他将尽快实施此项计划,届时将成为全国首家实例。
作为入学考试的门槛,徐唯辛只提出两个要求:素描和色彩。学生进校后可自由选择喜欢的多个专业:国油版雕甚至是设计还有理论,学分修满为准则。徐唯辛认为他是想培养艺术家,而不是匠人,因此没必要让他们钻研技法。徐唯辛的教学理念是:“学得杂,走得远。”
在徐唯辛看来,艺术不是一个圈,它是文化的,是大众的,他建议学生多交流,多思考,发散性,开放性。“我希望我的学生能接受更广阔的知识量,经过熔炼,也许会发生化学反应。”
■谈灵感
机缘汇集在一瞬间
当记者提到很多艺术家认为并不存在的“灵感”一词时,徐唯辛激动地向记者讲述:“我太相信灵感了,这辈子遇到过两次,足够消化一生。”
徐唯辛回忆,第一次是在1997年,之前一直坚持西藏题材的徐唯辛,一直想挣脱,想改变。有一天他躺在床上,什么也没想,突然窗外下起了小雨,灵感就告诉他,对!那就画雨吧,因此诞生了徐唯辛转型之作关于环境污染题材的《酸雨》。
另一次是在2004年,徐唯辛称之为“灵魂出窍”。还在画矿工的徐唯辛当时正在跟工人喝酒,突然一瞬间徐唯辛的脸色变得铁青,思想也飘离了现实,脑海里全部是文革时期的画面,从一张张零散的肖像到组成一个宏大的展览,每个细节全部清晰地呈现。他立马收拾行李回北京,不再画矿工,改画《众生相》。
艺术家需要不断地突破自己,矿工题材它反映社会的一个方面,这是让人面对现实;但《众生相》是在触动大家的灵魂,让人去反思历史。对爱、对现实、对历史,很多事情打动着徐唯辛,他认为灵感这东西,应该可以解释为很多机缘在这么一瞬间,汇集在了一起。
■谈市场
艺术的目的不是市场
徐唯辛指出,艺术的目的不是市场。优秀的艺术家是不会跟着市场走,艺术品不等同于产品需要迎合观众的口味。如果市场成了艺术创作的目标,那将是艺术的悲哀。
“我很同情80后这帮孩子们,他们生活在一个残酷的年代,从摸到画笔的一刻就知道画画可以卖钱,而且可以赚大钱,这在我们那个年代是不可能的,虽然我们
生活在一个资讯贫乏的年代,但是我很庆幸,当年的我们都是真正纯粹地谈创作。”
徐唯辛认为,现在的艺术家大多根本不阅读,哪里来的思考?观众的水平开始逐渐超越了艺术家,现在已经不是“圆明园”、“88女人体”的时代,如果还是按照这个方式走下去,唯一得到的也许是市场的暂时认可,但是却失去了历史价值。本报记者胡兰杰
■创作10问
1.创作周期?100幅作品是一个整体,共计6年。
2.介意被打搅吗?作画时需要安静。
3.创作时听音乐吗?交响乐。
4.工作时间?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画画。
5.喜欢什么颜色?小时候喜欢红色,现在喜欢朴素的颜色。
6.有无灵感迸发一说?有!
7.写生吗?没时间。
8.第一桶金?毕业创作《馕房》400-500美金。
9.创作的习惯?小时候想做大事,长大喜欢画大画。
10.是否交流?三五知己都是圈外人。
- 上一篇:两晋文化思潮对书法的影响
- 下一篇:一批湘绣绘画新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