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木版年画的传承 木版年画现状如何呢?

年画是我们国家非常有特色的一种民间艺术,而且很早就出现了,我们在古建筑上看到的守门神很多就是一种年画,而且是木版年画。明清到时候,木版年画特别火,反正几乎每户人家都会有。现在呢,就比较少见了。木版年画的现状如何,要怎样传承下去呢?

木版年画作为非物质性的活态遗产,因特异的人文和独特的技艺而存在;它不只是一种客观的学术对象,也是一种传统的精神生活,更是一种文化生命。

我国的民间艺术灿如繁星,木版年画无疑是其中最夺目的。木版年画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它蕴含的人文传统之深厚、承载的信息之密集,是其他民间美术难以企及的。从艺术价值上看,木版年画遍布全国各地,其地域风格多彩多姿,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此外,木版年画与绘画、雕版、民间文学戏剧交汇相融,也是其他民间文化无法比拟的。正因如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将木版年画列为整个民间文化普查的第一个专项。

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来看,木版年画这项技艺包括历史、地缘、生产、生活、民俗,还有年画的分类、张贴、工具、材料、印刷过程、销售以及画店、艺人和传承等多个方面。不能把年画看作孤立的艺术现象,而要整体性考察各个产地的年画与其历史人文、自然环境、民俗生活以及地域心理的文化血缘等,把它作为一种文化学、人类学和美术学的研究对象。

对于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学者团体与政府部门各有职责分工,前者做的是抢救,后者做的是保护。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带有政府官方意味,对于学者来说它属于“民间文化”。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体现在视角与诉求的差异。“民间文化”侧重于将文化看作一个整体,但政府保护则强调必须把遗产项目化,这两个概念角度不同,但目标一致。

民间文化走向学术化、精英化,是其在当代发展最突出的特点。古代民间技艺的传承是自然形成,老百姓会用“泥人张”、“石刻赵”、“木雕黄”等名号来称呼手艺高超的人,却没有“传承人”之说。但置身于当前这样的社会转型期,要实现文化传承,就需要认定传承人。让那些有杰出技艺的传承人成为领军人物,由他们把文化传承下去。因此,需要传承人也具有文化自觉意识,既要有手艺,也要有理论;既要热爱自己的技艺,也要勤于整理技艺相关的文化,不断提升自己。

传统年画随着传统习俗的改变和社会现代变革,出现了濒危局面,传统手工制作的木版年画被机器胶印所取代,现代化的发展,使民居的建筑格局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传统年画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正带着昔日农耕社会田园牧歌的一抹余辉,艰难地行走在仍在城市化着的乡村以及城市中传统文化爱好者和收藏家中间。仅能够在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陕西凤翔、福建漳州、广东佛山、湖南滩头等地仅存的年画作坊看到这些尚存的年画。中国政府已经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传统木版年画也和许多其他濒危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一样,被列入了抢救和保护对象。

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夏挽群说:“木版年画在农耕时期的民俗基础已经消亡,人们已经不再张贴年画,木版年画已经从实用的年画变为收藏的年画。同时,现代人的审美倾向也在发生变化,如果木版年画不能应世而变,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和市场需求,就会逐渐萎缩、弱化甚至消亡,最后变成博物馆里的标本。”

木版年画有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不允许在商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肆意改变的,否则就会丧失了其文化和历史价值;但另一方面,今天传统文化面临着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相协调的问题,面临着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的问题。如果简单地拒绝市场化、商品化,非遗很可能会失去其现实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