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专题收藏古代书画

由追求宋元作品,到重视明代诸大家,再到锁定清代宫廷画家,这足以代表和反映当今收藏界的最新动态。诸多收藏家通过历史上著名的书画著录书籍中的记载对古代书画进行投资,主要是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上“鱼目混珠”,赝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地增加,因此投资那些曾经被著录过的书画无疑会大大提高投资的“命中率”。

然而这种方法的投资缺陷也是明摆的事实,由于这些被著录的书画早已被市场各方所熟悉,因此“捡漏”已经是不可能存在的理想。加之宋元名作、明清大名家作品在市场上今已不多见,尤其是宋元遗迹几乎绝迹于近年来的艺术品市场。其日趋高涨的不断创历史新高的成交价格,使得许多投资收藏家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未被重视而又在中国绘画史上拥有较重要位置的作者的作品。随着收藏队伍的次第成熟,人们在择猎作品时的视野已经变得开阔而不拘一格。当年一度被忽视的明清二三流名家作品,已开始各领风骚,大有异军突起之势,很多小名家的作品早已被投资收藏家们的目光锁定而从此不再寂寞。

其实把目光投向明、清二三流名家或小名家的作品,不能不说这些藏家所具有的远见卓识。原因是投资收藏这类书画家可选择的作者数量多,不同地区的书画流派风格多,作品遗存多,而价格相对便宜。这既可以满足个人收藏爱好的需求,又可以作为一项长期的投资,其市场前景相对广阔。其实“大家”与“名家”之间,“名家”与“小家”之间,历来就没有统一区分的标准。成就高、历史影响大者便可称为大家。造诣同样很高,或因作品流传量少,或因史传记载有其本身的缺漏而致使这些作者逐渐为人忽视或淡忘而变成了小名头,甚至不名一文也有很多。可喜的是,如今的藏家处在一个具备高速、集中、密集的信息社会环境中,这就使得收藏的天地获得了宽泛、多元而色彩斑斓的空间,促使那些小名头的书画市场生机勃勃,同时,也就开拓了藏界有漏可捡的新空间。

记得笔者有一位朋友在介入收藏之初,就遇到一个西安的王姓世家的后代拿了钱维城、冯秋鹤以及王篷心三个人所作的手卷准备转让,当时要价仅5万元钱。笔者的朋友由于是初涉收藏圈,所以很崇信学院派的老师,便和卖家一起找到美院老师鉴定,结果那位老师对“四王”体系的绘画风格一阵“轰炸”,导致了笔者的朋友最终决定放弃收藏这几件作品。现在,每当笔者朋友忆及这段往事必定是一脸的懊悔。

广东有一位藏家早些年就开始留意收藏清代进士墨迹,而那时大部分藏家只注重一些大名头的作品,所以市场上流传的大多数进士的墨迹售价都十分低廉,并且数量也相当大。没几年工夫他就以收藏有近千位清代进士的墨迹而“富甲一方”。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些昔贤的作品,他捡选了100名进士的墨迹出版发行,结果书发售得出奇地快,不得不再版。

北京太平洋拍卖有限公司自2006年下半年起,一直投入专门人力征集到一些诸如像进士、举人之类的科举人物的书法作品,每次集中推出一个专题拍卖,结果出人意料地好,有两次的竞拍成交率竟然达到了80%。之所以能产生这种热情高涨的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广大投资收藏家们对历史著录和流传有序的作品的热捧,造成竞拍成交价格屡创新高,起到了一种“领头羊”的市场导向作用。二是历史著录和流传有序的作品在竞拍成交价格屡创新高的作用下,带动了一批具有不可再生、存世量日见稀少的作品的市场价格不断上升。三是鉴藏投资家们的需求发生了一些变化,需求量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