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徐忠平:重拾失落的“原生艺术”

参展艺术家朴粉莲创作的“原生艺术”作品

徐忠平

上周末,一场由5位非职业艺术家为主角的“原生艺术展”在今日美术馆拉开帷幕。“原生艺术”概念来自于法国先锋派艺术领袖让·杜布菲的相关理论,倡导率真而自由的艺术天赋发挥,拒绝传统的学院技巧。而作为“原生艺术”在中国的首次亮相,策展人徐忠平认为,“原生艺术”在中国存在已久,但很少受到关注,每个人只要有兴趣,有对艺术和生命的感悟能力,他就可以从事艺术,甚至做出学院艺术家难以企及的艺术。

商报:您从何时开始关注“原生艺术”领域?

徐忠平:我关注“原生艺术”这种现象已经有20多年了,但目前国内始终没有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出现。在国外,50年前便有大量关于“原生艺术”的各种展览活动,而且很多国家都建有专门的原生美术馆和研究机构。这次今日美术馆的展览在中国仅仅是一个开始。

商报:您认为“原生艺术”的概念应该怎样去定义?

徐忠平:“原生艺术”与正统艺术教育截然不同,它来自于公众自发、本能的冲动,以及对客观自然事物表达的欲望,通过一种自由、独特的表现手法将其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方式不受任何所谓美术教育训练的束缚,表现得更为自由、活泼和生动,更有艺术本质上的韵味。

商报:此次展出的很多作品呈现出一种变形或是抽象的画面,这是否是目前国内“原生艺术”的大致面貌?

徐忠平:这种抽象实际上属于个别现象,它属于“原生艺术”一种扩大的局部现象,我们将其纳入进来作为一个现象进行研究。但实际上,在人们的印象中“原生艺术”基本上还是比较写实的,但是这种写实不是为了画得准确,而是画得比较离奇,有很多的变形,给人一种非常稚拙的感觉。

商报:您是如何挑选本次参展艺术家的?

徐忠平:本次参展艺术家基本上代表了五个年龄段: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我认为,只要出自于本心、热爱艺术,想用自由的方式来表达生活和感情的话,快乐生活可以从童年一直贯穿到老年。但是学院的美术教育往往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将其框起来,原始天然的乐趣在专业训练后逐渐消失,大部分人到了中年以后便兴趣全无,慢慢的很多人就告别艺术。

商报:本次展览中,很多作品还有一些模仿的痕迹,在这种情况下“原生艺术”如何能形成自身的风格?

徐忠平:“原生艺术”的大部分画家目前还处于在“自生自灭”的状态中去发展,少部分人会受到一些大师的影响,有一些模仿的痕迹。本次展览准备得略为仓促,选择的艺术家作品较少,其实在民间还大量存在着语言风格强烈、自我的原生态的画家。如果将来有相应研究机构出现进行扶植和引导,“原生艺术”在中国会形成一个具有巨大影响的绘画风格。

商报:作为一位画家和美术教育者,您平时如何发现这些具有绘画天赋的人并去引导他们?

徐忠平:我从小是一个美术学院迷,经历了各个阶段的学院教育。但到了30岁时却对此产生了极大的疑惑,我不断发现身边的朋友、孩子,这些没有受过美术学院训练的人画出了艺术的原始味道。因此,那时我就开始关注“原生艺术”,留意我遇到的有这方面资质的人。

商报:目前看到的这些“原生艺术”作品中,很多还属于架上绘画,您认为今后是否会出现多样化的作品?

徐忠平:其实,现在除了架上绘画,“原生艺术”有雕塑和书法。以我的孩子为例,她在考上中央美术学院之前就很喜欢雕塑,那时的很多泥塑都是她在没有受到美术学院的影响前做出来的。现在时隔20多年,大家看她那时候的作品时都感叹她那种独特的感受、手法和感觉。

同时,本次展览有一对兄弟是写书法的,他们实际上才拿毛笔不过四五次,教给他们一个真正的笔法、方法后,他们自身就有那种对中国古代的运气和运笔的感悟能力,这种能力一旦被开发出来,他们的字不是在结构上、表面上漂亮,而是写得都是自己真正的感觉,很多书法大家看到他们的字都感叹孩子们原来可以写得这么好。

商报:本次展览是“原生艺术”在国内的首次亮相,您如何看待其今后的前景?

徐忠平:本次展览是第一回,如果接着筹办第二回、第三回可能会在全国形成影响力,和近年来的“原生态音乐”一样。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艺术爱好者就像河床下面丰足的水源,只有他们才是实实在在滋养了河床上面的奔流不息,如果下面水源干涸的话,地上河床很快也就没有了。

(记者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