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吴泉棠的江南山水情结
1956年,浙江衢州人,重彩乡情画创始人,被黄山市歙县政府授予首个“荣誉市民”称号,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专业,结业于中国美协首届创作高研班,全国中国画廊联盟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香港国际画院山水画艺委会副主席,北京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品入选全国第十一届美展、获安徽省展区银奖。2007年被评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山水画家三十家,2009年被评为当代画坛十大家。2009年被选为中国美协编的“共和国60位画大家精品集”。已先后应邀出席世界18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画展和讲学。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法国北方华人协会、泰国国家会议中心、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荷兰市政府等收藏。
作品在《美术》、《中国书画报》、《美术报》、《国际美术馆》等八十多家杂志报刊发表,出版个人专著5部。
我出生在祖祖辈辈生活的江南农村,一直到二十多岁都没有离开过浙江衢州。爷爷辈去世得早,但留传下来的画作我看到过。父辈陪伴我走过几十年,我很小就站在父亲身旁看他画龙灯上的龙和云,寿司上的花和人,看得细致入微,默记于心,以至于常常在读书做作业停笔思考时思想开小差,在草稿纸上画起龙、云、花、草、小人像来。所以从小学到高中,我数理化没学怎么好,画画的能力却在同学中不知不觉高人一等了。
我的老家在衢州樟戴村,小时候一条小溪紧挨村边清清流过。小溪两岸的大樟树如戴巨伞,浓荫罩着夏日清凉的溪水和青石板砌成的溪埠头,以及沿溪的石子街路,使这个千人之村有一种福荫之美。早上妈妈和村嫂们在溪埠头洗衣服的说笑声和捶衣声,如美乐般留在我童年的心灵里。
傍晚我和小伙伴们在小溪里洗澡拍水花的愉快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南北走向的曲长村庄,小溪在村西,我家在村东,我家后门相隔4米左右有一个小池塘。池边数柳婆娑,掩映着对面的白墙青瓦房屋,矮墙木门院落,有一种宁静安详之美。小时候的冬天里我常常坐在后门门槛上,烘着火盆看几只鸭子在池塘里游弋,每每看得出神,会心地笑……高中毕业后我开始系统学画画,家乡的这些印象总在我心中浮现,尤其进入国画学习期间,这些家乡的记忆成了我创作的源泉。
但是国画创作不能靠实景描摹,必须继承国画传统,注入时代精神,追求美的创新。
早年我一直苦苦追求画好一幅画,让家乡美的风韵披附其上,让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充盈其间,让我的美的理想蕴含其中。多年的自学摸索,总感到缺乏理论指导,感到思路狭隘,感到表现手法不足。于是去考中国美术学院,以获补益。正如古代荀子所说,终日苦苦思索,不如须臾所学。美院三年,我大量看书学习,练习尝试,获得了理论武装,了解了西洋画等多个画种的表现手法,毕业后,我走上了有效的创作探索之路。
从中国美院毕业之后,我没有像古代文人那样去画几无人烟的观念性山水,也没有像当代有的人那样钻进名山大川去画长林崇冈、旷野高山,或照搬西方潮流,摈弃传统精神,而是修改以往自己画家乡的画法,拉近自然与人生的距离,把日渐消失的江南老房子和农家民居生活描绘得古老纯朴,亲切鲜活,让欣赏者获得某种健康人生的感悟。
[page]在这里,我常常使用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方法,在工笔的江南民居房前屋后,画上写意的棕榈、芭蕉、池塘、鸡鸭、流云、飞鸟等景物,使画面具有笔墨的丰富性、表现自然的鲜活性和色彩的润泽明丽性等特点,极力营造一种清新、宁静、安详的氛围,让欣赏者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有助于消解内心的浮躁心理。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创作了一批这样的画,形成了“重彩乡情画”的特色风格。
例如,在《老屋》、《故乡情思》等作品中,我以俯视的形式,强调平面分割,淡化空间纵深,表现近、中景,既施以大面积的重彩渲染,又加之以精致的勾勒、点虱、皴擦,使画面形成疏与密、曲与直、线与面、浓与淡、色与墨的多层次对比,呈现出古朴、清幽的诗情画意。
二十年来我对重彩乡情画的创作作了许多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但还不够满意。我们处在变革时代的艺术家,肩负着把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的使命,必须立足传统和时代,不断创新。所以,今后我将继续对重彩乡情画的创作做新的探索,力求以新的力作贡献我们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