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孙传东:我把青春留在象眼里

采访前查资料,看到一张孙传东的照片,白净阳光的大男孩模样。那时,他28岁,刚开始走街串巷画象眼。见面时,他已经40岁了,一个轮回碾过,岁月留下的除了眼疾和骨质增生,还有一本尚未出版的画册。

他的写生,只在业余时间,平时,他是建设银行一名普通职员,直到现在,还没有成家,他说他工作以外的所有生活,都是画画,他的青春,永驻在这本画册里。

给象眼找个“好婆家”

我28岁开始画象眼,现在40了。初衷是想自己创业,做装修,走中国传统文化这条路。第一次考察去了史家胡同,遇到两位北大教授,给我讲了很多传统胡同文化,让我觉得有比做装修更重要的事。

在干面胡同,我第一次注意到象眼画,是龟背纹,但对它还一无所知,通过咨询专家,我了解到,四合院的象眼画领域几乎是块空白,没有人专门研究过。我觉得这是个机会,应该打开,不希望它在我有生之年再流失。

我平时用业余时间外出写生,坚持了13年,这本画册全部整理完有263幅,可以说,我的整个青春永驻在这本书稿里了。从无到有,我觉得,这也是创业。未来我的梦想是,给这部书稿找个“好婆家”出版,纸张要上乘的,一次性付清稿费,按版税提成,原稿走拍卖这条路,自己在家开一个主题博物馆,我打算玩一辈子,这就必须得商业化。

没有文字记载的象眼

我能查到的最早关于象眼的记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王琦明教授出的一本老北京四合院的书,图文对照,连“象眼”这两个字都没出现,有一张照片,叫“门洞的仰望”,拍的是象眼。我跟原《古建园林技术》编辑部的马炳坚交流过,他说关于象眼的起源,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跟雀替的情况一样。

在四合院里,正房和厢房门廊两侧的山墙上各有一块象眼,是由柱身、梁、椽子合围起来的一个酷似直角三角形的空洞。只要是房屋上有类似这样的结构,不管屋子在四合院的什么位置,都称之为象眼,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它很像大象的眼睛而得名吧。

四合院大门门洞两侧,被分隔成对称的五个空间,此处的山墙因此被称为五花山墙,此处的象眼被称为五花象眼。

还有一处特殊建筑部位也称之为象眼,在房子门廊前石台阶的两侧,老式台阶有三四步踏跺,踏跺的两边各有一块垂带石条,与地面的夹角正好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空洞。

画到一半房子就没了

象眼装饰有两种做法:一是雕刻法,二是绘画法。雕刻的刀法我目前只总结了两种:其一是45度角线条刻法,手持竹刀,与象眼灰面呈45度角下刀,两刀的刀尖划痕要相通,中间部分就掉下来了。里面麻刀灰的白色与外面的灰色呈现出鲜明对比,这样雕刻的饰物就显现出来了。其二是刀刮平面法,当所雕刻的饰物是一块小平面时,就用竹刀垂直下刀,先刻出小平面的轮廓,然后用刀刮去轮廓内的麻刀灰。

象眼绘画法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法,在两层麻刀灰外不涂灰色,直接在白色灰面上作画。北京城里,象眼壁画数量要少得多,我只发现了一处,在德胜门外大街路西的一个老车马店里,此处象眼壁画就是在白色麻刀灰面上直接作画,象眼边用墨勾出黑边,好像贴在墙上的一幅水墨画,现在已经拆了。

我画的263幅作品中,有三分之一已经拆了,像京剧艺术家袁世海家,画到一半,再去时已经铲平了。

在胡同写生曾被当贼

画画虽然累,但是比摄影更能加深理解。最初画象眼,都是现场写生,门洞内侧、房梁下面光线暗,画完之后,眼睛非常疼,后来买了梯子,先拍照。这样冬天拍完回家画,夏天现场写生,全年都有事干,合理安排后,越干经验越丰富。

胡同里的人很热情,一听说是保护四合院文化,都挺支持,时常有大哥出来给我沏壶茶,聊两句,结识了朋友,也长了不少知识。

前细瓦厂胡同的居民跟我说,50年代他们挖防空洞时缺砖,就把高兰亭(据说是皇帝的账房先生)家的照壁拆了,想着那么大的照壁一定能拆不少砖,谁能想到,这么规整的照壁,拆完之后没发现一块整砖。这就是老北京三宝之一——“碎砖头砌墙墙不倒”,中国古建筑的墙,只起到维护作用,起支撑作用的是柱子。象眼也是,都是用碎砖头压泥法建的。

写生中也有少数不配合的,有次去画院子,一个广东人说话尖酸刻薄,无论怎么解释都不行;还有人看我拿着梯子,把我当小偷了。

得了开出租的病

我欣赏真正文明的西方人,比如威廉·林塞,他走遍万里长城,因为那是他从小的梦想。我也有自己的梦想,这个“梦”,光写生就用了十年以上,还不算整理,再画两年,基础就打完了。画工笔画太累人,我的眼睛已经出两次问题了。第一次是七八年前,眼压高。第二次是虹膜炎,上个月刚从医院出来,点药点了两个月,我准备五月初再复查一次,就接着画。

年轻时精力充沛,在银行的工作也轻松,上一天休一天。画画比上班累,从早到晚画,就中午吃个饭,上班反倒是休息。现在上六天休两天,休息的时候就得拼命画,颈椎腰椎都出问题了,去医院,医生看了,问我是不是开出租车的。

我的生活都被这个占了,到现在一直没成家,我这人也比较挑,画画就是我的生活伴侣。

(记者王文韦文并摄)

这就是象眼

在建筑中,“象眼”简单地说,就是台阶侧面的三角形部分。宋代时的象眼是层层凹入的形式,《营式造法》中就规定,象眼凹入三层,每层凹入半寸到一寸。清代时的象眼大多是陡直的,有些表面平整,有些表面饰有雕刻或镶嵌图案。另外有一些清式的象眼做成多层叠涩形式,显然是受到宋式象眼的影响。除了台阶处之外,凡是在建筑上其他类似地位的直角三角形部分,也都称为“象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