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沪剧院被评为“2007上海市三下乡先进集体”
元旦迄今,上海沪剧院的演员们一直转战在郊县乡村,经常是从白天连轴演到夜晚。春节前,本市天寒地冻、雨雪连绵,但他们不畏严寒,坚持送戏下乡,为欢度佳节的“娘家人”送上了《大雷雨》《石榴裙下》《庵堂相会》等一台台节目。近日,上海沪剧院被评为“2007上海市三下乡先进集体”。
据统计,上海沪剧院去年到农村演出136场,占全年演出场次的64.3%。每逢春节,别人聚在一起欢欢喜喜过大年,沪剧演员们却要清晨五点出门,直到深夜才能回家,连家里的椅子也坐不热,可大家没有半点怨言。青年演员朱俭去年春节演出任务特别重,在几台大戏中唱主角,有时实在太疲倦了,只能在演出间隙靠墙闭一会眼。他说:“乡音乡情送乡亲,越忙越开心啊!”
去年“五一”长假,从嘉定青少年活动中心到奉贤文化会议中心,从方松、永丰等街道小剧场到川沙、航头等地方影剧院,沪剧明星新秀送去了传统老戏《陆雅臣》、新编大戏《一文钱》,以及市郊农民喜闻乐见的折子戏。仅一部沪剧新戏《生死对话》,就在松江的佘山一直演到九亭、新桥、张泽等6个剧场。在农村露天搭台的广场田头,条件简陋,不要说空调、电扇,有些地方连化妆场地都没有。在38.6℃的高温天气,演员要穿一层又一层的古装戏服上台,内衣湿得能绞出水来。张口说白演唱时,蚊子直往嘴里飞。吕贤丽等演员身体不适,仍坚持下乡演出。市郊干部群众连声称赞:“真是伲农民的贴心剧团。”
院长茅善玉告诉记者,在已故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的倡导下,上海沪剧院一直把“女儿不断娘家路”作为座右铭,主动下农村去了解演出市场情况,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送戏下乡。她表示:“农村是沪剧的根基。作为上海戏曲文化的土特产,让郊区百姓站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原包装沪剧演出,是我伲义不容辞的责任。”
- 上一篇:浙江省第十届戏剧节亮点闪耀
- 下一篇:河南艺术家赴京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