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花鼓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昨日从文化部网站获悉,淮北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市首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北花鼓戏据传溯源于明初,又有记载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在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淮北地区,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淮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的剧目分大戏小戏两种,传统剧目有《王小赶脚》、《四宝珠》、《花园会》等170个。内容多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劳动、习惯、性格,运用当地群众的纯朴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淮北花鼓戏的唱腔哀婉缠绵,低徊流转。尤其“寒调”,唱来如泣如诉,如哀如叹,别具一格,极富个性。民间向有“花鼓戏难学、难唱、又难听,听过3天,迷上就不轻”之说。乐多哀音,行腔幽婉低徊。可谓原汁原味民间俚俗戏曲音乐的活化石。
“花鼓大走场”是淮北花鼓戏最具特色的“绝活儿”。表现形式为男角背花鼓(称“鼓架子”)。在“盘鼓”和“八句子”中舞姿丰富多彩。女角头扎绣球,手舞长绸,脚绑垫子??穿“三寸金莲”绣花鞋。表演技术难度高,演员需有深厚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国家文化部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安徽卷》里记载有淮北花鼓大走场的部分音乐和舞蹈。“绑垫子”也是淮北花鼓戏的一大独创。不仅是艺术美的创造,而且展示了中国古代妇女“裹脚”这一历史现象,在1990年应邀赴安徽怀远参加电视艺术片《虹》拍摄时,曾被美国艺术家们赞誉为“中国的民间芭蕾”,是一不可多得的活的历史史料。
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淮北花鼓戏渐趋式微,抢救、保护这一不可再生珍稀文化资源的任务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市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淮北花鼓戏是我市濒临失传的民族戏曲艺术,有着广大的受众面,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应尽快加以发掘、抢救,保护健在老艺人,保护珍贵的文化资源,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培养花鼓戏新人,传承和发扬淮北花鼓戏艺术,建立完整、系统的淮北花鼓戏艺术资料,成立专门机构,保证资金投入,让淮北花鼓戏这一艺术奇葩更加艳丽,使优秀的民族艺术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 上一篇:地方剧种:二人转
- 下一篇:央视京剧票友大赛揭晓 大联欢压倒颁奖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