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行当与流派(二)京剧早期的老生
京剧早期老生演员中的杰出代表人物是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同时还有王九龄、薛印轩、卢胜奎、杨月楼等人。
程长庚
京剧早期老三杰(老三鼎甲)之一,对京剧形成和发展有重要贡献。
名椿,字玉珊,安徽潜山人。自幼坐科徽班,出科后随父入京,搭三庆班,曾向米喜子问艺,以演《文昭关》、《战长沙》显露头角。后继为三庆班主演并领班主。程长庚是熔徽、汉两调及昆腔于一炉,文武兼精,是京剧形成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嗓音高、宽、亮具备,演唱在高亢之中,别具沉雄之致,神完气足,声情交融,极其感人。他的唱白,汲取了昆曲的咬字发音,故字眼清楚,极抑扬吞吐之妙。程长庚治理三庆班,宽严相济,纪律严明;待人宽厚,公正无私;勇于革除戏班旧席,倍受同行的崇敬爱戴,尊称他为"大老板",曾被选为精忠庙(清代北京戏曲艺人的行会性组织)的会首。程长庚戏路宽广,能戏很多,据记载其擅演剧目有:《群英会》、《战樊城》、《鱼肠剑》、《举鼎观画》、《让成都》、《镇潭州》、《捉放曹》、《击鼓骂曹》、《风云会》、《战太平》、《法门寺》、《长亭会》、《文昭关》、《状元谱》、《庆唐虞》、《钗钏大审》、《八大锤》、《战长沙》、《临江会》、《华容道》、《安居平五路》、《天水关》等。除老生戏外,花脸、小生诸行角色,亦能串演。京剧关羽的形象也始于程长庚,他在师承徽戏演员米喜子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程长庚对于青年人,尽心教导,大力提携,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杨月楼等无不得其教益。在主持三庆班的同时,晚年还办有三庆科班,花脸钱金福、青衣陈德霖,都是三庆科班的学生。程长庚之孙程继先,工小生。余三胜湖北罗田县人。原为湖北汉戏末角演员,清道光初期进京搭徽班演唱,后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称"老三鼎甲"。余三胜之成名实早于程、张。他的嗓音醇厚,声调优美。他在汉调皮黄和徽戏二黄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艺术特点,创造出抑扬婉转、流畅动听的京剧唱腔。当时余三胜以擅唱"花腔"著称。所谓花腔,就是旋律丰富的唱腔。余三胜在京剧唱腔的创制上,丰富了京剧演唱的声音色彩,加强了京剧唱腔的旋律。据记载,京剧中的二黄反调,如《李陵碑》、《乌盆记》、《朱痕记》等剧中的反二黄唱腔,均创自余三胜。在舞台语言的字音、声调上,也将汉戏的语言特色与北京的语言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能使北京观众听懂,又不失京剧风格特点的字音、声调。余三胜擅长的剧目,以唱、做并重者为多。如《定军山》、《秦琼卖马》、《战樊城》、《鱼肠剑》、《击鼓骂曹》、《四郎探母》、《双尽忠》、《捉放曹》、《李陵碑》、《琼林宴》、《朱痕记》、《乌盆记》、《摘缨会》等。谭鑫培即是更多地在继承余三胜的演唱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开拓性的创造。余三胜之子余紫云,工旦;孙余叔岩,工老生。张二奎京剧早期老三杰之一。河北衡水人。清道光时任都水司经承,因酷爱京剧,被上司撤职。24岁开始下海,创立了奎派。张二奎唱以京音为主,嗓音高亢激越,朴实无华,大开大合,大气磅礴;扮相雍容端肃,擅演王帽戏。代表剧目有:《金水桥》、《打金砖》、《回笼鸽》、《取荥阳》、《五雷阵》及《四郎探母》等。张二奎先搭和春班,后入四喜班。曾自组双奎班,兼演武生戏,以《彭公案》、《施公案》、《永庆升平》中的短打戏最佳。俞菊笙、杨月楼均曾受其教益。张二奎与程长庚、余三胜齐名,一时声名在程、余之上,只惜舞台生命不长,卒时仅46岁。王九龄王九龄幼入北京小九成科班学艺,先学刀马旦,后改武生、老生。道光末年搭余三胜主持的春台班;咸丰初年,改搭张二奎主持的四喜班,以王荣斋名挂二牌。张二奎故后,以王九龄名为该班头牌老生。王九龄文武全材,戏路宽广,唱做均佳。他的嗓音清脆圆润,字音准确,唱法干净,多取余三胜之长,也吸收"奎派"实大声洪的特点。他擅演的剧目有:《定军山》、《战太平》、《阳平关》、《战蒲关》、《除三害》、《上天台》、《骂王朝》、《十道本》、《小桃园》、《金兰会》、《陇上麦》等。他还主持排演了连台本戏《德政坊》、《五彩舆》等。王九龄成名较"老三杰"略晚,但艺术上颇有独到之处,故当时社会上有将他与"老三杰"并列,称为"老四派"者。学王九龄者以王玉芳为最似。孙菊仙、时慧宝亦有宗王之处。谭鑫培也吸取了王九龄的某些长处。
- 上一篇:京剧的行当与流派概述 (一)生行:老生
- 下一篇:美丽越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