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社区里的“王家戏班”

江新社区永福新村36幢一架空层内,经常可以看见一群老人在兴致勃勃地吹拉弹唱,不要以为是戏班来到了社区,这是市老年大学戏曲班的20余名学员在“练功夫”。

这个“戏班”的组建,要归功于王伯新、王雪影夫妇。夫妻俩打年轻时就喜爱唱戏,王雪影自2006年报名参加老年大学戏曲班后,就经常和其他一些学员相互切磋学习。学员们各有所长,有的唱京戏好,有的唱越剧好,有的拉二胡好。为了方便大家学习,王伯新夫妇一合计,干脆办起了“王家戏班”。他们把20余平方米的架空层腾出来,整理干净,并出资购买了音响、话筒等设备,每周一、三上午8点半至12点,学员们就聚在王伯新家的架空层内,唱戏,拉二胡,自娱自乐。

宣雅彩可称得上是戏班里的大龄学员了,别看她今年七十有二,可一唱起戏来立刻变成了一个活泼的小姑娘一般,她一会儿扮《祥林嫂》里忠厚老实的贺老六,一会儿演起《梁三伯与祝英台》里聪明伶俐的小九妹,一会儿又成了《碧玉簪》里的老婆婆。宣雅彩说,她以前并不会唱戏,是参加老年大学戏曲班后才慢慢学会的,平时经常在“王家戏班”里唱唱、学学,进步不小。

这些老人中,孟杨灿并不是老年大学戏曲班的学员,而是王伯新特意邀请来拉主胡的。他是王伯新53年前的同学,曾经在杭州滑稽剧团工作。组建了“戏班”以后,王伯新便千方百计跟他联系,请他过来帮忙。孟杨灿欣然应允,因妻子也很爱唱戏,他每次都携妻一同前来。夫妻俩住在马鞍新村,每次都要自掏腰包乘公交车过来。尽管没有一分钱的报酬,还要“倒贴”车费,但孟杨灿还是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