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根系巴南的艺术奇葩

2003年,我国评选出了第一批国家级文化精品。重庆川剧院创作的现代川戏《金子》荣登金榜,列为十大精品之一,作为传世之作。消息传来,市委、市府通令嘉奖,市川剧院爆发出了一阵阵欢呼,大家奔走相告,无比激动,一致认为这是振兴川剧的一大喜事。从此,《金子》女主角、重庆川剧院院长沈铁梅女士成了重庆、乃至全国文化艺术界光芒四射的璀灿明星。要谈沈铁梅的艺术人生,必然得先从她的父亲,重庆市京剧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沈福存先生说起??在原巴县木洞镇的栋青乡(现巴南区境内),层峦叠翠的明月山脉被长江拦腰截断后,反到使尖山子峰显得更加秀美。登上峰顶,近景层峦叠嶂,郁郁葱葱;远观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遥望江巴二县的广袤丘陵,使人油然而生了一览群山小的豪迈之气。在这巍峨的山峰之下,栋青庙古刹幽然,青年湖水平如镜,五布河水静谧地悄悄从村庄旁缓缓流过,滋润着两岸鳞比栉次的肥沃梯田,身临其境,莫不使人感到清心悦目,确实是一派灵秀所钟的田园风光。1935年,在这里一个叫黄泥沟的山旮旯,贫苦农民老沈家里又添了一个男丁,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沈福存。多子多福虽说是旧时人们普遍的冀求,然而一贫如洗的老沈家对这个孩子的降生也没有多大的喜悦。勤劳的贫苦农民世世代代在山沟沟里繁衍生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春耕夏耘的原始劳作。他们盼的只是风调雨顺,平平安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忠厚朴实的老沈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的这个儿子将来会改变列祖列宗千百年来的生活轨迹,开启蜚声世界的梨园世家。?为了养活妻小,老沈万般无奈,只好离乡背井到重庆市区谋生。他挑煤炭、当小贩、艰难地在城市贫民的最低生存线上挣扎。小小的沈福存也不得不“提篮小卖拾煤渣”,把他那童稚的略带哀伤而又充满活力的清脆叫卖声,洒播在山城重庆的大街小巷。1948年旧历5月,老沈疾劳成疾,丢下妻儿撒手西去,沈福存一家生活更加艰难。好心的邻人见他聪慧俊巧,嗓音甜美,将十三岁的沈福存介绍给“厉家班”学京戏。班主厉彦芝到也慧眼识珠,收下了这个穷苦娃娃。从此他才改艺名沈福存,于是在“厉家班”的福字辈科童中,便产生了一位全国驰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沈福存先生天赋极好,学艺又十分努力,“生旦净末丑”无论哪个行当他都一学便悟。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一次为西南军区首长演出“宝莲灯”,沈饰“三圣母”。一场下来,邓小平、贺龙等军区首长赞不绝口,此后,沈福存就专习青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沈福存先生戏艺“文武昆乱不挡”。他不仅扮相俊美、嗓音甜润、音域极宽、悟戏很快,而且在青衣戏之外,对罗成吕布周瑜等小生戏也有其独到之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后,沈福存的演艺轰动了西南、他成了“厉家班”当之无愧的台柱(后改为重庆市京剧团),一曲《凤还巢》,使他在广大戏迷朋友中获得了“重庆梅兰芳”的美称。沈福存戏路宽,演艺精,他不间断地孜孜以求,历炼出了极强的艺术生命力。“文革”中,他为了艺术生命的延续,彻底的改变了自己的艺术形象。他饰演的李玉和、少剑波、阿坚伯等角色出台后的每一个亮相,每一段唱腔也同样赢得了满堂喝彩。戏路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展现了沈福存无与伦比的非凡天赋条件和对戏曲艺术的精深造诣,许多戏曲界的大牌前辈、专家学者都说,能象沈福存这样彻彻底底的大反串,戏曲史上是少见的,这也是他创下的一大奇迹。沈福存的妻子亦是巴蜀川剧圈内的知名演员,他俩的结合,奠定了梨园世家的根基。沈铁梅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年复一年,朝朝暮暮,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家庭的浓厚艺术氛围使她自幼就获得了良好的表演天赋。在红海洋的欢呼声中来到世间的沈铁梅,才二、三岁就可行腔落板地唱《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唱段了。沈福存想让自己的女儿继承自己的艺术流派,可是,天下事就那么凑巧,铁梅小学毕业时,艺校不招京剧学员。当时的市文化局领导黄启?同志十分关心民族艺术的传承,她与沈福存有同乡之谊,从来就很喜欢沈家这个聪明伶俐的姑娘。黄启?力主铁梅学习川剧,真是天随人愿,铁梅可真进了川剧戏校,就这样,川剧界应运而生出了个跨越世纪的一代名伶。在川剧艺术殿堂里,通过刻苦的学习,反复的观摩,细心的品味,不断的实践,沈铁梅一天天展示出了自己出类拔萃的艺术才华。1986年,川剧名家竟华正式收沈铁梅为徒。名师指点,恰似画龙点睛,铁梅从此开始了她艺术生涯的飞跃。1988年,国家第六届戏剧梅花大奖,当然地被她夺到了手中。《乔子口》、《凤仪亭》、《三祭江》、《打雁》、《三巧挂画》等川剧折子戏都是唱做皆重的高难度剧目。《打雁》除唱功外,还有许多婀娜多姿的刀马功。这些戏一旦到了铁梅手上,那紧贴剧情的入丝入扣的表演,真个是达到了使剧场满台生辉,令人耳目一新的境界。特别是铁梅的那副嗓子,用亮、甜、润、脆、宽、醇、磁、嗲这些字衍,怎么形容也不为过。笔者历年多次聆听铁梅演唱,岂止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就是十余年后的今天,她过去许多动人唱腔的弦律,依然随时在我的耳际萦绕。“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铁梅的艺术发展之路也是不平坦的,种种原因使她一度告别了川剧。但是,为了中华戏曲的发展,她拒绝了商品大潮的诱惑,遵从长辈和千百万戏迷朋友的愿望,她又毅然重登上了多姿多彩的戏曲舞台。几年坎坷,反倒使铁梅在人生和艺术上逐渐成熟了,1994年,她成功的在成都举办了“蜀调梅音沈铁梅个人演唱会”,铁梅把自己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川剧艺术,奉献给了四川的父老乡亲,沈铁梅不仅才华横溢,演艺精湛,而且是歌坛、菊坛(京剧)、戏坛(川戏)三栖演员。她在京剧《神马赋》和《契丹英后》中的表演令亿万观众拍案叫绝。人们怎么也没想到这位土生土长的川妹子,京腔京韵这么地道。要知道运腔吐字,合辙归韵是许多京剧专业演员都难以达到的高水平啊!1998年,重庆市川剧院开始排练根据曹禹剧本《原野》改编的现代川戏《金子》,沈铁梅饰演剧中一号女主角,该剧1999年8月进京展演后,一炮打响,2000年沈铁梅以在“金子”一剧中的精湛表演,再次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年青的沈铁梅的戏曲声腔与表演艺术,迅速地达到了一个难以攀比的相当高度。在她荣任了市川剧院的院长后,她带领全院演员夜以继日地打磨出了《金子》这台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精品剧目。《金子》一剧不仅蜚声国内,近年,沈铁梅还带着剧组远赴西欧演出。许多外国朋友欣赏了铁梅在剧中的精彩表演后,无不对东方艺术的精湛所折服。权威人士认为该剧可和莎翁,甚至古希腊的名剧媲美,一夜之间川剧《金子》的录相光碟成为了巴黎市场上的抢手之货。沈氏父女这两位艺术大家,根系巴南。巴渝辽阔的田野阡陌,为他俩提供了使之根深叶茂、花团锦簇的肥沃土壤。沈福存先生和铁梅女士没有忘记家乡的人民,每年无论怎么忙,沈先生总要抽出时间带着铁梅三姐妹和一家老小,回到家乡栋青去寻根祭祖,去体验生活的原汁原味,到人民群众中去吸取艺术的丰富营养。沈氏父女给巴南带来了荣耀,但沈福存老先生却谦逊地说:“我老啦,没什么艺术成就。只希望铁梅今后能给老家的人民一个更好的回答……”冉冉日出,原野泛光,我们看见年青的铁梅还在艺术的阶梯上奋力攀登??铁梅啊,您是根系巴南的艺术奇葩!巴南人民盼望您多出好戏,再创精品,让川剧艺术的七彩光环来点缀新时代的巴南山乡。

作者:林永蔚《今日巴南》常务编辑地址:重庆市巴南鱼洞云篆山宾馆中楼五楼《今日巴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