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声调及其在唱腔中的用法

声调又称字调,是构成字音四大要素(字头、字腹、字尾、字调)的重要因素,而且声调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因为京剧唱腔遵循的是曲调与字调的统一,曲调的高低升降与字调的阴阳上去这四声走向基本一致的,如果不一致,就会形成“倒字”。京剧唱腔的设计是按“以字行腔”的规则,也就是按照字的四声调、调向的变化来安排唱腔的旋律的。因而,字音的四声是唱腔旋律走向的依据。字音的声调不同,旋律也就会有差异。京剧演唱者必须懂得这个原理,遵循这个规则,按每个字的声调来行腔,才能做到“字正”。有人讲,抽掉京剧声调,即是抽掉了京剧的灵魂。京剧声调是湖广音、北京音、中州韵等方面语调的综合,“如果把京剧里韵白和唱腔中的具复杂性的上声和湖广音的去声完全抽掉,而代之以京音,就会变成曲剧或评剧”。“京剧中的韵白和唱腔与口语化京音的主要矛盾在声调,所谓‘字正腔圆’,声调的重要性远大于‘尖团字’、‘上口字’,尖团、上口不涉及行腔的设计”。这些京剧界行家的讲话,非常简单明了地点出了声调在京剧唱念中的重要性,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一个京剧演唱者没有四声声调意识或不重视声调的重要性,那他无论如何努力,也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字正腔圆”。故然,由于京剧唱腔特别是经典的传统唱腔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唱腔设计者的精心安排,以及艺术家们的反复磨合、修正,一般不会出现“倒字”。但问题不仅仅在于有否倒字,关键在于不讲四声会使整段唱缺乏生气、韵味,变成“无调字”,听起来起伏不明,层次不清,变成了歌曲的唱法,这是非常有害的。下面从旦角“西皮慢板”句首唱腔来说明这个问题,用同一个旋律填不同唱词,效果会如何:我们各取《洛神》、《西施》、《太真外传》【西皮慢板】中一句的句首:“过南岗”、“西施女”、“一家人”“高力士”。这四个词组的唱腔设计各不相同,但如果都用“过南岗”的唱腔唱,“西施女”、“一家人”、“高力士”三组词唱起来一定会感到有些别扭,“西”字像“齐”音,“家”字像“夹”音,即阴平字好像变成了阳平字;而“高”字像“搞”音。原因在于“过”和“南”字调与曲调走向基本一致,因而显得比较协调;而其余三组词就不是这样的情况了,字调与曲调的走向不一致,因而显得较为别扭。再举人们非常熟悉的唱腔来作比较说明。《女起解》【流水】唱段中有一句“苏三离了洪洞县”,《太真传》【流水】唱段中有一句“太真杨氏玉环名”。如果把这两句的唱腔对调一下,就会觉得很别扭。阴平的“苏”变成了阳平的“俗”;去声的“太”变成了高唱的“胎”。京剧演唱讲究四声是区别于歌曲唱法的重要特征。歌曲设计时一般不讲四声,因而它可以多段不同的唱词反复使用同一个旋律,比如电影《上甘岭》插曲中“一条大河波浪宽,……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姑娘好像花一样,……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好山好水好地方,……迎接它的有猎枪”这三组词用的就是同一个旋律。而京剧是不可以也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尤其是一些流行歌曲,歌唱近乎说话,撇开情感因素,一个曲调随便填什么词都行,根本不用考虑什么字调和曲调走向的一致。许多歌唱家唱不好京剧,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字音声调还起着区别字义、辨别语意的作用,演唱者如果搞错声调,非但不能正确表达唱词、话白的内容、含意,甚至会引起误解。比如“戏剧”和“喜剧”、“人名”和“任命”、“打倒”和“大刀”、“师傅”和“诗赋”、“建成”和“奸臣”等,读音虽然一样,但声调不同,意思也就不同。弄错字音四声叫做出“倒字”,倒字是京剧演唱之大忌,因而在吐字时一定要把表达四声的音符或装饰音唱出来。例如《霸王别姬》【散板】中“军情”两字均落6音,这里的“情”是阳平,阳平是由低向高,如果唱平了,就会变成阴平的“清”字,因而唱“情”字时,在6音前加装饰音5比较好;前面举到的《女起解》【流水】唱段“苏三离了洪洞县”一例中,“苏三”两字均为阴平,分别落高音的2和1,两个阴平在一起,前高后低,虽然这样的唱腔设计是可以允许的,但“三”比“苏”低,听起来似乎有点像“伞”音。后来张君秋先生根据剧情需要把这句唱词改成“低头离了洪洞县”,“低头”两字一阴一阳,唱成前高后低,就比较贴切了。 一、声调的调性、调值、调向及其特点京剧唱念的字音,由于该剧种形成过程中各种地方语音的渗入并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混合型的语音体系。其中有以武汉语音为基础的“湖广音”,有河南一带的“中州韵”,有以北京语为基础的“北京音”等等。各种语音声调也相继引入,从而使同一个字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调值,因而在唱腔设计中,往往同一个字可设计不同旋律走向的唱腔。京剧唱腔的丰富多彩,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字调的可以多样性,深入研究四声字调及其变化规律、规则,很有必要。鉴于京剧唱念中主要使用的是北京音(下简称京音)、湖广音(下简称湖音)和中州韵(下简称中韵),因而我们来分别研究这三种字调的调性、调值和调向。 1、京音。京音的字调与普通话的字调基本一致,有阴、阳、上、去四声。下面把京音四声调值高低分成五度音来加以分析。京音的四声调性分别为高平调、中升调、降升调和高降调(或称全降调)。四声调值(可用二胡揉弦测试、识别)分别为55、35、214、51。由于声调的高低升降往往是复合的,从一个音到另一个音,移动的方式是滑动的,而不是跳跃的,如果用乐器来模拟,用钢琴等键盘乐器和笛子等乐器是不合适的,只能用胡琴、提琴等弦乐器来模拟。 2、湖音。湖音的字调即武汉一带的语音字调,调性分别为高平调、降升调、中降调和中升调,调值分别为55、213、42、35。 3、中韵。中韵的字调与河南一带的语音基本一致,这儿指的中韵字调,也即后面要讲到的京剧韵白字调。中韵四声调性依次是高平调、中降调、高升调与低降调。调值依次是55、31、45、21。 4、比较与分析。把湖音了京音相比较,会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1)湖音的阴平与京音的阴平调性、调值、调向一样,55和55,都是高平调; (2)湖音的阳平与京音的上声调值相似,213和214,都是降升调; (3)湖音的上声与京音的去声调值相似,42和51,都是降调(中降调和全降调); (4)湖音的去声和京音的阳平调值一样,35和35,都是中升调(有的书称高升调); (5)湖音的调向与京音的调向,阴平、阳平相一致,而上声与去声则刚好相反。中韵与以上两种字调相比较,阴平的调性、调值、调向与之一样,亦为高平调;阳平则与以上两种相反;上声为高升调,这是比较特殊的;去声为低降调,也比较特殊。中韵阴平的调性是高平调,但在有些情况下,就变为中、低调;阳平字的调性是中降调,但在有些情况下可变化为高升调,即高阳平,还可变化为相似于京音上声的降升调;上声本调高升调,但在有些情况下可变化成“滑音”;去声本调为低降调,但在有些情况下,可变化为“尾上卷”。以上三种字调同时用于唱念的设计,可见可变因素之大,同一个字可以有多种用法,掌握好这些用法,对我们唱念好京剧很有帮助。四声调值、调向与曲调高低升降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太真外传》【二六】唱段中“挽翠袖近前来金盆扶定”一句来作大体了解。“挽”字为上声,线条呈下降形,说明该字用的是湖音唱法;“翠”为去声,落5后升高,说明该字用的是湖音升调唱法;“袖”也是去声,但改由从高处落7的唱法,说明这里用的是京音降调的唱法;“近”仍然是去声,落3后升高,显然用的是湖升调;“前来”两字均为阳平,均落最高音1,用的是中韵变调高阳平唱法;“金”是阴平字,用的是中韵变调唱法;“盆”是阳平,由低到高,为京音唱法;“扶”为阳平字,亦由低到高,用京音唱法;“定”又是去声,落6后升高,用的是湖音唱法。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曲调的升降高低,与字调的调的调值、调向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每一个京剧爱好者在演唱时一定要十分清楚地弄清每个唱字的声调,弄清调性、调值、调向,再结合曲调的走向,精心地行腔,才能逐步提高水平,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 二、四声在唱腔中的用法 1、阴平的用法无论是京音、湖音还是中韵,字的阴平均是高平调,因而决定了阴平字在唱腔中必须高唱,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⑴阴平在诸声调的字中处于最高音,例如:《太真外传》【四平调】中“循雕栏”的“雕”字为阴平,落最高音5,“循”和“栏”为阳平,均落较低的3;《贵妃醉酒》“皓月当空”的“空”也为阴平字,落高音3,并翻高到5,高于其它各字;《穆桂英挂帅》【南梆子】唱腔“勇冠三军”的“冠”、“军”两字均为阴平,落最高音2,“三”亦为阴平,在“冠”和“军”之间,略为低一些;《红灯记》“听奶奶讲革命英勇悲壮”中间的“听”、“英”、“悲”三个字为阴平字,均高落音,尤其是“悲”字落最高音2,有力地抒发了剧中人物的情感。⑵两个阴平字在一起,一般要唱得一样高,例如:《宇宙锋》【西皮慢板】唱段中“爹爹”两字是阴平,落音一样高;《太真外传》【反二黄导板】“忽听得”里的“忽”、“听”两字为阴平字,落音一样高;《抗金兵》【西皮二六】唱段中有两处两个紧联的阴平字,一是“金兵”,二是“中军”,落音也都一样高。实际上,按照中韵变调的规则,两个阴平字在一起,可前高后低,在唱腔中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前面举例过的“苏三离了洪洞县”中“苏三”两字,也都是阴平,但“三”比“苏”落音低一度。不过,两个阴平字在一起,高低落差不会太大,同时,不可能有前低后高的情况。⑶用于唱“嘎调”。有时为了强化人物的情感,在唱腔中设计了大幅度的翻高腔??“嘎调”。用于唱嘎调的是阴平字。如:《坐宫》【西皮散板】中“叫小番”的“番”是阴平字,这个“番”字比前一个“小”字翻高了五度;《沙家浜》“此一去呀”的“去”是去声字,不宜高唱,于是就加了阴平的“呀”字,“呀”用嘎调唱出,同样达到了强化人物情感的需要。 2、阳平的用法阳平在京音中是中升调,调值35;在湖音中是降升调,调值213;在中韵中的变调可似是高升调。因此阳平可有多种用法。⑴阳平与阴平在一起,不能高于阴平,比如:《洛神》【西皮慢板】中“乘清风”中的“乘”和“清”两字一阳一阴,唱腔是前者低于后者;《凤还巢》【西皮导板】中“严亲命”的“严”和“亲”亦是一阳一阴,故也是前低后高;《穆桂英挂帅》【西皮慢板】中“探军情”的“军情”两字一阴一阳,这儿是前高后低;《奇袭白虎团》“安平里遭火焚,余烟茫茫”中的“安平”两字前阴后阳,于是前高后低。⑵因为阳平在中韵中有高升调的变调许可,因而阳平可以高唱。于是在一些唱腔的设计中,为了强化音势,把一般不高唱的阳平字设计成高腔。例如:梅派《玉堂春》【西皮散板】“来在都察院”中的阳平字“来”就是高唱;《黛玉葬花》【西皮慢板】中“随风飘荡”的“随”、《凤还巢》【西皮流水】“强盗兴兵来作乱”中的“强”、《太真外传》【反二黄慢板】“回转身”中的“回”、《天女散花》【西皮导板】“祥云冉冉”的“祥”、《洛神》【西皮导板】“屏翳收风”的“屏”都属阳平高唱。⑶在某种情况下,为突出情感,遇阳平字也可以高唱。例如《黛玉葬花》【反二黄慢板】“若说是没奇缘”中的“奇”、【反二黄散板】“奈何天伤怀日”中的“怀”,都是用阳平高唱法强化情感的。 ⑷在少数情况下,末一字是阳平,为了收声有力,也可以高唱。例如《玉堂春》【西皮散板】“且看他如何施行”中的“行”,属高唱收声。 3、上声的用法上声字调的京音为降升调,湖音为中降调,中韵为高升调,用法比较丰富。 ⑴京音正调用法《西施》【二黄导板】“秋气紧”中的上声字“紧”应唱京音调值,落6时,以近乎i的装饰音切入,加上紧接的i音,构成了“紧”的京音调值;《生死恨》【二黄导板】“初更鼓响”中的“鼓”和“响”都是上声,都应京音调值。要唱准这两个字调值,“鼓”出字时加一个似有似无的装饰音2,再落1音,“响”亦应加似有似无的装饰音2,这样才能唱出效果。⑵湖音正调(中降调)唱法。《天女散花》【西皮导板】“祥云冉冉”中第二个“冉”字就是用的湖音降调唱法,其方法就是以装饰音2切入到主音6;“驾瑞彩”的“彩”也是上声,用的也是湖音降调唱法;再如《野猪林》【高拨子】“实难忍”的“忍”字也是用的是湖音降调唱法。⑶中韵的“高呼猛烈强”唱法。中韵上声是高升调,可以“高呼猛烈强”的上滑强音呼出,这在京剧中是比较少见的。例如《霸王别姬》【南梆子】“且散愁情”的“散”,就是用的中韵上声“高呼猛烈强”唱法;《智取威虎山》“共产党员”的“党”字也是中韵上声高升调唱法;《红灯记》“浑身是胆雄赳赳”的“胆”、《状元媒》【二黄原板】“在潼台被贼擒性命好”中的“好”都是上声的“高呼猛烈强”唱法。⑷湖音的“硬滑音”唱法,这种唱法是比较多见。例如《沙家浜》“斩豺狼”的“斩”为上声,是“硬滑音”的唱法;《奇袭白虎团》“打败美帝野心狼”的“打”、《借东风》“再作主张”的“主”、《铡美案》“开封府(哇)”的“府”、《让徐州》“望使君放开怀慨然(呐)应(呐)允”的“慨”都是“硬滑音”的唱法。由于上声字有多种唱法,所以往往在同一句中的上声字会采用几种不同的唱法。最典型的是《宇宙锋》【反二黄慢板】中“摇摇摆摆摆摇”这一句的三个“摆”字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唱法。第一个“摆”用“呼猛烈强”唱法;第二个“摆”为京音正调唱法;第三个“摆”为湖音的降调唱法。三个阳平的“摇”也用了三种唱法,分别是中韵的“高阳平”、湖音降调、京音正调唱法。 4、去声的用法去声调中的京音和湖音调向刚好相反,分别为全降调和中升调,因而用法比较灵活。从某种意义上讲,去声字不必顾及倒字问题。⑴京音降调唱法。《生死恨》【二黄回龙】“又谁知”的“又”为去声京音唱法;《黛玉葬花》【西皮导板】“花谢花飞”的“谢”、《贵妃醉酒》“雁儿飞”的“雁”、《太真外传》【西皮二六】“挽翠袖”的“袖”均是去声的京音唱法。⑵湖音升调唱法。湖音去声与京音阳平有着调性相似、调值相等、调向相同的特点,用法别致。《西施》【西皮慢板】“苎萝村里”的“苎”、《太真外传》【西皮二六】“落盆心”的“落”、《洛神》【西皮慢板】“过南岗”的“过”、《霸王别姬》“看大王”的“看”这四个字都湖音升调唱法。以上浅见,望各指点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