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如何继承程派艺术?

如何继承程派艺术,这个问题也牵扯到整个流派艺术的继承问题。我想大家都已经认识到,过去的流派继承人,同时又是流派艺术的创造者。例如余叔岩是继承谭派而形成了余派,杨宝森继承了余派而形成了杨派。现在的流派继承人则是永远的继承者,因为他永远不能超越前辈的藩篱。当然,这种超越,不但需要具备超越的意识,更要具备创立自己艺术风格的造诣。

程砚秋先生师从王瑶卿、梅兰芳,但是他没有成为王派、梅派,而是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体系:程派。那么是程砚秋先生不忠实于自己的老师吗?当然不是。许多事实说明,正是王瑶卿、梅兰芳先生促成了程派艺术的形成。因为王、梅等前辈都认识到程砚秋不适于学习自己的艺术风格,并真诚地启发程砚秋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征来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程砚秋先生在王、梅等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也就是某些人所说的“鬼音”,把发音部位向后移动,使自己沉闷的嗓音与低回委婉,时断时续的唱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立了独树一帜的“程腔”。不管程腔受到如何的欢迎,我想大家也都清楚地知道,这是程先生藏拙露巧的结果,如果程先生具备一条洪亮清脆的好嗓子,程派绝对不会是今天的声音特点。所以当程砚秋先生看到不少青年演员学习自己的程派艺术时,都是特意改变自己的发音部位,甚至把自己清脆洪亮的嗓子特意改造成沉闷的嗓音;程先生个子高,走台步时要存腿走步,有些青年演员,尤其是有些女演员,个子不高,走台步也把腿存起来时就说:“他们哪里是在学我呀?简直是在骂我呢!”显然,有些演员不是在藏拙露巧,而是在露程先生之拙,藏自己之巧,这不是骂人,又是什么呢?

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程砚秋先生为什么极力提携和扶助张君秋先生了。大家知道,程砚秋先生完全是主动地向张君秋传艺的。但是,张先生尽管非常虚心地学习程派的剧目和程派的唱腔,最后却没有成为程派,而且唱着程先生的唱腔,唱出了自己的张派。这是因为程砚秋先生在向张君秋传授《红拂传》、《窦娥冤》、《朱痕记》时就非常明确地对张君秋说:“我的演唱从腔调到气口都是根据我的嗓音条件设计的,我希望你要用你的嗓音去唱,千万不要死学我的唱法,你要知道我多么希望能有你这么一条好嗓子呀。”同时他也明确地对张君秋说:“我最不喜欢那些死学我的人,他们哪儿是在学我,简直是在糟践我。”类似这样的话,我在北京、上海、天津都多次听张先生说过,这不仅是我们后学者学习程派艺术的法则,也是我们在学习张派艺术,以至师法各种流派艺术都必须要注意的原则。在这方面,张君秋先生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所以有人说张君秋是程派最好的传人之一,我认为不无道理。尤其是当我们在欣赏张先生的《楚宫恨》等戏中,听到程先生的唱腔旋律化用在张派委婉缠绵的神髓之中,不能不为程先生的教学有方而倾倒,不能不为张君秋先生师法程派艺术“守成法而不拘于成法”的做法而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