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乌孜别克热瓦普的形状结构是怎样的?有何特点?

  乌孜别克热瓦普,又称新型热瓦普、改革热瓦普,是乌孜别克族、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尤以乌鲁木齐、喀什、伊宁等城市最为盛行。

  相传创制于十四世纪。清代被列入宫廷的回部乐。《律吕正义后编》(公元1746年成书)收录称喇巴卜。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乐师史》中记载,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热瓦普琴身为木制,音箱为半球形,以羊皮、驴皮、马皮或蟒皮蒙面。琴颈细长,顶部弯曲。

  塔吉克族人民生活在“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的东部,长期与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互相往来,不仅经济上有着密切联系,在音乐文化上也有着近缘关系,热布普和维吾尔族的多朗热瓦普,除琴的外形十分相像外,演奏姿势和方法也较为相同。能歌善舞的塔吉克族人民,以鹰作为传说中的英雄形象,既有模仿飞鹰动作的舞蹈,又有用鹰骨制成的笛子,就是在热布普琴上,也有着鹰翅形的装饰。

  20 世纪50年代初,乌鲁木齐市依堤伯克乐器厂与乌斯满江等音乐家合作,在喀什热瓦普的基 础上,参照苏联乌孜别克热瓦普的形制,制成我国乌孜别克热瓦普,也称之为改革热瓦普或新型热瓦普。

  乐器特点

  能歌善舞的乌孜别克族人民,居住于新疆城市经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与维吾尔族人民杂居、关系密切,不仅经济较为发达,文化艺术也具有较高水平,民间流传的乐器也与维吾尔族大体相同。最早使用的也是喀什热瓦普,但这种乐器共鸣箱小、琴杆较长,故音量较小、音区也较低。据说,1951年左右,维吾尔族器乐演奏家、作曲家乌斯满江(1932 年—1990年)在伊犁文工团工作期间,曾出访苏联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带回一件源于中亚的乌孜别克热瓦普。乌斯满江拜民间艺人为师,擅长演奏热瓦普、弹布尔、东布拉和达卜等乐器。

  形状结构

  外形保持了喀什热瓦普的结构特征,琴身用桑木、杏木或核桃木制作而成,全长92厘米(图)。共鸣箱呈中空的半球形,系用多块木料拼合而成,比喀什热瓦普大,琴箱长20.5厘米,正面蒙以蟒皮,面径15.4厘米,较喀什热瓦普窄,琴箱厚11.4厘米,比喀什热瓦普浅。琴杆短而宽,正面粘有塑料指板,背面为圆弧形,指板上面嵌以24个或25个铜制音品,按十二平均律排列。在琴杆下端与共鸣箱相接处的两侧,置有两个对称的鹰翅形木制弯角,左右各一。琴头与琴杆的角度比喀什热瓦普大,使之不易断弦。琴头有后下弯 (设弦槽)和平板式(无弦槽)两种,上设T形或提琴式弦轴四个(左右各二)或五个(左三右二)。皮面置木制长桥形琴马,琴底设有木制缚弦。张有四条或五条琴弦,采用钢丝弦。

  此外,还有一种中音改革热瓦普。琴形、选料、制作和演奏方法均与乌孜别克热瓦普相同,琴身全长100厘米,共鸣箱面径22厘米。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在民族乐队中常与乌孜别克热瓦普配套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