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家庭文明礼仪

家庭文明礼仪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在孩子的培养之中,一定要注意一些事项,以下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家庭文明礼仪,希望大家喜欢!餐桌上家庭教育礼仪吃是孩子的本能,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吃相”。有的孩子吃相令人作呕:一人趴在桌上,目中无人,用筷子把盆里的食物“翻江倒海”,一边嚼着“美味佳肴”,一边“高谈阔论”,唾沫横飞。使周围与他一起用餐的人食欲大减;有的孩子见到自己喜欢吃的,不顾他人,独霸、独吞、独占、独享……父母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一、餐桌上,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在学校食堂,经常会看到学生将整碗白米饭洒在一地,弃之泔脚,却毫无珍惜之心。每个学生都读过这样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为父母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其实,餐桌是最好的课堂。重视对孩子感恩教育的父母是绝对不会放弃餐桌上这一家庭教育的平台,生活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常怀感恩之心的孩子会珍惜每一粒饭,每一叶菜;常怀感恩之心的孩子,会知足常乐,珍惜今日生活来之不易。感恩之心是一切道德的起源,“常怀感恩之心”应从生活中每一件小事起步,从节约每一粒粮食做起。二、餐桌上,培养孩子的文明“吃相”在家中,与父母共同进餐;在社会,与朋友同学一起聚餐;如果能养成一个文明,儒雅的用餐习惯,这是保证孩子将来社会规范上的适应,人际互动上的和谐,以及各种条件下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如果从小能养成文明的用餐习惯,对孩子来说,是父母留给孩子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这种资产是永恒的,无限的。超越万贯家财,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三、孩子在餐桌上要养成哪些好习惯呢?1.用餐前,家人各就各位,全家人坐定后,方可动筷;2.学习筷子的正确拿法,并养成习惯;3.用餐过程中,随时保持桌面的整洁;4.用餐时,细嚼慢咽,餐食在口中不说话;吃东西,喝汤不出声;5.不翻捡盘中食物,有些菜食使用公筷、母匙;筷子上沾有食物时不夹菜;6.用餐过程中交谈要轻声;7.单手不可同时拿两种餐具;8.不可挥动餐具指人;9.三餐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暴食,珍惜食物不浪费;10.退席时要将残渣收拾在自己的碗内,坐椅放正,向同桌上告退说:“慢用”。四、餐桌上,让孩子学会分享承担责任有一位中学生曾经写了一篇作文,她的题目是:“妈妈喜欢吃鱼头”。在他们家,只要餐桌上有鱼,妈妈吃鱼头,爸爸吃尾巴,中段理所当然属于孩子的。在这样的家庭里,由于过分凸现了独生子女的“独”字,助长了孩子的独食,独霸、独享的家风,长此以往,家庭中会形成一种父母与孩子不平等的文化,在餐桌上,孩子“以我为中心”,家庭中在物质上难以实现家人之间的共同分享,在精神上便无法获得共同分享的快乐。餐桌上的分享何止是物质上的分享,更为重要的还应倡导餐桌上的精神的分享,文化的分享,学习成果的分享,具体表现在:晚餐时,家人团聚,互相关怀一天的生活;谈论交流生活中的趣事,营造餐桌上和谐宽松的氛围;交流一日来的各自获得的各种信息,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有很多家庭把每天一小时的晚餐时间称之为“晚餐论坛”,成为亲子之间共同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分享的平台。但也有个别家庭,每日晚餐,父母口中嚼着饭菜,手把着饭碗,便开始对孩子“三堂会审”:“今天语文考几分了?”“数学为啥考这么差?”“班主任老师又来电话告状了!”随着父母对孩子步步“逼供讯”,孩子极力反抗自卫,餐桌上空顿时雷电交加,乌云密布……这样的晚餐对孩子的“身”与“心”有百弊而无一利。作为家庭中的每一成员,都是家庭的主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既可分享家庭中的成果、快乐,又应承担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吃完饭,让子女承担一点洗碗扫地的任务,可能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而是从小培养孩子家庭责任心的重要途经。幼儿家庭教育礼仪家庭配合幼儿园进行礼仪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1、树榜样。"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孩子既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优点,又可学到缺点。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切实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认真负责地扮演好孩子人生道路的引路人的角色,努力践行规范的文明礼仪,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自然地接受影响、教育,自觉地付诸实践。2、抓规范。俗话说:"坐有坐相,站在站相"。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在各种场合下,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比如学会正确使用文明用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感恩的心,懂得回报等等。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遵循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以日常生活规范的教学与落实为基础,从最基本的抓起,逐步提高完善。3、造氛围。"生活环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师。""对儿童最深刻的教育,言语不如行动;对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遗传不如环境。""长期处于愉快心理环境下的孩子,往往表现为精神振奋,性格豁达,活泼乐观,充满自信。"许多家教成功的父母都十分留心在每日的生活中,在欢愉的气氛中对孩子进行启蒙。作为家长,应该努力建议一个充满理解、信任和亲情的幸福家庭,这正是孕育良好礼仪素养的摇蓝。4、重练习。我国着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重复和练习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无论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还是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都是靠重复和练习而形成的。要使文明用语普及,唯一的办法是在明确意义的情况下反复练习,使之习惯化。良好的文明习惯和道德习惯,我们提倡重复和练习养成。"作为家长,必须向孩子提供良好习惯的训练,不时地对孩子进行有意识地礼仪重复、练习。为配合幼儿园礼仪教育,家庭礼仪教育应立足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从最基本的社会交往方式出发,从小处着手,再着眼大处,为幼儿的健康人格奠定良好基础,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开一个好头。孩子必学的传统礼仪歌头次见面用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认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表歉用失敬。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请人帮忙说劳驾,请给方便说借光。麻烦别人说打扰,不知适宜用冒昧。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赞人见解用高见,自身意见用拙见。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到用光临。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等待客人用恭候,迎接表歉用失迎。别人离开用再见,请人不送用留步。欢迎顾客称光顾,答人问候用托福。问人年龄用贵庚,老人年龄用高寿。读人文章用拜读,请人改文用斧正。对方字画为墨宝,招待不周说怠慢。请人收礼用笑纳,辞谢馈赠用心领。问人姓氏用贵姓,回答询问用免贵。表演技能用献丑,别人赞扬说过奖。向人祝贺道恭喜,答人道贺用同喜。请人担职用屈就,暂时充任说承乏。成人向孩子道歉的礼仪一、向孩子道歉,首先要树立平等意识以长者尊者自居,以强者自居,都会带来道歉的心理障碍。破除这种障碍,摈弃那种没缘由的面子观念,其实并不困难,多自省,平等相待,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道歉是一种勇气,也是教养好的表现,,在许多场合,一声真诚的“对不起”,有排山倒海的力量、真正的道歉不只是认错,而是表示承认自己的言行破坏了彼此关系,这关系对大家都很重要,所以希望重归于好。衷心道歉不仅可以弥补破裂了的关系,而且可以增进感情,对于与孩子亲子关系的维护尤为重要,,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这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而应落到实处,它的原则是——父母把自己放在和孩子一样的位置上,平等交流。二、向孩子道歉,讲究说话的艺术“道歉是一门艺术”,这话用在向孩子道歉的时候,更要讲究分寸和艺术。单是“对不起”,还不足以让孩子接受歉意,重要的是体会他受伤和委屈的感受,由心而发,才能化解过失。有时候,跟孩子说“对不起”,也不一定能得到谅解,因为那不像道歉,而是为自己解释、很多家长会遭遇这样的状况,答应早点去幼儿园接孩子回家,但孩子却是最晚被接走的,看到孩子生气的表情,便对孩子解释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但是妈妈真的很忙。”这样的道歉,孩子虽然表面不说什么,但有心的家长还是能感觉到孩子不开心。后来很多家长才知道问题出在“他本来就不高兴,还要让他去理解大人很忙,这不太可能。”把道歉的方法改一改,父母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在等妈妈吧,对不起,妈妈这次说话没算数,让你难过了。”把“对不起”放后一点,去掉为自己解释的东西,道歉的效果就好很多。三、向孩子道歉,要选择合适的方式言语道歉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道歉方式,通过言语直接向孩子说出自己的愧疚之意,希望孩子原谅。家长做错了事、说错了话、冤枉了孩子,能够从内心真诚地向孩子认错,把自己的那种恐惧、担心、焦虑、害怕的感受告诉孩子,而不附带任何解释的理由,孩子是会原谅家长的。书面道歉是一种比较婉转最能打动人心的道歉方式。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成人可以通过绘画、赠送礼物表达自己的道歉诚心。作为一种物品,孩子可以随时拿出来看,随时感受到成人对他的关心和重视。在言语和书面道歉之后还要用自己实际行动使孩子感到你为道歉有所作为,从而取得孩子的谅解与信任。行动道歉是一种比较委婉隐匿的道歉方式,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感悟孩子。有研究表明父母在道歉言语方面存在差异,母亲比父亲更多的向孩子道歉,父亲更多采取曲线道歉的方式,即通过他人(主要是母亲)把道歉传递给孩子,使孩子理解。不管采取哪种道歉方式,要明确道歉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孩子的原谅,同时对孩子起到一定启发和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