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称呼礼仪
副职
某西方国家驻华大使到南方某省参观访问,受到该省一副省长(姑且说他姓张)款待,大使感动:“感谢张副省长拨冗相见。”不料,随后却被当地外办一官员提醒,应把“副”字去掉。大使不解,回北京后给我外交部礼宾司长写信,询问:“按照中国礼节,在称呼副职领导人时,是否一定得要把‘副’字去掉?”
本来,西方礼节中,称呼人时,是不会把姓氏与行政职务连在一起的,而这位大使特地按照中国人习惯,称呼这位副省长,以表尊敬,没想到反而弄巧成拙。确实,我们国内有这个习惯,即称副职负责人时,常常把“副”字故意省掉。据说这是为了尊重对方,然而吹捧、巴结之意也尽在不言中。让人遗憾的是,大家都听之任之,习以为常。
而在外国,特别是西方,也能听到:总统先生、副总统先生、部长先生、副部长先生等,绝对不能把“副”字省掉。
阁下
“阁下”一词,现在我们只用于对外国的高官,如总统、总理、部长、将军等的尊称,基本上不在我们自己人之间使用。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能看到滥用“阁下”一词的现象,如某些推销产品的广告、饭店客房的服务指南,把顾客称作“阁下”。在国外,“阁下”一词也是用于对国家、政府高级官员的尊称,一般人士是不能用的。被称“阁下”的,可以是男士,也可是女士,仅用于第二、三人称。
美国、德国、墨西哥等国不流行“阁下”的称呼。
陛下和爵位
君主制国家,称国王及王后为陛下,称王子、公主、亲王为殿下。对有爵位的人,可称其爵位,也可称阁下或先生。
同志
“同志”一词是革命党人习惯的称呼。现在,在我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仍以“同志”为正式称呼。对外呢?据了解,目前在国际上与我保持“同志”称呼的国家有朝鲜、越南、古巴、老挝。
自称
自称有两种倾向应当引起注意。
一是尊称自己。有些自我尊称,到了不顾廉耻的程度。例如有人竟敢自称“大师”、“我是领导”。
各种尊称、职衔、教衔、学衔、军衔等,以及老师、先生、夫人、小姐、××总等称谓,只能用于称呼别人,而不能用于自称。尊称自己,要么是无知,要么是狂妄,绝对是犯禁的。
二是过分自谦。我国人在称呼自己时,常用谦词,如晚辈、学生、在下、鄙人、老朽等,称呼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称呼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其实,自谦在外国也有,如英国人在信的结尾,往往会写:您忠实的仆人××。
自谦是一种美德,应当发扬,但要适度,注意场合。我们过去习惯的很多自谦词汇,在今天的对外交往中,已经显得陈旧,并不适用。我认为,现今我们在自称时,以不卑不亢为好,如自我介绍时,先说自己的姓名,再说工作单位、工作性质以及职衔等。如:我叫王振刚,外交部礼宾司的副司长。这是我的名片,请指教。
量词
量词“位”不能与“名”、“个”混淆。中文中“位”含有敬意,而“名”、“个”属无褒贬的中性。如一位老将军、几位老领导、三位院士等,其中的“位”不能用名、个代替,否则就不恭敬了。相反,对非敬意人物,如囚犯、小偷等,就不能同“位”字连在一起,如抓获一位小偷、那位犯人等。遗憾,这种差错在报纸杂志中时有发现。西方语言中基本上没有与人相连的量词。
爱称
对熟人、同事、亲属只称呼名字或名字的简化形式,而省略姓氏,属于爱称,比较亲切。如玉芳、阿芳等,中外人士都有这样的习惯。此外,还有昵称,如我们对孩子、爱人,昵称乖乖、宝贝儿等。西方人也对孩子或熟悉人使用爱称、昵称,办法是把名字加以简化,如英美人士james的爱称jim;俄罗斯人伊万(Иван),爱称万尼亚(Ваня)等。
- 上一篇:公关礼仪之电话礼仪
- 下一篇:微信朋友圈礼仪规范_网络社交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