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赞比亚社交礼仪-赞比亚礼仪与忌讳

赞比亚人很忠诚,至高无上崇敬铜;性格刚毅又豪放,鸟类最为爱雄鹰;待人接物重友好,招呼喜欢加尊称;有种习惯很个别,忌讳他人背后行;大多信奉基督教,遇到“十三”为不幸。那么赞比亚的具体礼仪有哪些呢?且听细细道来。

赞比亚社交礼仪常识:

1.称谓与问候

用左手托住右手与人握手是通常的见面礼节。要使用恭敬的称号或职务头衔,如果你知道的话。

对异性要回避目光直接接触――这可能带有求爱的暗示。

2.约会与准时

事先约会是合宜的,虽然这不能保证这次会见能实现。

3.款待与馈赠

进餐时你应该主动要求食品,因为当地人认为由主人先送上食品是不礼貌的。不接受食品也是不合宜的。

对政府官员不得送礼。如果给国营公司的雇员送昂贵的礼物,会使他们感到尴尬。一些小礼品,或许是带有你公司标志的,将是受欢迎的。

4.交谈

别谈论商店里的供应短缺、当地的政治,或是你在该国见到的低效率现象。赞比亚人喜欢议论国际政治事务。

5.信仰忌讳

赞比亚人信奉基督教的占72%,农村人大多信奉原始宗教。

赞比亚人忌讳别人从自己背后穿过,认为这样是不礼貌的,从面前穿过才是合乎礼仪的举止。他们忌讳“13”,认为“13”是预兆厄运的数字,会给人们带来灾祸。他们忌讳他人用手指着自己说三道四。认为这是让人不能容忍的举动,是对人的一种蔑视和污辱。他们忌讳有人以右手握拳挥动着手臂对待他们,这种动作在赞比亚是表达对人的“诅咒与谩骂”。

6.饮食习惯

赞比亚人以玉米面为主食。他们习惯把玉米面煮成很稠的玉米糊,当地人称这种玉米糊为“喜马”,用淡水沙丁鱼熬成成汤,然后手抓“喜马”蘸着鱼汤吃。“喜马”在赞比亚是美味,有时用在招待国宾的筵席上。他们习惯吃西餐,平时用手抓食,在社交场合使用刀叉。他们对中餐很感兴趣,认为中餐的烹调技艺高超,做出的饭菜令人大饱口福。

赞比亚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讲究菜肴香、酥、烂,注重用餐经济实惠。

②口味: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甜及微辣味。

③主食:以玉米为主食,也爱吃面食。

④副食:爱吃鱼、牛肉、羊肉、猪肉、禽类、蛋类等,蔬菜爱吃豆类、辣椒、西红柿、茄子、黄瓜等,调料爱用胡椒、丁香、葱、糖、盐等。

⑤制法:对煎、烤、炸、煮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喜爱中国的京菜、闽菜、鲁菜。

⑦菜谱:很欣赏大拼盘、北京烤鸭、焦炒鱼片、青椒鸡丁、生煎里脊肉、珍珠豆腐、扒牛肉条、德州扒鸡、手抓羊肉、闽煎黄鱼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喜饮啤酒、咖啡、可可、牛奶等,也喜欢喝绿茶。

⑨果品:爱吃香蕉、柑、桔及瓜类等,干果爱吃花生米、腰果等。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赞比亚人与客人打招呼乐于加尊称,最好是加上职务或头衔。他们惯用鲜羊肝盛情待客,为了表示敬重和欢迎,往往在客人到来之际把宰的鲜血淋淋的羊肝迅速切成片,整齐地码放在瓷盆里,撒上辣椒末和香料,随即上桌待客。赞比西河上游的巴托克部落人,有个离奇的审美习俗,以拔掉上门牙为美。据说此习俗是源于对反刍动物的模仿。他们对铜至高无上地崇敬。把用铜制的工具、器具招待客人,看成是对客人的一种最高待遇。他们偏爱雄鹰,视其为勇敢和象征,并庄严地将其绘制在国旗上。

赞比亚人讲究礼貌,注重礼仪,举止文明,言谈得体,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每当他们遇见外国客人,即使是初次相识,也会主动打招呼,热情问候,握手致意。如果是见到自己所熟悉的外国朋友,不仅双方热情握手,还要相互拥抱,随后四只手紧紧相互握住,边上下晃动边热情寒喧,问候的内容异常广泛,从身体问到工作,从家庭问到事业,凡是当时能够想到的事情几乎都要问候一遍,问候的时间常常达10分钟之久。分别之时,双方还要相互说一些“希望再一次见到您”“祝您一路平安”“真诚地祝愿您事业成功”等话语。在农村地区,妇女们遇见外国女宾客时,热情问候之后便围着女宾转因,嘴里发出阵阵有节奏的尖叫声,有时客人会被弄得满脸通红,不知所措,但当地人认为这样做才能从内心深处表达他们对客人员友好的情感。

赞比亚人对称谓也是非常讲究的,而且许多称谓同中国人的十分近似,如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妹妹、姐姐、叔叔等。客称多用先生、女士、夫人、小姐等,爱称多用兄弟、朋友等,敬称多用主人、阁下等,主人和阁下则多用来称呼那些有身份、有地位以及自己所崇敬的人土。赞比亚人也喜爱称他人的职衔、军衔、学衔等,并且常常同先生联称,如“局长先生”“市长先生”“教授先生”“团长先生”等。遇见国家高级领导人多称先生或者阁下,并且同职务联称,如“总统先生”“总统阁下”“部长先生”“部长阁下”“省长先生”“省长阁下”等。在赞比亚还有一种有趣而且普遍使用的敬称,当地人见到男外宾统统称之为“爸爸”,见到女外宾统统称之为“妈妈”,而且往往同客人的国家名称联称,如“中国爸爸”“中国妈妈”“英国爸爸”“英国妈妈”等。这里的爸爸或妈妈并非指亲缘上关系,而是表示重视外来客人如同自己的父亲、母亲一样,用来表示对客人的极大尊重的情意。在许多乡村地区,人们见到所有男性都称之为“爸爸”,见到所有女性都称之为“妈妈”,甚至连父母亲对自己的儿女们也称为“爸爸”或者“妈妈”,这是当地的一种特殊的传统习惯,父母亲们称自己的儿女为“爸爸”或者“妈妈”,是因为当地人的姓名由三部分构成,最后一部分是儿女们祖父或者祖母的名字,当地又忌讳直呼其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种奇特的传统习惯。

赞比亚也同许多非洲国家一样,社会交往活动中流行尊老敬长的风俗,年龄大被看作是威望和权力的一种象征,特别是在那些农村或者偏远地区,几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家族、每一个村庄,均是由成员中年龄最大的男性当家主事,决策定案。夫妻争吵、家庭纠纷、邻里矛盾等,均由年长者出面调解,做出裁决,对于年长者的话,晚辈或者年轻人必须言听计从。家族或者村庄里的大事,由德高望重的几位老人经过商量,做出决定,其他成员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赞比亚年轻人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场合,遇见年长者时,均要毕恭毕敬地主动打招呼,行礼致意,随后恭恭敬敬地站立在一旁,请年长者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