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德昂新寨的幸福生活有什么要点?

7年时间,一个从人均纯收入582元一跃发展为人均纯收入2684元的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允欠村第三组,生动地说明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亲切关怀下,云南和上海携手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德昂族实现了经济发展上的巨变。

德昂族是云南特有民族,新中国成立后,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社会形态的“直过”,德昂山因此被称为“直过区”。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德昂族有17804人,现有1.41万人聚居德宏州。

针对“人在山上、田在山下,每天生产往返四五个小时”的实际,结合“兴边富民”工程、“整村推进”等政策,实施了前所未有的搬迁扶贫开发工程,投资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大力兴办学校、配强教师队伍、控辍保学等。上海市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于2006年启动对德昂族的对口帮扶工作。3年来,上海市共投入帮扶资金2232万元,云南省配套567万元,在45个自然村实施“整村推进”,惠及2695户、11814人。“上海市对口帮扶德昂族农村人才培训学校”、“上海市对口帮扶德昂族青年就业培训基地”等相继挂牌并迎来了一批批德昂族学员。德昂山寨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发展,从人的文化素质到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

潞西市三台山乡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允欠村第三组又是全乡发展的标杆。以前村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高寒、缺水的山头,2001年,全组26户110多人仅有猪3头、人均纯收入不足600元,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关心扶持下,整村搬迁到320国道边,大力发展养殖业。2008年,全组人均纯收入2684元,比全州农民纯收入高200多元。德宏州实施“整村推进”的9个德昂族聚居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331.5元增加到2008年的1555元,增幅469.1%。

德昂新寨幸福生活

夏季,以前称为“五黄六月”。几年前,这样的季节,是贫困的德昂族群众吃粮靠返销、衣被靠救济的季节。现在,记者来到了德昂山寨,看到的是生活宽裕、生机盎然、和谐发展的生动景象。

被列为“兴边富民”工程示范点的三台山德昂族乡允欠村第三村民小组,虽然在山坡上,但平整的弹石路直通寨子,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芒果树、澳洲坚果树、菠萝蜜树,树树挂果,行行成景。弹石路尽头是寨子,水泥路把一家一户串了起来。

走在山寨里,雨时大时小。路面洁净,每家每户的住房和场院都是水泥地坪。午饭时分,偶尔传来鸡、猪的叫声,绿树掩映的寨子显得非常宁静。村干部李腊军家里,老人在为收获不久的冬玉米脱粒,年幼的外孙把劳动作为游戏来玩,其乐融融。

走进村民小组组长赖腊算家里,电视机、拖拉机、沼气池、能源灶、沼气灯等一应俱全;猪厩中养着2头能繁母猪、10多只仔猪;牛厩中有10多头肥壮的黄牛,粮仓里存放着足够全家人享用的粮食。“如今我们家有了沼气,不再砍柴背柴;有了电视,文化生活不再枯燥乏味;有了拖拉机,不再为搬运粮食而头痛……”赖腊算自豪地说。

播放广播体操的喇叭声荡漾在三台山上。距离乡政府不远处就是三台山乡中心小学,全乡的适龄儿童都在这里上学。通过“兴边富民工程”、上海对口帮扶等项目的实施,全乡的教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师资力量不断加强,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从改革开放前的30%―40%上升到2008年的98.95%。“过去批改学生试卷,难找及格的;现在批改学生试卷,难找不及格的。”老师们高兴地说。

三台山乡辖4个村民委员会,34个村民小组,共有1578户6517人。主要居住着德昂族、景颇族和汉族三个民族。2003年,允欠三组作为省级“兴边富民示范点”全面启动。搬迁前的2001年全村年人均粮食仅为290公斤,年人均经济收入仅为582元;而到2008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684元,被誉为“德昂第一村”。

2008年春季,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德宏州考察调研,在这个小组提出了“民生四句话”:“教育是民生之基,健康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保障是民生之安。”看了这个德昂族新村的新面貌,温总理说,德昂族新村的示范说明,景颇族村的问题也可以解决。……我希望经过三年之后,上面的景颇族村,也会变成像下面的德昂族新村一样。

[page]

总理的嘱托正在变为现实。日前,记者深入德昂山采访发现,允欠三组旁的一个坡地上正在开挖地基,饮水、施工用电已架通,主要道路已经铺就。不久之后,允欠村第一、第二村民小组的100多户景颇族群众,将集体搬迁到这里,开始新的生活。

特色产业带动致富

雨后的三台山,云雾缭绕,宛如披着薄纱、含羞待嫁的少女。乡政府所在的坡地,有些凉意。相比芒市,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

“三台山地处320国道上,在芒市坝与遮放坝两个大坝子之间,山地资源和气候优势突出,森林覆盖率超过63%。”三台山德昂族乡党委书记线加强自信地说。2004年以来,仅在允欠三组就投入了20万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帮助村民建起了一批香蕉、菠萝蜜、咖啡等经济林果基地;投入8.6万元资金,为村民免费提供优良的能繁母猪、母牛。

走进三台山允欠村,进村的道路两边,香蕉成林;菠萝蜜、柚子树成行,既把整个村子装点得生机盎然,又为村民劳动归来时乘荫纳凉提供了好去处;菠萝、番石榴、甘蔗等,蓬勃生长。

村寨后的山坡上,咖啡园果实满枝,绿色的果实装满德昂山致富的愿望;另一座山上规整的茶园告诉途经320国道的人们,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德昂人正在学习掌握现代农业的知识和技术;寨子脚的糖业基地,甘蔗在盛夏中拔节生长。

320国道上,一辆载满香蕉的货车停在路边加水。商家老吴告诉记者,这就是三台山生产的香蕉,今年已经来买了10多车了。“我跟农户说好了,明年一收割就来拉。”老吴说,“德昂山的水果很生态,很好卖。”

“猪――沼――果”循环发展,使德昂山寨打造并乘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

园林般的村庄如同一幅优美的画卷,更是一块生机勃发的热土。

共和国同龄人心声

中午时分,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允欠村三组的德昂族老人赖永平和老亲家一起,在走廊里用脱粒机剥着收获不久的冬季玉米,年幼的孙子一个劲儿往脱粒机塞玉米棒子。

“年轻人都出去干活了,中午要回家吃饭的。”赖永平特别强调,“路程很近,就10分钟的路。”老人今年整60岁,与共和国同龄。他转动脱粒机的手显得很有力。

“这60年,您觉得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搬家。”老人不假思索地说,如果不是6年前的搬迁,他连做梦都不会梦到现在这样的好日子。

老人说,自己从小到大,觉得什么地方都远。

城市太远,从村子赶到公路需要走三四个小时的山路,“买包盐巴要走一天的路”;耕地太远,每天往返需要走五六个小时,走到田地已经没有力气干活了,庄稼收割后要背在身上爬三个小时的大坡;最怕的是水远,干活回家,必须在半路洗好脚、洗好脸,可是回到家又是一身灰、一身泥,但没有水洗了。连吃的水,都要往返一两个小时到山下去挑。

允欠三组20多户人家以前住在三台山顶,田地却在山脚下;住地属于石灰岩地貌,蓄不住水,生产难,生活艰苦。为了彻底解决允欠村的生活、发展难题,凭借“兴边富民工程”的春风,当地党委政府决定实施整体搬迁,于2002年把全村20多户100多人搬迁到320国道边、基本农田旁。2004年以来,整合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兴边富民工程”、“整村推进项目”和民政资金共148万元,支持允欠三组发展生物特色产业、改善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现在,田地就在各家各户的屋前屋后,再远点也就是10多分钟的路程,干一天活能顶得上以前3天的活。”赖永平老人拧开院里的自来水龙头,洗了洗手,接着说:“现在下田地干活,有的年轻人还要骑摩托车;收粮食,用拖拉机拉,种一年的谷子可以吃两年,第二年的可以卖钱。”

“因为有了党的好政策和党的好干部,我们德昂族的生活才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老人道出自己的心声。

[page]

德昂山寨上海情浓

在距离上海3000多公里的中缅边境,在郁郁葱葱的德昂山上,荡漾着浓烈的上海深情。

下了320国道,走进“上海路”,穿过“上帮村”,徜徉“沪东娜村”,处处体现出上海帮扶德昂人民的浓情厚意,每一个崭新的地名都传达出德昂人民对上海“亲戚”的感激之情。

2006年,上海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沿海发达地区对口帮扶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重大决策,正式启动对德昂族的对口帮扶工作,开了沿海发达地区对口帮扶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先河。

根据计划,上海市将用5年左右时间,援助2500万元资金,以“整村推进”的方式对德昂族聚居的自然村进行重点扶持,帮助群众解决“基本生活、基本生产、基本教育、基本医疗”,增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使一个民族得到整体发展。

3年来,上海市共投入帮扶资金2232万元,其中上海民族宗教界捐赠630多万元,再加上云南省配套567万元,在45个自然村实施“整村推进”,共安排257个项目,惠及2695户、11814人。同时派出卫生、教育骨干赴德昂山寨提供智力援助和卫生支援。使德昂村寨从居、住、行,到生物特色产业、社会事业等,都在极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