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土家族语言有什么特点?土家族文字的创造

土家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文字。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尚未确定。

据50年代调查,只会土家语不会汉语的土家的约有七八万。他们多分布在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秀山、来凤一带偏僻山区的土家族村寨中,而且多是老年。目前,据土家族语言组调查,在沿水河岸的土家族村寒中,汉语已成为社会交往和生活中表达情意的工具。

土家语分为北部和南部方言,其基本特点是有声调,无复辅音,复合元音较多,辅音韵尾较少;词汇以复音词为多。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主语-宾语-谓语等等。

他们接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较早、较深、所用的汉语,多为西南官活。现在,绝大多数土

家族人都通用汉语,习用汉文。在土家族聚居地内,有的土家语正在消失,有的土家语消失较早,还有的渗入了当地使用的汉语,80年代,操土家语的约有20余万人。

文学

土家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学。有神活传说,如“洪水登天”、“兄妹成婚”、“鹰公”与余婆婆、“向王天子”、“巴务相”、“廪君化白虎”、“九节牛角”、“八耳锅”、“土家神马”、“腾云草鞋宿地鞭”等都是对人类,族别,姓氏来历的神奇解释。有寓言故事,如“吴著冲和彭士愁”、“白鼻子王”、“聪明的波七卡”、“巴列降龙”、“向叫花子请愿”等。有哑语谚语,在盘歌,舞蹈时少不了它。还有优美的民歌。“农人随口唱山歌,北陌南阡应鼓锣”,说明了土家族善歌的传统。大致可分为劳动歌、苦情歌、爱情歌等。

薅草锣鼓歌是劳动歌的一种;相传土家先民定居于湘鄂川黔时就是一边敲锣击鼓,一边劳动生产。薅草歌一般以七言四句,七言五句居多。对歌是在正词中穿插衬词或“号头”,穿插的句子多样。

对歌中,情歌所占比重较大。如“结交歌”、“初恋歌”、“赞美歌”、“相思歌”、“情别歌”等。盘歌多是与土家历史上以歌为媒分不开。传说情歌如“十爱”、“十关”等流传至今,歌词纯真,寓意抒情。

长篇诗歌中叙事诗歌较多,“古歌”、“神歌”以及史诗,如土家语唱的“梯玛神歌”。

文学诗词具有土家族特色的首推竹枝词。土家先民巴人,善讴巴歌。通常以短笛和之,

以竹枝击鼓,踏点起舞,这种词牌在川东梁山一带又叫做“杨柳”。竹枝词内容,多记土家地区的山川景色,生产生活,风土人情,语言清新多用谐音,潇洒醇郁,自成一体。魏晋南北朝郦道元记有二句式竹枝巴歌。在唐代,经刘禹锡整理成竹枝词广为流传。

由于土家族接受汉文化较早,从明代以后,土家族上层文人大量涌现。他们不仅掌握政权,而且深入学习汉文,世习诗书,用汉族诗歌形式以及"竹枝词"等,创作了大量诗作,成为土汉文化交流的丰富成果。如明清时期出现的容美工诗人群、川东冉氏诗人群和湘西的彭氏诗人群等,各地众多诗人的诗歌创作充分反映了土家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及时代特征,内容极其丰富,艺术性很高,成为土家族文化乃至全国文化的优秀遗产和宝贵财富,也显示了土家族文化的较高水平和发展程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鄂西容美土司中出现的田氏诗人群,他们本是土司官吏,但又积极学习汉语,倡导诗文,从明万历年间田九龄开一代诗风起,连续六代土司著述诗文,兴盛百余年,涌现了田宗文、田玄、田奎、田既霖、田甘霖、田舜年等一大批土司诗人。他们知识渊博,著述丰盛,皆有诗集传世,在湖广颇负盛名,在土家族历史上绝无仅有,而且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也实属罕见。这些诗人的创作成就,无疑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迅速成长起来的土家族作家,继承古代文化传统,开始创作多样化的文学作品,促使土家族书面文学进一步发展,而且逐步成为土家族文学的主流。新的时代产生了新的文学。土家族文学的体裁进一步扩大,文学创作的题材也更加广阔,文学创作的风格进一步多样化。从过去屈指可数的作家发展成为鄂川黔几省的大批作家跻身文坛,充分展示了土家族文学旺盛活力的,后继有人的大好形势和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