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拜山习俗
清明时节,广西生活的汉族人在早几天就开始忙碌了起来,大型超市甚至专门设立了“清明专柜”,“拜山”用的祭祀品一应俱全,其中最抢手的就是“五色糯米饭”,“烤乳猪”,还有各色糕点了。
广西的壮族人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就已经祭祖完毕了,据一位壮族的朋友说,壮族人每年“拜山”的时候,都是艳阳高照的,而我们汉族人的清明节则大多数都赶上了阴雨天气。说到这,可能很多朋友对“拜山”一词并不理解。我给大家解释一下,两广人(广西、广东)通常把清明节扫墓上坟称为“拜山”,因为,旧时两广人的墓园通常都在山上,因此,在广西,清明节上坟扫墓就称之为“拜山”。
广西人的宗族观念比较重,也比较传统,广西人把“拜山”看作一年中非常重要的节日,准备拜山用品如同准备春节年货一样慎重。至今,广西很多地方,尤其在农村,很多家庭在拜山的时候要扛着小猪,带着鹅肉去拜山,城市里因为没有那么方便的就可以买到小猪之类的祭品,人的观念也在变,于是商家就准备了广西特产的“巴马小香猪”(烤乳猪)来代替。清明节的祭品为什么偏偏选择“烤乳猪”,“烧鹅肉”呢?有什么讲究吗?讲究是有的!挑选烤乳猪作为祭品,有“铜皮赤壮”的寓意,就是希望去世的先祖能够护佑子孙健康平安。烧鹅则因为鹅有髻,取后继有人之意。除此之外,祭品里比较普遍的有“生菜包”和“五色糯米饭”,桂林地区要准备“粉蒸肉”,横县要杀公鸡取血祭祖,灵川要准备“清明粑(糕)”等等。
广西人拜山的程序并不算特殊,通常上午一家人浩浩荡荡的就出发了,赶在午饭前祭扫完毕。上山的时候,遇到柳树要折下一枝拿在手中,因为有一种说法“清明不折柳,来世变黄狗”,介于对此传说的恐惧,有些地方的人干脆祭扫之前就折了柳枝编成帽子戴在头上。广西大部分地区,要在祖先的坟墓燃放鞭炮,修整、清扫祖坟,摆放祭品,燃香烧纸祷告,有的则是全家人坟前叩拜。祭扫完毕后,要在坟头压上纸钱或元宝串(俗称“挂纸”)最后再一次燃放鞭炮,告知祖先,子孙们要回去了。把祭品收拾起来,全家聚餐时再拿出来分享,意为“祖先享用祭品后的赐福”,子孙吃后可以得到祖先的保佑和祝福。现在提倡文明祭扫,很多公墓进行了管制(以往有拜山引燃山火的事故发生),有的家庭除了带祭品,就不再放鞭炮、烧纸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束束美丽的白菊花、黄菊花。
至于祭扫的时间在广西也颇有讲究,有所谓“新丧头年不过社(春社日),二年不过清,三年在正清(选正清明日)”之说,第四年以后就不论了。
- 上一篇:民族区域自治相关知识 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 下一篇:彝族年传统饮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