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右十八州
陇右,即陇山之右。古人“东为左,西为右”,所谓陇右,是从地理方位指称陇山以西的地方。今天陇为甘肃的简称,陇右在很多情况下也指甘肃。秦穆公称霸西戎,甘肃天水、甘谷、武山、岷县、陇西、临洮等地在当时纳入秦国版图,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在以上地区设陇西郡,后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西晋曾设过陇西国。秦汉时陇西郡治在狄道(今甘肃临洮),今陇西县古称襄武,一度为省会。在唐代时,陇右被分十八个州,即秦州、渭州、武州、兰州、河州、岷州、洮州、叠州、宕州、临州、成州、鄯州、廓州、凉州、甘州、肃州、沙州、瓜州。
在唐代时,陇右被分十八个州,即秦州:今甘肃秦安县、渭州:今甘肃陇西县、武州:今甘肃武都县、兰州:今甘肃兰州、河州:今甘肃临夏县、岷州:今甘肃岷县、洮州:今甘肃临漳县、叠州:今甘肃迭部县、宕州:今甘肃宕昌县、临州:今甘肃临洮县、成州:今甘肃成县、鄯州:今青海乐都县、廓州:今青海化隆县、凉州:今甘肃武威市、甘州:今甘肃张掖市、肃州:今甘肃酒泉市、沙州:今甘肃敦煌市、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与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同属陇右道。自安史之乱(755年—762年)以来为吐蕃所占据。
陇右,即陇山之右。古人“东为左,西为右”,所谓陇右,是从地理方位指称陇山以西的地方。今天陇为甘肃的简称,陇右在很多情况下也指甘肃。秦穆公称霸西戎,甘肃天水、甘谷、武山、岷县、陇西、临洮等地在当时纳入秦国版图,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在以上地区设陇西郡,后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西晋曾设过陇西国。秦汉时陇西郡治在狄道(今甘肃临洮),今陇西县古称襄武,一度为省会。
历史渊源
“陇右”最早约出现于汉末魏初,但溯其渊源,“陇右”一词则由陕甘界山的陇山(六盘山)而来。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古时也称陇西。唐太宗贞观元年(687年),分全国为10道(唐代开创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唐初贞观年间,将全国划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又设州。)、以东起陇山,西达沙洲(甘肃酒泉)的地域始设陇右道。其地域包括今甘肃、新疆大部分地区和青海湖以东地区。唐睿宗景云二年,以黄河为界东设陇右道,黄河以西地域设河西道。至此,“陇右”作为地域范围,就有了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陇右等同于“十道”时期的陇右道辖域,狭义的陇右指今甘肃省黄河以东、青海省青海湖以东至陇山的地区。陇山以东的平凉、庆阳二市,习称陇东,就其隶属关系和历史文化传统而言,与陇右地区颇多相似,故也属“陇右” 。
地理位置
陇右地区位处黄土高原西部,界于青藏、内蒙、黄土三大高原结合部,自然条件独特;历史上无论是政区划分、民族分布、人口构成还是经济形态、民风民俗,均有较多联系和相似之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人文地域单元。这一区域既是历史上中西文化与商贸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又是历代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统域西北边防的前沿地带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并由当地各族人民创造、传承的陇右文化,就其渊源之久远,成份之复杂,内涵之丰富,特色之鲜明和作用之独特,地位之重要而言,是同其他地域文化齐名的又一典型地域文化。《资治通鉴》记载“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