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乾隆六下江南的原因是什么 下江南是在寻找什么吗

  对乾隆下江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清朝历史上有两位皇帝举行过南巡活动,一位是清圣祖康熙皇帝,一位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历史上对这两位皇帝的南巡是褒贬不一,不过清朝自乾隆南巡之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南巡了,就能看出来皇帝南巡不是啥好事,其实乾隆本人在世时也对自己南巡做出过检讨。

  民间野史都传言乾隆六次下江南有四次都住在了海宁陈家,就是因为乾隆系陈家子孙,当初乾隆的老爹清世宗雍正皇帝用一个女婴调换了大学士陈元龙的儿子,而陈元龙的儿子就是后来的乾隆,所以乾隆南巡是为了探查自己的身世,而他屡次住在陈家就是后来认祖归宗了。

  野史中除了有说乾隆是陈元龙的儿子,还有海宁当地民间野史传说乾隆是陈世倌的儿子,这个说法曾被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采用到了其小说《书剑恩仇录》中。

  当然这些都是野史的说法,其实根据历史学者考证,乾隆根本不可能是陈元龙或者陈世倌的儿子,乾隆肯定是雍正的亲生儿子无疑。只不过乾隆这个儿子对他老爹雍正并不推崇,相反,他继位之后否定了雍正生前制定的很多政策,所以这才给民间造成了他似乎不是雍正亲生儿子的感觉。

  其实乾隆确实不像雍正,要知道雍正在位十三年,每天都兢兢业业的工作,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作狂,雍正在位时期没有去过承德避暑山庄,也没有去过江南,他在位时期最远只去过京郊的圆明园。相比之下乾隆就潇洒多了,乾隆几乎每年都要去承德避暑山庄,六下江南就更不用说了。

  当然,乾隆能有资本六下江南也全都是靠了他老爹雍正给他奠定的经济基础,康熙是在在位中期才开启的南巡,那是因为康熙历经近三十年的文治武功奠定出了盛世江山,所以康熙才有资本南巡。

  可是要知道南巡有多么费钱,康熙的六次南巡也基本把康熙盛世的家底败光了,为了迎接康熙南巡江宁织造曹家和苏州织造李家弄出了巨大的国库亏空,所以康熙最后留给雍正的是一个官员贪墨成风,国库并不充盈,即将走向衰败的江山。

  雍正用了十三年的时间整顿吏治,革除康熙时期的政策弊病,这才给乾隆南巡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才能使得乾隆在继位初期的乾隆十六年(1751年)就开启南巡。

  但是清初入关时期,清朝军队对江南地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城,因此使得江南地区民众反清情绪一直都很高涨,康熙作为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二位皇帝,出于稳定和巡视江南地区这种税赋重地,他的南巡可以理解。

  那么乾隆多次下江南又是为了什么呢?其实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时,乾隆连续对外发布了两道谕旨,里面就已经具体说明了他准备开始南巡的原因。

  乾隆的两道谕旨中主要用四点阐明了自己必须要南巡的理由:其一是江浙地区文武官员代表整个军民士绅邀请乾隆驾临;其二是大学士、三公九卿这些朝廷重臣恳请乾隆学习康熙南巡;其三江浙地区是税赋重地,乾隆理应亲自去考察民情,探访民间疾苦;其四是乾隆要孝敬老妈崇庆太后,是带着老妈游览名胜尽儿子的孝心。

  下面就围绕乾隆谕旨中说明的这四点游江南理由分析一下,乾隆下江南的目的何在。

  江南的官员士绅邀请乾隆下江南

  乾隆是一个在紫禁城待不住的皇帝,他喜欢四处游玩,乾隆十一年(1746年)时,他就去了山西五台山礼佛,乾隆十三年(1748年)时,他最爱的富察皇后去世,他为了排解对富察皇后的忧思,又去了山东孔庙祭祀孔子

  要知道皇帝御驾出行到某地,肯定要给这个地方带来一些福利,也能让地方官吃到一些好处,所以有了乾隆去五台山和曲阜祭孔,江南地区的官员也认识到了乾隆巡幸的好处。

  因此当时以两江总督黄廷桂、江南河道总督高斌、漕运总督瑚宝、江苏巡抚雅尔哈善、安徽巡抚卫哲治这些为首的江南地区封疆大吏联名给乾隆上书,恳请乾隆巡视江南,并且上书中还江南士绅百姓签名的万民请命书,表达了江南地区的官员士绅和军民百姓都迫切渴望乾隆巡视江南指导工作。

  但是实际上江南地区的百姓真的签万民书愿意乾隆来吗?当然不是了,要知道后来乾隆六下江南给当地百姓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乾隆每次南巡需要三千名士兵护驾,还需要六千匹马和五百艘船,另外还得有数千名的劳工服务。

  想一想这些人员浩浩荡荡的来到江南,得对江南地区的百姓造成多大的困扰,这些人员的开支大多是要由江南地区的百姓供养,老百姓难道闲着没事钱多的没处花想给自己找事干嘛。

  其实普通百姓肯定是不愿意乾隆下江南的,那些签万民请愿书的人大多都是江南地区的士绅贵族,乾隆来了对他们才会有好处。

  在乾隆第一次南巡之前,江苏省积欠赋银多达228万两,安徽省积欠赋银30万两,浙江省当年应缴赋银30万两,乾隆第一次南巡后,两江三省的赋银全部被乾隆大手一挥免除了,乾隆不仅免除了赋银,还免除了两江三省的漕银。

  就这样乾隆每到江南一次,就免除一次两江三省积欠或者当年应缴的赋银和漕银,乾隆六次南巡累计免除了两江三省的1000万两以上的银子。

  想一想乾隆免除这些赋银受益最大的不是老百姓,老百姓有多少产业能交多少赋税,最受益的人是那些士族豪绅,他们才是纳税大户,而且乾隆免除了这些税银,也让两江三省的官员在财政上宽裕很多。

  但是老百姓不仅没得到最大受益,还被乾隆摆了一道,乾隆在免除赋银之后,他却允许两江三省的地方官员加增火耗。

  火耗是清朝税银的附加项,因为老百姓上缴国家的都是碎银,地方官府不能把零碎的银子运到京城,所以就得把碎银集中炼化成银锭然后装箱运到京城。银子是金属物体,通过高温淬炼之后肯定会有损耗,因此可能收上了100万两白银,最后只炼出来95万两白银,那这样损耗掉了5万两,自然还得均摊到老百姓身上来承担。

  在雍正推行火耗归公之前,各地方官府是有权力随意向老百姓摊派火耗银两数额,就比如老百姓本来应该缴纳100万两银子,地方官府可以随意摊派到120万两甚至150万两,反正100万两银子上缴国库,多的就是地方官府自己落下了,这样对老百姓十分不公。

  而雍正制定火耗归公之后,由朝廷收回制定火耗银两数额权力,由朝廷统一根据各地方的形势制定火耗银两数额,雍正此举使得老百姓能把税银交在明处,不用换个地方官就来一个变化,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可是乾隆南巡之后,他特许两江三省地区可以按照朝廷统一制定的火耗银量数额的基础上再增加火耗银,也就是变相的给老百姓加了点税,这个钱看似是士族豪绅那些纳税大户要多交了,但是要知道他们都是地主阶层,他们不会自己掏这笔钱,反而是会把这笔钱继续分摊到平民身上,而乾隆只要求足额缴纳赋银即可,那也就是说他们多收出来的火耗银就可以落到这些地方官手中了。

  这也是这些江南官员和士族豪绅邀请乾隆来游江南的目的,要知道康熙南巡就造成了两江官场出现了很严重的贪墨之风,所以康熙后期吏治风气十分不好,官员们贪婪成性。康熙之所以处理不好晚年的吏治问题,就在于游江南的是他,他是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短,江南百官把你伺候好了,你还有什么理由再收拾人家?所以康熙后来才会千方百计替江宁织造的曹寅家族和和苏州织造的李煦家族遮掩他们的贪墨问题和亏空问题。

  同样到了乾隆这也是如此,在乾隆游江南时期,江南的官员士绅不仅好吃好喝好玩的伺候着,两江盐商更是大笔大笔的给乾隆送钱,仅乾隆第四次南巡时,两江盐商集体就凑了四百六十万两白银孝敬乾隆,除了盐商还有皇商织造府、纺织商以及各种商人的孝敬,所以乾隆南巡一次私人钱包至少得收个千八百万两银子。

  乾隆收了人家的孝敬,那自然得给大家发福利,减免赋银就让这些士族豪绅少交了不少税钱,增加火耗就让江南这些官员有了油水,乾隆高兴,江南百官高兴,士族豪绅高兴,这完全是大家都高兴的局面,只可惜这些最终全部都由江南的平民百姓买单,而且还得歌颂着乾隆盛世。

  说白了就是这些江南的官员和士族豪绅在拉拢乾隆,当他们把乾隆拉到与他们同一个享乐的层面,那么乾隆将来也就不好再收拾他们了。当然,乾隆也是比较愿意享乐的皇帝,否则为何不见江南官员和士族豪绅邀请雍正游江南,雍正推行新政和整顿吏治,触犯了官员们和士族豪绅的利益,他们惧怕雍正都来不及,哪还敢拉拢雍正来一起享乐。

  朝廷重臣恳请乾隆效仿康熙南巡

  朝廷重臣都恳请乾隆效仿康熙南巡,这是肯定的,但是这些朝廷重臣哪个不是会把乾隆的心思摸透透的,乾隆如果不表现出来想去南巡,他们会没事恳请乾隆南巡吗?

  答案是当然不会了,乾隆自继位之后很少在公开场合表示对老爹雍正的推崇,但他却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对爷爷康熙的推崇,他多次表示“以皇祖之心为心”,就是要以爷爷康熙为榜样,所以朝廷重臣自然知道乾隆是想成为像康熙那样的皇帝,那康熙南巡了,乾隆不就正好借着江南百官和士族豪绅邀请的机会去南巡嘛。

  所以朝廷重臣实际上是顺着乾隆的心思才会去恳请他南巡,乾隆如果真没有南巡这个心思的话,这些朝廷重臣也不会逆着他的意思劝他南巡。

  乾隆南巡有收拢人心之意

  上面说过清朝入关时,对江南地区动辄就进行屠城,所以江南地区的反清情绪很高涨,康熙南巡就有安抚江南人心之意,乾隆也是如此。

  这是因为乾隆的老爹雍正在江南十分不得人心,当初与雍正争位的康熙第八子廉亲王胤禩极会笼络江南士子的人心,因此胤禩在江南士族中威望很高,雍正后来残酷的把胤禩夺爵囚禁折磨致死,这使得江南士族对雍正很是不满,当时江南的读书人都流传着雍正弑父逼母屠戮兄弟的流言,所以雍正一怒之下曾经禁止两江三省的读书人参加科举,后来还是雍正的心腹浙江总督李卫上书恳请雍正解除了对江南读书人禁止科举的限制。

  而且雍正命心腹重臣李卫在江南地区大力推行雍正新政,李卫在两江三省强行推行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雍正新政的政策,很大的触犯到了江南士族豪绅的利益,再加上江南地区民间还有很高的反清情绪,因此乾隆继位之后一直想去收拢安抚江南地区人心,乾隆南巡就有着此目的。

  包括乾隆南巡之后的减免赋银也是收拢人心的手段,当然,乾隆更需要做的收拢人心的手段就是探访民间疾苦,体察民情。

  乾隆当然不可能微服私访去民间体察民情,不过乾隆最能为老百姓做的事就是亲自去勘察河道的治河工程。

  而且乾隆也确实是历史上最为重视治河工程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投入到治河工程上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都是历史上投入最大和最为重视的皇帝,他也确实在下江南时期亲自到河道勘察治河工程的事情。

  不过乾隆虽然很重视治河,也在这上面投入很大,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治河工程并没有得到质的改变,江南地区依旧时不时受到水灾困扰,归根到底还在于官场吏治的贪墨问题。

  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时,江南地区爆发严重水灾,乾隆派时任刑部尚书刘统勋去调查这件事,刘统勋为官刚正不阿,结果查出了一大批贪墨治河工程款的赃官,乾隆盛怒之下把这些官员全部处死。由此也可见乾隆虽然想治理好水患,但是由他主导的官场风气是改变不了吏治问题的。

  勘察水利是笼络平民之心,可是相对来说乾隆更需要笼络的是江南士族之心,这也是乾隆南巡的主要目的之一。

  江南地区第一名门望族当属海宁陈氏,而陈氏家族在当地素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的美誉,大学士陈元龙、陈世倌都出自这个家族,所以乾隆才会四次御驾住在陈家,这也造成了民间野史传言乾隆实际上是被狸猫换太子换走的陈家子嗣。

  而海宁除了陈氏家族还有查氏家族(金庸的家族)和许氏家族,绍兴则有俞氏家族,这些家族都是江南地区传承悠久的名门望族,不止在清朝出现了许多达官贵人,在明朝甚至更早的朝代其家族都出现了不少显贵。所以乾隆对这些家族极为笼络,住在陈家就是含有笼络宠信之意。

  乾隆笼络士族的手段主要就是两种,一是增加江南地区的生员(即秀才)名额,据史料统计乾隆六次南巡总共给两江三省增加了5664名生员,可以说乾隆是大手笔的提升江南地区读书人的学历。

  第二种手段就是乾隆会特意召见一些盐商子弟或是名门望族子弟,当场出题让他们即兴赋诗,这些人只要诗写得差不多,颇有些才华的就会被授予同进士出身,稍差点也能赏一个举人身份,远比千辛万苦去参加考试的读书人幸福多了。要知道在清朝同进士出身就可以当官了,举人身份属于是候补官员了,乾隆此举无异于是对这些盐商子弟和名门望族的子弟派发官职一样,这样一来江南地区的士族豪绅自然都得说乾隆好,都得由衷的称赞乾隆盛世了。

  所以乾隆南巡有收拢人心,巩固清朝在江南地区的统治目的。

  写在最后

  除了这些之外,古人以孝为先,乾隆自然得带上一个最好的理由,那就是孝敬老妈,打出带老妈去散心旅游的名义,这样一来先有江南官员和士绅的万民书邀请,又有朝廷重臣的恳请,而自己也应该体察民间疾苦,最后再加上孝顺老妈,带着老妈去旅游散心,这些理由一出来,乾隆似乎不去南巡都天地不容了。

  总结下来,乾隆南巡的目的主要就是免赋加恩笼络人心、巡视河工体察民情、团结凝聚江南士族豪绅,这些举措不外乎就是为了巩固乾隆的统治权力,同时对天下人炫耀乾隆所取得的功绩,满足了乾隆大好喜功的特点。

  不过乾隆南巡确实是对江南地区百姓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乾隆晚年就曾对军机章京吴熊光说过:“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

  乾隆这意思就是认识到了自己六次南巡劳民伤财,对百姓造成了困扰,他希望如果将来他的儿子嘉庆皇帝要是再想南巡,军机章京吴熊光一定要出来制止,否则吴熊光死后都没脸见他。

  其实乾隆想着后来的清朝皇帝在南巡绝对是想多了,因为他六次南巡早把大清的家底败光了,他的儿子嘉庆别说南巡了连去避暑山庄避暑都得靠查抄大贪官和珅的家产才能成行,再后来的清朝皇帝赶上大清日落西山,南巡更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可以说乾隆一个人把子孙后代的乐全都享完了,这么一看乾隆也确实是历史上最有福气的皇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