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朱祁镇为何是明朝最特别的皇帝?经历了什么?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明朝第六位和第八任皇帝。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公元1435年,明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9岁的皇太子朱祁镇随即继位,是为明英宗。朱祁镇在明朝的历史上比较特殊,他是明朝第一位被敌国俘虏且安然无恙回归的皇帝,是分别被瓦剌和明代宗囚禁过两次的皇帝,也是唯一的一个两次登基的皇帝,和他相关联的最著名的两件事是“土木堡之变”和“杀于谦”。

  朱祁镇的人生经历丰富且奇特,历史上都找不出和他相同经历的皇帝,可能他天生就拥有所谓的福人自有天相,两次身陷囹圄,两次转危为安。9岁登基后一直到“土木堡之变”是他的第一次皇帝生涯,“夺门之变”后是第二次皇帝生涯,中间的那段时间可以称之为修炼生涯,是磨练心志的时期,而这个磨练显然也是有效果的。

  幼年登基,大权旁落,受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内阁恳切教导,或许激起逆反心理

  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指定的接班人,生前就把他册封为皇太子,但到朱祁镇登基时还是出了一点小插曲,原因是他年纪太小,明朝立国以来,到朱祁镇为止就没有出现过幼君继位的情况,因此有所谓的“主少国疑”的争论和谣言。空穴来风、未必无因,估计当时确实有那么一部分大臣是想立长君的,幸亏朱祁镇的祖母、太皇太后张氏(明仁宗诚孝张皇后)站出来主持公道:

  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

  张氏并不是后宫干预朝政,而是明宣宗临终遗诏给予了她权力:“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所以,她不但帮助幼君朱祁镇顺利登基,还在之后给朱祁镇如何做皇帝画了个圈圈,把朱祁镇装了进去,对朱祁镇特别强调,以后想要做好皇帝这个职业,必须严格遵照三位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礼部尚书胡濙和英国公张辅的意见来办:

  太后复顾帝曰:“此五臣,三朝简任,俾辅后人。皇帝万几,宜与五臣共计。”

  几位大臣,特别是杨士奇、杨荣、杨溥这著名的“三杨”内阁也没有辜负张氏的重托,尽心培养小皇帝朱祁镇,试图把他培养成士大夫心目中的好皇帝,起码要和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类似,因此,对朱祁镇的要求也比较严格,除“三杨”亲自出马教导朱祁镇外,给他选择的老师也大多是满腹经纶、老成持重之辈:

  英宗初立,与士奇、荣请开经筵。豫择讲官,必得学识平正、言行端谨、老成达大体者数人供职。且请慎选宫中朝夕侍从内臣。太后大喜。

  张氏和几位大臣当然是为朱祁镇好,皇帝年幼,什么都不懂,国事自然由经验丰富的老臣来帮助办理,培养皇帝也是老臣来教。可张氏和几位大臣都忽视了朱祁镇的叛逆心,9岁的时候或许懵懵懂懂,可他终究是会长大的,而且年轻人和老成持重的大臣天生就会有代沟,完全让朱祁镇按照张氏和“三杨”的套路来是很容易激起逆反心理的,他毕竟是皇帝。

  没有玩伴,自幼相伴的王振成为朱祁镇最信赖的心腹

  朱祁镇开始了皇帝学生的生涯,估计是很枯燥无味的那种,每天陪着几个老夫子,听着他们讲解经学,整天之乎者也。现代学生其实也一样,教导学生的老师不可能有同龄人,但现代学生有年龄一样的几十名同学在一个班级陪伴读书,课间之余绝对不枯燥。教导朱祁镇的几位却没有想到过这些,没有给他选择几名年龄相当的侍读陪伴。

  比如朱祁镇身边有个侍读学士张益,他是明成祖永乐十三年的进士出身,年纪做小皇帝的爷爷都足够了,朱祁镇怎么可能和他亲近?一个好的侍读也是可以影响到幼年皇帝的心态和行为的,没有玩伴的朱祁镇身边唯一能给他快乐和安慰的也只有一直服侍他长大的东宫局郎(明宣宗任命,朱祁镇登基后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了,史载:

  及英宗立,年少。振狡黠得帝欢,遂越金英等数人掌司礼监

  王振被重用除了他是服侍明英宗长大的老人外,也和“三杨”内阁等辅政大臣刻意严谨的教导朱祁镇有关,没有同龄人在身边,只有太监对他言听计从,他当然要信任王振,而且王振不管是不是专权,至少在行动上是在为明英宗着想,是在帮他维护皇权:“导帝用重典御下,防大臣欺蔽”,一直被太皇太后和辅政大臣们压制的朱祁镇需要王振。

  “土木堡之变”引导变局,囚禁南宫磨练朱祁镇的心志

  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活着时,王振和朱祁镇还不敢太出格,毕竟人家全是皇族长辈和几朝元老,受明宣宗遗诏辅政,等他们都去世后,这一大一小才算是跳脱起来,虽然还有个孙太后压在上面,可她是朱祁镇的亲妈(《明史》也有说朱祁镇是孙太后谋夺宫人之子,存疑),相对于其他人,孙太后更迁就朱祁镇,而此时的朱祁镇几乎对王振言听计从。

  王振苛待进贡的瓦剌首领也先,诱发了也先率军攻明,进而导致“土木堡之变”的发生,朱祁镇很荣幸成为明朝第一个被敌军俘虏的皇帝,在茫茫大草原中生活了近一年多的时间,已经二十多岁的朱祁镇在这一年中时刻面临着死亡威胁,除担惊受怕外,估计也开始有时间来思考人生,当然,这个时候的朱祁镇仅仅只是思考为什么会在土木堡失败。

  瓦剌首领也先看着明朝在朱祁镇被俘后另立新帝,丝毫不妥协,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打又打不下去,他到底还没有统一蒙古草原,身后的敌人还多得很,为了不把明朝得罪死,把朱祁镇又放回去了,朱祁镇刚一回到北京,就被继任皇帝明代宗朱祁钰给囚禁起来,在这第二次的囚禁生涯中,明英宗大概才真实地体会到失去权力以及随时可能死亡的痛苦。

  因为他是朱祁钰皇位的最大威胁,所以在被囚禁的居所南宫中被严密看管和监视,堂堂太上皇连吃和穿的用度都不够,需要朱祁镇的妻子钱皇后自己做女红卖钱换取,日常吃饭仅仅只有一个小洞口传递,南宫周围的树木也都被砍光,防止有人和朱祁镇勾结,危险更甚于在草原上被囚禁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镇才真正开始成长,当然,仅仅成长是不够的,他还需要机会。

  “夺门之变”,朱祁镇重新夺回皇位,开始做一个真正的皇帝

  公元1457年,明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在他唯一的儿子已经病死的情况下,对他万一死亡后的局势极度不安的武清侯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司设监太监曹吉祥等人在得到皇宫中的孙太后的同意下,放出南宫中的朱祁镇,一起发动了“夺门之变”,成功后囚禁了病重的朱祁钰,拥戴朱祁镇重新继位为大明朝的皇帝。

  朱祁镇在被两次囚禁后再次成为九五之尊,并改元“天顺”,和早先“正统”(朱祁镇第一次做皇帝时的年号)时期相比明显成熟了许多,不再像正统年间那样前面听从太皇太后和“三杨”的,后面完全听从王振的,开始有自己独立的皇帝人格,也开始更懂政治了,重新继位后没多久,曾经的好孩子朱祁镇就让亲弟弟朱祁钰去陪伴老祖宗们去了。

  紧接着,大封功臣的同时,朱祁镇杀掉了“土木堡之变”后挽救明朝于危局的于谦,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朱祁镇知道于谦是功臣:“于谦实有功”,有过那么一点犹豫心态,不过当徐有贞提醒他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久经考验的朱祁镇马上明白过来,他这个皇帝要有合法性就必须要杀掉于谦,情理上于谦无罪,政治上非杀不可,已经有着成熟心态的朱祁镇毫不犹豫的认可了于谦的死刑。

  天顺年间的朱祁镇开始懂得勤政,政务不在全部假手于臣子和太监,坚持掌握着权力不下放,根据《明英宗实录》中记载他和臣子说的一段话:“朕每得奏章无不亲阅,易决者即断,有难决者付卿等计议,期必当而后出……朕处之如常,亦有何劳?不然怠荒且至虽悔何追”就可以看出朱祁镇的改变,比起正统年间完全放权给王振要更像皇帝的多。

  甚至于,重新继位的朱祁镇都开始知道对皇权有威胁的臣子要“狡兔死、走狗烹”,“夺门之变”的三大功臣石亨、徐有贞、曹吉祥持功嚣张跋扈,争权夺利,朱祁镇也毫不犹豫地予以处理,充分利用三人之间的矛盾以及群臣对他们的不满,从政治上让他们不得翻身,杀石亨、曹吉祥,贬斥徐有贞,剪除他们对朱祁镇权力威胁的同时,还顺带消除了朝堂上对于杀掉于谦的不满情绪,一举双得。

  从明英宗朱祁镇的经历来看,这是一个从乖孩子到坏孩子,然后逐渐成熟的故事,年幼时祖母和老夫子们的引导让朱祁镇无所适从,有逆反心理和稍许不满,王振趁虚而入,成为他最信赖的人,完全放权给太监的皇帝当然不能说是一个好皇帝。经历过大变后,在死亡的威胁和政治上、生活上的歧视以后,朱祁镇顿悟了,政治上开始变得冷酷,但却成为了合适的皇帝。

  不过总得来说,朱祁镇还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皇帝,王振导致了“土木堡之变”时明朝的惨败,也导致了他八、九年的囚禁生涯,可朱祁镇依旧对王振这位陪伴他长大的贴心人怀念不巳:“英宗复辟,顾念振不置。用太监刘恒言,赐振祭,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赐祠曰精忠”,第二次在位期间,还恢复了明宣宗废后胡善祥的名号,释放建文帝被唯一囚禁的儿子建庶人朱友圭,并在临终前叮嘱儿子明宪宗朱见深废除宫妃殉葬制度,所以,他虽然也是“土木堡之变”的主要责任人之一,还杀掉了于谦,《明史》依旧给了他“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的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