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历史上三刘出京讲的是什么?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东汉末年这段时间内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兼并。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三刘出京指的是东汉末年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汉灵帝年号)至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汉献帝年号)时,三位汉室宗亲被任命为南方三个州的州牧或刺史。

  分别是益州牧刘焉,荆州刺史刘表(后升荆州牧),扬州刺史刘繇(后升扬州牧)。

  这三个州郡都在南方,远离东汉的政治中心,远离北方,也远离从黄巾之乱时起北方乱纷纷的诸侯混战。

  因此,当北方各路诸侯打得热火朝天时,这三个州郡相对比较安静,还成为很多北方士族躲避战乱的好去处。

  “三刘出京”的定义趋于正面,很多人认为这是东汉末年的有识之士为了保存汉朝元气,所做出的高瞻远瞩之举。

  我知道了这个名词后,也去仔细阅读了些相关内容。

  但我发现,所谓的“三刘出京”并非是东汉皇室或有识之士为了保存汉朝元气、应对北方战乱而做出的有组织的行为。

  “三刘出京”从结果上来看,是有了保存汉朝元气的意义,但“三刘出京”的初衷却并非为此。

  本文就结合史书上的相关记载,简单聊聊这个事。

  一:刘焉为何去了益州?

  “三刘出京”中,第一个出去的是益州牧刘焉,也是他建议汉灵帝刘宏选派重臣或刘氏宗亲为州牧镇守地方,《三国志·蜀书一·刘二牧传》中记载:

  焉睹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议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焉内求交阯牧,欲避世难。

  刘焉一开始是想去交州,至于目的,史书中说他是“欲避世难”,但实际情况却未必如此。

  因为后来他改去了益州的原因是有人告诉他,益州有天子气,《三国志·蜀书一·刘二牧传》中记载:

  议未即行,侍中广汉董扶私谓焉曰:“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焉闻扶言,意更在益州……

  因为益州有天子气就马上改换了避难的地点,刘焉要求出去镇守地方的目的很不单纯,绝非是一心为了帮助朝廷安定地方。

  我想,刘焉一开始想去交州,估计也是存了天高皇帝远,想在当地自立的心思。

  天下大乱时,朝廷连益州都估计不过来,更何况遥远的交州了。

  汉灵帝认可刘焉建议的初衷是派出宗亲去镇守地方,以拱卫日渐衰落的中央,实际上,却给了部分野心家们搞割据的机会。

  二:刘表为何会去荆州?

  刘焉之后是刘表,《后汉书·刘表传》中记载:

  初平元年,长沙太守孙坚杀荆州刺史王叡,诏书以表为蒯州刺史。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时,汉灵帝已经死了,皇位上坐着的是汉献帝刘协,但掌权的是董卓。

  也就是说,刘表是董卓派出去的。

  而董卓同意刘表离开京城去当荆州刺史,其目的肯定不会是如汉灵帝派刘焉出去一样,希望汉室宗亲们拱卫中央。

  当时的董卓,废杀汉少帝刘辩,激怒了天下士族,正在被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诸侯们围攻,逼得要迁都,搞得很狼狈。

  他为了缓和跟皇室及士族的关系,获得更多的政治上的支持,所以才把名列汉末“八骏”之一、在皇室和士族中名气很大的刘表委任出去。

  刘表到了荆州稳定住局面后,也投桃报李,在关东诸侯相约一起讨伐董卓时,他拒绝参与。

  三:刘繇为何会去扬州?

  刘表之后是刘繇,他是在兴平元年时,被朝廷任命为扬州刺史。

  这一年,董卓也已经死了,掌权的是前董卓部将、西凉军阀李傕郭汜

  刘繇当时并不在国都长安(初平元年,董卓为避关东诸侯,从洛阳迁都过去),他本来被征召到朝廷去当侍御史,但刘繇拒绝去长安赴任,躲在淮浦(属徐州辖下的东海郡)。

  因此,刘繇就任扬州刺史,其实不算是出京,他是就近任职。

  刘繇能成为扬州刺史的原因,是李傕和郭汜想让刘繇去跟袁术争斗。

  东汉时期的扬州,管辖地域很大,包括长江以北的淮南地区和长江以南的江东地区。

  而袁术当时的根据地就在淮南,扬州刺史的治所就在淮南的寿春,正被袁术占着(他后来就是在寿春称帝建国)。

  根据《后汉书·袁术传》中的记载,袁术在刘繇被任命为扬州刺史的前一年,“杀扬州刺史陈温而自领之,又兼称徐州伯。”

  也就是说,袁术当时把自己封为了扬州刺史(非朝廷正式任命),刘繇想去寿春就任扬州刺史,就要先拿下袁术。

  刘繇无兵无权,哪敢跟袁术抢地盘,《三国志·吴书四·刘繇传》中记载:“时袁术在淮南,繇畏惮,不敢之州。”

  但李傕和郭汜的目的还是达到了,刘繇后来被人接到江南的曲阿,在扬州的江南部分站住了脚,有了军队和地盘后,一直跟袁术交战。

  也因此,刘繇的扬州刺史很快就升格了,被任命为扬州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