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李清照被誉为词国皇后,她为何不满丈夫赵明诚的行为?

  她是词国皇后,词压江南,文盖塞北,令无数英雄竞折腰。她出生北宋,却被后世称为南宋词人,一场“靖康之乱”生生地将她的人生劈成两半。1127年,金国南下攻陷北宋国都东京,徽钦二宗、后宫妃嫔、皇亲贵臣共3000余人,被金兵掳走。接着宋高宗继位,仓皇南逃,北宋灭亡,南宋开始。下面历史资料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当时的李清照跟着丈夫赵明诚到江宁(位于南京)知府任上任职,路上看着逃往的黎民百姓、大臣军士,不禁感慨“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她深深觉得宋朝当时就是缺少像王导、刘琨那样的贤相良将,才会在金兵的铁蹄下节节败退。她对宋王朝偏安一隅、苟且偷生失望到了极点,然而令她更不满的是丈夫赵明诚的行为。

  赵明诚当时是江宁的知府,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市长兼军区副司令。可惜,赵明诚不懂“在其位谋其政”,他一心只惦记着他的金石收藏。1129年,御林统治官王毅准备发动叛乱,赵明诚的手下察觉了,并向他禀报了这件事。可是赵明诚醉心金石,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果然不久,王毅发动兵变,幸好属下早有准备,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叛乱结束后,属下想去向赵明诚禀报,却找不到他人。

  原来在叛乱初始,听到声响的赵明诚就带着两个手下,利用绳子,趁着夜色,坠城而出,独自逃跑。当时看到赵明诚缒城而逃时,我想起另一个夜缒出城的人——烛之武。当年郑国被秦晋围城,烛之武夜缒而出,孤身一人,深入敌营,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晋国退军,解了郑国的燃眉之危。可是赵明诚夜缒,却是为了逃跑,扔下一城百姓,实在枉读圣贤书,没有半分骨气。

  后来赵明诚便因为临阵脱逃被朝廷革去职位,而知道丈夫行为的李清照是既愤怒又羞愧。她跟着被罢官的丈夫前往江西,途经乌江,想起西楚霸王项羽,再对比当今的南宋君臣、懦弱的丈夫,便写了这首霸气凛然的千古绝唱——《夏日绝句》,全诗如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大丈夫活着就要做人中豪杰,为国鞠躬尽瘁,死也应该为国捐躯,成为鬼中英雄。就像项羽一样,宁可战死也不肯过江东,苟且偷生。李清照用短短20字,抒发了她对南宋苟且偷安、丈夫临阵脱逃的强烈不满。纵观全诗,毫无女儿态,反而比一般男子更显气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什么是人杰?当年汉高祖刘邦曾说张良萧何韩信是三大人杰,他得天下,全靠这三人。而“鬼雄”最早出现在屈原的《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是屈原为悼念战死沙场的将士们所做的。李清照是手无缚鸡之力的闺阁女子,可就是这样一个娇娇柔柔,以“婉约”著称的女子,却掷地有声地说出要做“人杰鬼雄”这样的话。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有几个男子能比得上?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当年项羽被刘邦围困,四面楚歌,当他杀出重围,来到乌江之畔时,身边仅剩28骑。当时乌江亭长为他准备好了一艘船,劝他渡江,江东虽小,还有百姓数十万,足以称王。可是,当年项羽出江东,带了8000子弟,如今无一人生还,纵使江东父老还肯尊他为王,他却是无颜面对,何况苟且偷生不是大丈夫所为。所以他拒绝了乌江亭长的建议,下马冲入敌中又杀了数百人,最后自刎而死。

  后人对于项羽不肯过江东,众说纷纭。杜牧有诗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于项羽不肯过江东,他是惋惜的;王安石却说“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他认为就算项羽过了江东,却也不一定能改变什么。他们只是对项羽过江东的结果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而这里,女诗人赞赏的恰恰是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节。不是“不能”而是不想、不愿,这是一种“士可杀不可辱”的英雄豪气。

  相比于宋朝王室,不顾百姓死活、祖宗基业,抛弃中原大好河山,退守南方,苟且偷安,项羽确实是顶天立地的真英雄真豪杰。而能写出这样力透纸背、慷慨雄健诗篇的李清照也是巾帼不让须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