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伍子胥与孙武有什么关系 孙子兵法军争篇写了什么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也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伍子胥本来是楚国人,家族世代是楚国的高官,因为受到小人的设计陷害,他的父亲兄弟都被楚平王所杀。最开始伍子胥逃到了郑国,后来投靠了吴国,见当时还是吴国公子的阖闾有大志,便帮助阖闾夺得了王位,并尽心尽力的辅佐吴王阖闾。

孙武,字长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孙武能够得到吴王阖闾的赏识以及重用,伍子胥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公元前512年,吴王准备向西进兵,是伍子胥向吴王“七荐孙子”,才使得吴王阖闾同意接见孙武,孙武从而闻名天下。孙武是在离开了齐国之后,到了吴国后结识了因避难而来的伍子胥,两人十分投机,自此成为了至交好友。

在孙武、伍子胥的直接指挥下,经过五次战役,仅仅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就攻下了楚国都城。二人用各自的谋略帮助吴王阖闾完成了兼并战争,在吴王阖闾因不听孙武劝阻,非要攻打新即位的越王勾践,结果吴国大败,阖闾气愤病死后,二人便帮助阖闾之子夫差治国练兵、打败勾践,为其父阖闾报仇雪恨。在孙武晚年的时候,伍子胥被夫差杀死,孙武便退隐乡间,在伍子胥死后不久,孙武也谢世了。至于孙武谢世的原因,有史料记载说是他与伍子胥一起进谏,激怒了夫差被杀死的,或者是因为其是伍子胥的好友,被夫差迁怒杀害的。

[page]

孙子兵法军争篇写了什么

《孙子兵法军争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七篇。《孙子兵法军争篇》主要讲的就是“军争”,从得到皇帝命令,到最后安营扎寨,如何快速有效地取得致胜的有利条件。

最难的是要迂回前进,还要扰乱敌军,让敌军摸不着头脑,即使出发在后也能比敌军先到战场,也能占得有利条件。

“军争”是为能够取胜,但是也很危险,带齐装备去争利,行军很慢,轻装出发,装备会受到损失。连夜行军,军队会很累,且军队不能同时到达,一定是强壮的将士先到,疲惫的将士后到,行军越快,先到的人就越少,先行部队在前方容易受到攻击,没有后续部队的支援,就会损伤惨重。

“军争”的原则是“先知迂直之计者胜”,了解对方才能和对方结盟,行军要掌握有利的地形,所以用兵的时候要灵活,行军或快或慢,作战时或攻或防、或静或动,都要随机应变。

“军争”要统一行动,就要靠金鼓和旌旗来指挥,鸣鼓、旌旗的使用会鼓舞士气,指引方向,这也可以是迷惑敌军的一种方法。

“军争”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三军夺气,将军夺心”。就是要在敌军士气低下的时候进攻,在敌军气势高昂的时候,稍作休息。善用“军心”,敌军军心整齐就要想办法扰乱,敌军军心涣散才能发动进攻,还有就是不要进攻军队整齐和纪律严明的队伍。

“军争”的最后一点就是要占据有利地位,军队要有可以掩护的屏障,不可仰攻敌军,穷寇莫追,不可赶尽杀绝,要给敌人留一丝活路,不然就会出现“兔子急了要咬人”的局面。

[page]

孙子兵法计篇内容是什么

说到孙子兵法,我就不得不佩服孙子了,古代那些带兵打仗的大多数都是看孙子兵法来做计谋的。孙子在兵法里面说道: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和国家的安危,是不能敷衍,不能不认真探讨研究的。

可见,孙子是一个多么深思熟虑的人,他在写兵法时,第一点就考虑到了国家的安危,军民的生死。

孙子兵法中写到,要通过敌我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可以通过政治、天时、地力、将帅、法制这五个方面来探索哪个君主不昏庸,哪个将帅更厉害,哪个地方的天时和地力比较好,哪个法令制度能得到好的执行力,哪方武器装备做的更坚固,哪方的士兵训练得更好,哪方的赏罚符合规章。根据这些就可以来判断哪方能得以胜出。

战争是很诡异的,一个厉害的军师,不会让对方知道他现在在想什么,例如能打的要装作不能打;想要打的,要装作不想打,要向远处进攻,便要装作向近处进攻;反之要向近处进攻,就要装作向远处进攻。往往都是出其不意,一招制胜。当然,还有种种计谋,而这种计谋都是要看军事家的个人取胜的决秒和军事家聪明的头脑。

所以,在孙子兵法计篇中,说到就是以计制胜,以计谋来俘获敌人,用最少的损失来打赢这场战争,这就是孙子兵法计篇中的最高境界。可见,孙子就是一个很厉害的军师,才能写出了让世人都在称赞的书。

[page]

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怎么死的

孙武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关于他的死亡一直众说纷纭,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其中两个比较让人们信服的说法。

公元前512年,孙武被伍员推荐给吴王阖闾,那时候他已经写成了《孙子兵法》,带着兵法的他被吴王极力赞赏,从此后孙武在吴国军队中大展身手,屡立奇功。公元前506年,曾经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占领了楚国的国都,几乎让楚国就此灭亡。

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正是他在军事科学方面总结和概括了丰富多面的哲学道理,确定了他在春秋末期和“孔子老子”并列的地位。

孙武的一生励精图治,屡立奇功,但是关于他的死亡历史上共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公元前503年,在孙武晚年时期,他的好友伍员被夫差所杀,孙武见夫差不仁,厌倦了世事无常,决定退隐,在吴国专心修订《孙子兵法》一书,不久后,因为忧国忧民,劳心劳力,又长期的郁郁不得志而亡,最终葬于吴都郊外。

第二种说法是孙武见阖闾疏于政事,沉迷酒色,贪图享乐,屡次进谏,最终触怒了阖闾,被夫差所杀。《史记》中并没有记载关于孙武被杀,此说法仅出自《汉书》中,书中说,孙武、商鞅等人都是功业完成后,失去了利用价值,再加上遭受猜忌所以最后被杀而亡。并且没有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所以对这个说法的真实性有待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