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比周瑜还要厉害?连续击败蜀魏两国
刘备刚称帝不久,想给他的关二弟报仇,结果夷陵一战被陆逊一把大火烧了连营七百里。
刘备只好仓皇西逃,就逃到了白帝城。这个时候,东吴很多将领建议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但是陆逊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这不是因为陆逊宅心仁厚,也不是像三国演义说的中了诸葛亮的八阵图。
陆逊这个人不简单,他比周瑜更厉害,小编认为他才是东吴的一哥。
陆逊没有追击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刘备这边逃到白帝城后收拢残兵败将,而且大将赵云率军来援,一下子白帝城就有了两万多驻军,所以让陆逊失去了速胜的机会。
另一方面,也是更关键的,陆逊担心曹魏会趁机南下。
虽然孙权已经向曹魏称臣,但是曹魏这边很多人都不相信孙权是真的臣服,就连曹丕本人都不信。
当初孙权向曹魏称臣的时候,为了表示诚意,派人护送于禁等人回魏国。曹丕就向这几位在东吴囚禁过的曹魏旧将询问孙权是否值得相信。
先问了一个叫浩周的大臣,孙权能信赖吗?
浩周拍着胸脯说:没问题,孙权一定会臣服。
但是其他人说,您别听浩周的,他被孙权灌了迷魂汤,洗了脑了,孙权是不会臣服的。
但是曹丕这个时候爱听好话,他太希望孙权臣服了,于是就权且相信浩周的话。
所以曹丕封孙权为吴王,派浩周到吴国要求孙权派儿子入京当侍卫,实际上也是为了做人质,跟他爹曹操学的是同一套。
浩周来到东吴见了孙权,说陛下(曹丕)不信任你,让你派儿子到京城做侍卫,我当时以全家性命担保你一定会答应派儿子去。
孙权说我绝不会让你失望。
但是,发誓归发誓,说了不算,算了不说,轻诺者必寡信。
浩周一出去,孙权就召开御前会议,最后大家商议的结果是:不派世子。
所以孙权就跟浩周说:你先行一步,你回到首都洛阳禀报陛下,我儿子随后就到。
浩周回到洛阳,一切都安顿下来,是早也盼晚也盼望穿双眼,就是没等到孙权的儿子来。
孙权也是 一味花言巧语的忽悠,各种说,左推右拖。
曹丕就打算派遣高官到吴国跟孙权盟誓,并且催促人质上道,但是孙权仍然是各种他推辞,不肯接受。
曹丕就觉得上了孙权的圈套,龙颜大怒,打算讨伐东吴。
这个时候刘晔就出来劝说:孙权刚刚取得胜利,上下一心,而且有江河湖川相阻,不可能仓促之间把他制服。
但是曹丕这个时候对孙权非常生气,已经看他很不爽了。
于是就没听刘晔的劝阻,就要出兵攻打孙权。
所以公元222年9月末,曹丕认命征东大将军曹休、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率军出洞口。大将军曹仁率军出濡须,上军大将军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包围了江陵,兵分三路进攻东吴。
东吴料想曹魏不会善罢甘休,也做好了准备,派建威将军吕范抵抗曹休,吴将朱然镇守江陵,禆将军朱桓驻守濡须抵挡曹仁。
孙权虽然派人抵挡,但是心中没有把握,毕竟吴国的实力跟曹魏相比那是相差了不止一个档次,而且扬越一带(今天的江西浙江)的蛮夷还没有完全征服,这也是心腹之患。
所以孙权卑辞厚币上书曹丕,信写的很谦卑,把自己放在一个很小的地位。然后送重礼上书曹丕,请求皇上允许自己改过自新。
他跟曹丕说:如果为臣的罪行不蒙赦免,一定不能允许我存在的话。我就呈上国土人民给你,我自己投奔交州(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直到老死算了。
然后又写信给浩周,表示之前并不是忽悠他,是真的打算把儿子孙登向皇家求婚。但是因为孙登年纪还小,所以我要派大臣张昭护送孙登同时入京。张昭可是我吴国第一名臣,我这诚意够了吧。
曹丕看完信之后说:朕与阁下大义已定,岂愿劳师动众远临长江汉水,如果孙登早上上道,朕晚上便召回大军。我打你没意思,你赶紧把儿子送过来。
但是孙权这一次还是在忽悠人,他说派儿子过去只不过是为了让曹魏大军延缓下脚步,他说到底还是拒绝派人质的。
这样一来,谈判破裂了。孙权干脆就把年号也改了,改为黄武,并且沿长江布防。
这么做就是明确表示不奉正朔,不再使用曹魏的年号了,自建年号。相当于东吴的独立宣言,这个时候吴王国正式出现。
这样一来,算是彻底和曹丕翻脸了,孙曹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
面对曹魏三路大军的进攻,孙权感到亚历山大,只好向刘备求援。
于是派人到四川联系蜀汉,想尝试恢复下原来的联盟关系。
刘备听说曹魏大军大举进攻东吴,有点幸灾乐祸,写信给陆逊说:曹丕大军刚刚抵达长江汉水一代,我将再度率军东下,将军认为我能这么做吗?
刘备这个时候其实已经病入膏肓了,将死之人,但是肉烂嘴不烂,还在逞口舌之勇。比如什么:小陆,你信不信,我现在就和曹丕一起去打你。
陆逊给刘备回信:只恐贵军新败,元气尚未恢复,所以你才和我国要恢复关系。当务之急,贵国要养好创伤,修补元气,恐怕您没有闲暇对外用兵。如果阁下不慎重考虑,欲图再次率残兵败将远途而来,仍然难逃覆灭下场。
刘备一看陆逊这封来信义正辞严,只好作罢。因为人家陆逊没忽悠,说的都是真的。
这个时候魏将曹仁率步骑兵数万人进攻濡须,而且他放出风声,说要进攻另一个地方。
吴军的守将朱桓就分派部队到那个地方增援。援军刚出发不就,曹仁即率大军直扑濡须。
朱桓一看上当了,急忙派人追回刚派出去的部队,但是派出去的部队还没返回,曹仁就已经杀到了城下。
当时守城的兵士之有五千人,部下将领惶惶然,都有畏惧之心。说曹仁这家伙太狡猾了,玩了个声东击西,结果我们主将还真就上当了。
朱桓看到自己的部下面有惧色,就跟大家说:莫害怕,两军交战,关键在于将领如何用兵,而不在兵力人数多寡,诸位认为曹仁指挥作战的能力比我朱桓高明吗?兵法上讲,原来的军队要超过当地守军一倍才行,而且这还指是平原旷野,不是城池坚守。如今曹仁智勇不足,加上所率士兵胆怯畏惧,千里跋涉,人困马乏。我与诸君高据坚城,南临长江,北靠山岭,以逸待劳,就此地做好准备制伏原来的敌人,这是百战百胜的形式。即使曹丕亲自来,我尚且无忧,更不用说区区曹仁,诸君莫慌。
所以朱桓下令,偃旗息鼓,士弱引诱曹仁。
曹仁就派自己的儿子进攻濡须城,然后派将军常雕、王双乘牛皮油船袭击濡须附近的中洲。
中洲是朱桓的亲兵部队和妻子儿女所在地。部下蒋济就劝曹仁,说敌人拒守长江西岸,船只停泊上游。我军进入中洲,如同步入地狱,自取灭亡。
曹仁不听,轻率一万人马作为曹泰的后援部队。
朱桓一看曹仁分兵,立刻派将领进攻常雕,自己抗击曹泰。两军交战,曹泰失败,烧毁营盘退走,朱桓斩杀常雕,生擒了王双。魏军临阵被杀死淹死的有一千多人。
濡须之战,吴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魏国迅速集结兵力,转而围攻江陵。江陵局势岌岌可危。
可是就在江陵唾手可得的之时,魏军人马却突然全线撤退。那么魏军为什么要无功而返呢?
当时吴将镇守江陵,曹真包围了江陵,打败了来援的孙盛。
吴王孙权派诸葛瑾率兵解围,再度被曹将夏侯尚击败,江陵城内外断绝联系,城中士兵很多浮肿患病,能够参加战斗的,也只有五千人。
曹真命令士兵,动于九天之上,攻于九地之下。堆土山、挖地道,临城立起高台楼橹向城中放箭。箭如雨下,守城将士大惊失色,朱然泰然自若,没有丝毫恐惧。
不断的激烈将士,寻找敌军薄弱之处,率军出击。
当时长江水浅,江面狭窄。夏侯尚企图乘船率步骑兵进入江陵中洲驻扎。中洲就是江中心冲击形成的小岛。并且在江面上架设浮桥,以便和北岸来往,军队便于增援。
当时魏军参与谋划这件事的人,都认为此举一定能攻克江陵。
只有侍中董昭上书文帝,跟曹丕说:太祖武皇帝智勇过人,但是用兵很谨慎,从来不敢像今天这样轻视敌人。打仗的时候进兵容易,难的是退兵,你怎么能保证这个士兵撤退的时候,能够全身而退,能够顺利撤退而不是溃退,所以这个是最难的。名将会用兵就体现在这个地方。平原地带没有险阻,退兵很困难。所以如果大军深入,就一定要考虑撤退时候的便利,军队的前进和后退不能只按自己的想象意图行事。如今在中洲驻扎军队,已经深入敌境了,在江上又要架设浮桥往来,这可是最危险的事,为什么呢?只有一条道路通行,而且还很狭隘,这是兵家大忌。而我们正在犯兵家大忌。如果敌军集中力量攻击浮桥,我军稍有疏漏,中洲的精锐部队就会全军覆没。所以微臣对这件事非常忧虑,寝食难安。而谋划这件事的人还很坦然,毫不担忧,我真不明白他们哪来那么大自信心,我很不解。加之现在长江水位正在上涨,一旦长江水位春水徒升暴涨,我军如何抵御,如果我们无法击败敌人,那就要考虑保全自己,为什么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不感到恐惧呢。所以我希望陛下您能够认真考虑。
曹丕一听觉得有道理,立即下诏,让夏侯尚迅速退出中洲,吴军一看魏军退了,两面并进夹击魏军。
魏军大队人马只从一条道撤退,挤在一起是很难退出,勉强退回北岸。
这个时候吴将潘璋已经制好了芦苇筏子,准备火烧魏军浮桥,幸亏夏侯尚率兵退回,所以潘璋的这个计划才没来得急实施。
十天之后,春水方升,果然是江水暴涨。曹丕就跟董昭说“卿家的预料竟然这么准”。
加上前线士兵又闹上了瘟疫,文帝之好命令各军全线撤退。
所以这样一来,夷陵之战之后,吴魏之间的战争也因为东吴早有准备,曹丕无功而退。吴国实力真的不容小嘘。
三国三大规模最大的战役,其中两场都是以东吴的胜利而告终,非唯地利,抑亦人谋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