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秦朝为什么被称为“史上最短命的王朝”?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利用十年时间,横扫六国,实现了华夏大一统,建立了秦朝。但却只存在了十四年,便如昙花一现,烟消云散在历史长河中,堪称“史上最短命的王朝”。

说起“千古一帝”秦始皇,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暴君,感觉他穷凶极恶,修长城,驰道灵渠阿房宫、始皇陵等,耗费大量人力财力。推行严苛律法,焚书坑儒,置百姓文人于水火之中。

很多历史学家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大多集中在秦朝皇帝的暴政,甚至还把陈胜吴广起义称为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但从史料很多记载中,秦朝灭亡的原因不止这些因素,真正原因还需要从根源上说起。

商鞅给秦国创造的那套体制很管用,可以说把秦国炼成了一部强大的战争机器。但商鞅既是秦国崛起重要人物,也间接充当了未来秦朝的掘墓人。卫国人商鞅在魏国不得志,跑到秦国却受到秦孝公的重用,拿着李悝那套法经在秦国进行了变法。可以说商鞅为了秦国的改革变法真是拼了,用尽了全力,秦国改革变法很成功。着重发展农业,压制贵族势力,奖励军功将士,实施最严酷的连坐法,让秦王牢牢掌握了大权,秦军也成为攻不无克,战无不胜,令人生威的军队。虽然后来秦惠王不赏识商鞅,致使商鞅残死在秦国,但秦国却没有废除商鞅变法的成果,而是延续一百多年,一直到秦朝灭亡。这一点着实让人感觉蹊跷,相比其他国家,变法大都没有成功。但秦国变法虽然为其统一六国助了力,但这种体制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显示出弊端。因为秦国的体制并不适用六国,秦国表面上灭了六国,想把他们的体制复制到其他国家,根本就不成功。那种残酷的做法致使很多人怨恨。所以,商鞅变法并不是万能药,适合当时秦国,并不适合统一后的秦朝和其他列国。

秦国统一的是领土,人心并没有归一。秦国统一之路很血腥,当然这只是从战争的一面说起。毕竟当年春秋战国一些国家存在多年,因为战争失败而亡国,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心里都不舒服。于是秦国便展开铁腕治理。表面上看血腥杀戮震慑了各列国的人,其实这些人与秦国人不一样,他们都是些有身份有思想的人。俗话说人是杀不完的,思想是毁之不尽的,秦始皇统一的领土越大,人心分离的也越大。因为当时秦始皇只有一套治国的方法,那就是商鞅变法,而没有适应各国特点以抚而治,所以人心也不会那样顺从而归,表面看是大一统的局面,仇恨的种子已经发芽。

秦帝国之所以在统一十五年后就轰然倒塌,忙于扩张和建设忽视民生是原因之一,搞焚书坑儒消灭私学和私议得罪了整个关东的士人是原因之一,搞中央集权不肯分封和郡县并存,既让关东士人门客们无出路,又让中央对关东失控也是原因之一,但是这些原因只会导致关东有人振臂一呼,立刻变色,却不会导致秦的灭亡。

秦帝国之所以不可避免的灭亡,秦统治集团的权力失衡内斗激化最终空洞化是根本性质的原因。在唐宋变革完成彻底剥夺内朝势力和阻止士人贵族化,并把所有的权力彻底分割之前,一个皇帝如果没有强大的私人班底支撑,根本就无法也无力控制整个帝国。

对于唐宋变革前的历代王朝,宗室外戚宦官这些内廷势力、外朝的士人和军功勋贵这三大势力的此消彼长直接决定了历代的兴衰存亡。

秦帝国轰轰烈烈的完成统一之后,环顾朝堂之上,哪还有宗室的影子?哪还有外戚的影子?即便是军功贵族,也是寥寥无几。到了始皇帝死去的时侯,朝堂上还剩下谁?最后只剩下以李斯为主的关东士人客卿官僚了。

从已知的历史资料来看,秦帝国统一天下后,军功勋贵和宗室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利益。宗室无尺寸之封,外戚被打压,连皇后和皇子都没有封。宦官更是无力(赵高很大可能并不是宦官,就算是他一个人的成功也完全不代表宦官势力的崛起)。

军功勋贵这块,封了一批侯,但这些侯都没有得到实际利益,没有封邑,帝国推行的是郡县制,拒绝了王绾和一些大臣所建议的封国和郡县并行,伴随统一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而来的就是进一步限制和削弱宗室贵族、军功贵族的权势和利益。

皇族们没有封国,也没有封邑,所谓无尺寸之封,权势和利益受到最严重的打击。宗室因此而没落。扶苏这个唯一强势的皇子轻易被杀,胡亥的兄弟姊妹轻易被全杀光了,因为他们都没有实力,一点反抗的力量都没有。胡亥成了地地道道的孤家寡人。而当刘邦杀到咸阳城下的时候,秦王婴没有任何地方可去。秦宗室没有任何捍卫帝国的力量。

军功贵族同样因此而没落。帝国诞生后,北伐的是蒙恬,南征的是屠睢和赵陀,当蒙氏被灭门,六国举兵后,帝国仓促之间让谁来统率秦军?除了王离外谁还是秦人军功勋贵?

章邯只是少府卿,他的副手的经历(当地方官还救了项氏一次)也不是老秦人军功勋贵。大秦过去的军功勋贵郿城孟西白,夏阳司马氏,还有王龁王陵麃公……还有陇西的李家,他们的后代在哪?大秦的军队里为什么没有这些本土军功勋贵后代的影子?

秦帝国统治集团由宗室,军功勋贵和关东来的士人客卿三足鼎立。如果帝国统治集团是一棵大树,宗室就是深埋地底的树根,军功勋贵是树干,关东来的士人客卿则是树枝和树叶,没有他们大树不可能枝繁叶茂,但树根枯萎了,树干朽化了,树枝和树叶怎能独立支撑帝国大厦?何况他们也是后继无人,禁私学只有利于台面上已经有既得利益的少数士人客卿,但是却断绝了这些客卿士人的后继新人,实际是断绝了这个势力的发展和根基。

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度自有它的先进性,前瞻性,但明显脱离了时代,脱离了实际,不错,从始皇帝中央集权的理想来说,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帝国太年轻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太年轻了,新兴官僚阶层更是太年轻了,帝国的大厦因此脆弱不堪,始皇帝倒下,大厦的顶梁柱倾覆,一阵风便把大厦化作了废墟。

然后是因为秦始皇帝嬴政本人,他因为忌惮宗室叛乱和内斗而拒绝分封宗室,因为忌惮外戚专权而拒绝册立皇后和太子,因为忌惮军队勋贵而大力用新人。秦帝国的灭亡从根本来说就是秦始皇帝布局不当,当他死的时候权力已经集中在他的一小撮亲信手里,秦帝国的权力大厦已经失衡了。

宗室外戚这些内朝势力、外朝的军功勋贵和士人官僚一直是历朝历代的统治阶层,他们共享权势和利益。当然,也有此消彼长的时候,而每到这个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就会加剧政坛就会风暴不断。

秦帝国统一天下之初,秦帝国统治集团三大势力三足鼎立的稳固局面就没有形成。在帝国短短十五年的历史中,有宗室外戚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子吗?有本土军功勋贵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影子吗?

没有,无论是北伐,还是南征,我们所看到的统率除了蒙恬外,都是陌生人。到秦始皇死的时候,秦帝国的权力大厦已经失衡,而随着秦始皇的死这个大厦的惨烈内斗更是把秦帝国统治集团这个大厦给挖空了。宗室完了,勋贵完了,士人被清洗了,内朝外朝各路势力都遭到了毁灭性打击,秦王子婴当时不投降能依靠谁?

始皇帝要建立空前未有的大一统帝国,要皇帝一人独尊,要巩固这个帝国和皇权,必须限制乃至摧毁旧有的宗室外戚和勋贵,但始皇帝忘记了,这些势力既是皇权的威胁也是皇权的守护者。他们被摧毁必然导致赢氏自己的毁灭。帝国和帝国的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者都将随着咸阳的冲天大火而毁于一旦,大厦的根基本挖空了,就没有挽救的余地。从最新发掘的史料看,秦始皇就是想立胡亥为帝(这并不奇怪,汉武帝放着几个成年儿子不立偏偏选择了最小的汉昭帝,五大不在边,何况扶苏自始至终没获得太子名分,秦始皇真要有意让扶苏即位怎么会如此?)。

李斯和赵高并没有背叛始皇帝,他们在始皇帝死后想控制帝国,想让帝国这条大船行驶在他们控制的轨道上。假如扶苏上位,外戚势力和宗室势力都可能卷土从来,蒙家将取代他们的地位。始皇帝的这些追随者都将化作烟尘。胡亥只是他们的一把刀,他们先是拿着这把刀杀他们心里能对他们构成威胁势力,然后再自相残杀,直到帝国的统治集各派势力几败俱伤,同归于尽了,最终,帝国倾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