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唐太宗灭两强国,征服一强国,却让这个国家崛起?

唐太宗,国人谈论最多的皇帝之一,有谈论他四方平叛,如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有夸赞他虚心纳谏、任人唯贤、独立思考、心胸宽广等等,随便说说就有一箩筐。

最引人注目的,最能概括太宗的一句话就是“有大局观”。为人君主怎么会只是纯粹的利他主义,只是唐太宗知道只有别人都得到了想要的,自己才能稳坐江山。所以这也是唐太宗能成为举世无双的大唐领袖的原因,带领大唐走向巅峰,四方诸国臣服中国脚下!

唐朝的边疆问题,就特别能够说明唐太宗的“大局观”。唐朝在初始阶段没有着急对付来边疆骚扰的众多少数民族势力,因为唐人知道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当然这个安内说的是恢复国力,恢复生产,等人民有了余力才能清除外来的隐患。贞观之治不仅使唐朝有了繁荣的迹象,还让唐太宗有了资本主动清理敢来大唐挑衅的少数民族。

东突厥一直是唐朝的心腹大患,隋末之时突厥趁乱也想占据中原,大唐的一贯策略是能打打不能打就周旋,颉利可汗即位之后,屡次进犯北方边城,不过被唐太宗打败。在玄武门之变后,颉利可汗知道唐太宗的政权未稳妥,驱使20万大军南下进攻长安。唐太宗临危不惧,扣押了突厥大将,在渭水便桥南岸骂颉利可汗背信弃义,并同时派尉迟敬德全歼突厥左翼军,颉利可汗退却。

渭水会盟使得唐太宗做起了灭突厥的准备。在此同时,东突厥内部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很多部落由于连年的内乱食不果腹,如薛延陀等部落脱离了东突,并归顺唐朝。突利可汗也企图造吉利可汗的反,大唐得到了灭突厥的好时机。接下来东突的进犯河西的动作让唐朝有了出兵的理由。贞观四年,在做好声讨文书之后,大唐六路军队踏上剿灭突厥的征程。

颉利可汗大势已去之后被李绩和李靖逼入了山谷不敢出来,不过最后还是没逃出大唐军队的手掌被俘,东突自此被灭。唐太宗一向是心胸宽广,只要投降缴枪不杀。颉利可汗不但没死还被好生供养,这是利国之举。接下来要对付的是吐谷浑了。吐谷浑曾经和隋朝联姻,不过后来跟隋炀帝有过冲突。吐谷浑伏允为当时的君王,贞观九年,大将军段志玄前去攻打吐谷浑,后受到薛延陀回击,寇扰凉州。李靖等人出马击败了吐谷浑。伏允的儿子伏顺最后投降大唐,伏允自缢而死。

贞观十七年,高句丽和百济对大唐跃跃欲试,没想到这两个小国居然无视大唐的的警告,非要挑衅,唐太宗一怒之下御驾亲征,更没想到的是高句丽还挺能坚守,居然愣是在大唐兵临城下的情况下久攻不下,硬是把战争拖到了冬天,这都是冬天寒冷的国家惯用的伎俩。唐军见再僵持下去也没好处,于是打道回府。高句丽算从大唐手里捡回了条命,可是却没逃脱朝鲜半岛自己人之间的内乱。在668年唐高宗在位时期,趁着高句丽正在乱套的功夫,联手新罗灭了他们。在被唐高宗灭了之后,高句丽人民进行了多次反唐运动,唐朝对此都没有很好的控制方法。更加让人好笑的是,韩国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高句丽不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是属于韩国的,他们眼中的高句丽国延续了七百年,是曾经与大唐并肩的大帝国,比中国任一个朝代时间都长……

之后时隔两年,原本归附大唐的薛延陀汗国开始造反,不过偷鸡不成蚀把米,君主拔灼本来是攻打夏州却被守城大将击败,后逃到回纥结果被杀。又一次利用吉时的唐太宗派出心爱大将李绩,将薛延陀收入囊中。本着民族开放的治理原则,唐太宗接纳了降众,并尊重他们自己的民俗,得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戴。唐太宗秉承着开明友善的思想,使各民族之间相处融洽,民族交流相对于汉朝进一步提升,实现多民族共同发展的盛世局面,于是,中国人的一个新的称呼——唐人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

在这中间还有一个民族却乘此崛起了,成立了一个国家:

在东北和华北交界的北部,曾有一个古老的民族,这个民族自诩为“镔铁”,因为他们希望自己能如铁一般强悍、无坚不摧。而之后的历史,也验证了他们这个称号。

这个民族就是契丹。

契丹族最早生活在辽河流域的上游,由于没有中原民族一般强大的生产能力,他们只能依赖有限的资源艰苦地生活,在贫瘠的漠北显得是那么渺不足道。然而,正所谓“苦尽甘来”,生活上的艰难反而磨炼了契丹族的意志。这对于他们之后的崛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在同时,虽然契丹夹在了三个强大的国家——唐朝、高句丽和东突厥的中间,东、西、南三面皆临强手,但这种夹缝般的生活不仅没有让他们低头,反而更加锻造出他们的血性。

唐朝初年,随着唐太宗先后发动了对高句丽和东突厥的战争,处于三国挤压之下的契丹人一下得到了解放。二国灭亡之后,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契丹人利用了这一个机会,得以安稳地发展,渐渐地变得兵强马壮。

历史就像一个停不下的齿轮,一直在转动着,但也不会一成不变。仅仅过了28年,当唐王朝还沉浸在自己创下的盛世王朝美梦之中时,契丹人数万铁骑突然南下直指唐朝要地,令朝野震惊。唐庭急调数十万军队前往镇压,经过一番苦战,总算勉强挡下契丹的侵袭,平定了战乱。但此时,唐王朝的财政也因此捉襟见肘。因此,唐王朝不得不将防线回缩,防止契丹人的再次突袭。

后来,唐王朝在经历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后走向了衰落,各路诸侯混战,中原硝烟四起。为躲避战乱,大量的人口往南方迁徙,也有一部分人北上前往没有战争的辽河,他们将中原的文化和习俗带到了那里。同时,契丹人又趁机南下掠夺大量的资源和财富,契丹的发展也更加生机勃勃。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皇,建国号 “大契丹国”,随后收留因战乱而北上的河北流民,声势大振。而对于掠来的中原人口,阿保机在草原上采取汉制来安抚他们,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随后,契丹又东征南侵,还接受了后晋献上的燕云十六州,国势强盛,百姓富裕,成为了一个无法忽视的强大王国。

连年征战,契丹的威名也开始在世界上传播。契丹族不仅具备游牧民族灵活、强大的作战能力,同时拥有着定居民族的各项农业文明。“有事则以攻占为务,闲暇则以畋鱼为生”,体现出契丹的军事和经济的完美结合。

我们都说,不管多么耀眼的太阳,终究还是会降落。契丹这个曾经的北方强国,也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在女真人的冲击下,大辽国灭亡了。但其残余的部落退入了西域与中亚,又接连征服了西方的许多国家,给这些国家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