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明朝是如何解决与蒙古之间的矛盾纠纷的

明朝初期,蒙古三部不断发生战争。阿鲁台与本雅失里称雄鞑靼。成祖曾先后派使者去鞑靼,但本雅失里无意通好,杀了明朝使臣。永乐八年,成祖亲率五十万众出塞北征。明军大败本雅失里。明军遂回师东击阿鲁台部,阿鲁台部大败,于是年冬称臣。成祖先后共进行了五次亲征,除十四年是打击瓦刺势力以外,其余皆是征讨鞑靼部。明朝前期对蒙古的北征,虽然未能达到统一漠北的目的,但对巩固明朝统治、稳定北部边疆有着积极的意义。明朝攻克大都后,各地还仍有许多割据势力存在。洪武建国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完成全国的统一。洪武年间延续二十年之久的征伐,正是朱元璋为了消除北元对明朝统治的威胁。到永乐时期,形势已有很大变化。由于明军的一再打击和政府的怀柔政策,对来降的蒙古贵族、官员和头领,分别封以官职;对其首领封王。同时,由于蒙古内部的分裂、纷争,其力量已大大下降,对明朝所造成的威胁程度也已大大降低。但成祖多次大规模亲征,其目的就是使蒙古臣服。这种大规模用兵,虽然有其利益所在,但战争不仅影响了蒙古与内地的联系和双方经济的发展,而且连年征战。也使明朝的财力出现极大困难。

明朝与北方蒙古的形式图

明朝前期(洪武到永乐年间)主动北伐北方蒙古,吊打北方蒙古。从明朝建立的时候期,明太祖朱元璋就不断的派遣大军,讨伐北方蒙古。洪武二年(1369年)十二月,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常遇春率领二十万大军,进行北伐,推翻了蒙古在北方的统治,把蒙古贵族赶回了漠北,蒙古族彻底失去了长城以南的统治,退居漠北;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九月,朱元璋派遣蓝玉为主帅,唐胜、郭英为左右副将率15万大军,北伐蒙古,大军在漠北的捕鱼儿海与蒙古主力大军相遇,最后明军大败蒙古骑兵,此战使的蒙古在漠北的统治瓦解,蒙古的黄金家族(成吉思汗后代为黄金家族)灭亡。在整个洪武三十五年间对蒙古进行了六次大规模的北伐,沉重的打击了北方蒙古是势力,使得其走向了分裂。

到了明朱棣永乐朝时,更是展开更大规模的北伐蒙古的军事行动。永乐朱棣在没有取得皇位之前,就一直驻守在北京,天天跟蒙古打交道,等坐上皇位后,不断的派遣大军,自己亲自率领大军,北伐蒙古。从永乐八年开始,永乐皇帝朱棣亲率大军前后五次亲征北伐(本人在第五次死于在北伐胜利回来的路上),五次北伐都取得了大胜利,蒙古势力跌倒低谷,蒙古向明朝称臣,归附于明朝基本消除了北方蒙古为明帝国的北方的安全威胁,并于永乐十五年迁都北京,开始了长达两百余年的天子守国门的历史。

永乐皇帝朱棣率军北伐蒙古

明朝中后期开始,经过之前两朝的大规模北伐,消耗巨大,连年战争,明朝财政出现了极大的困难。从明宣宗开始就停止了向蒙古的北伐,开始对蒙古实行积极的防御政策,建立了以北京为中心的,九镇为重点、长城为线的点线面的防御模式,双方之间偶尔也是较小的边界摩擦,总体上处于和平相处的局面。到了明英宗正统年间,北方蒙古瓦剌部迅速崛起,瓦剌首领也先通过兼并战争快速的统一了蒙古许多部落,带领的瓦剌部势力快速增强。明英宗正统十年(1499年)十月,也先率领瓦剌数万大军,兵分四路入境明朝北方边境,明英宗率领五十万大军北伐,由于宦官王振的错误指挥,明军在土木堡遭遇大败,五十万大军大部被歼灭,英宗也成了俘虏,紧接着瓦剌率军进攻明朝首都北京城,想通过一战,灭亡明朝,后在兵部侍郎于谦领导下,打败了瓦剌大军,成功的保卫了北京城。此战之后明朝国力受损严重,之后对蒙古转为全面的防守态势,而蒙古瓦剌部势力也受损严重,继续向明朝称臣,年年纳贡。

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

明朝中后期,双方开展互市贸易,和平相处。到了明朝隆庆年间,经过内阁首辅徐阶的努力,积极整顿北方防务,加强对北方蒙古的防守,同时运用有才能的武将王崇古镇守北方九镇,使得蒙古每次南侵都以失败而告终,蒙古鞑靼部开始转向向明朝请求开放边境开张互市贸易(打不过只能通过贸易换取必要的生活用品了),隆庆五年在大学士高拱张居正的力促下,明朝封蒙古鞑靼汗为顺义王并“封贡互市”,开放边界,互市贸易,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双方进行大规模的经济贸易,蒙古能从明朝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料如茶叶、盐、丝绸等,而明朝从蒙古能获得大量马匹,加强军队骑兵的建设,双方基本处于和平相处。到了万历年间,通过内阁首辅的张居正的治理,明朝北方边防武备充实,名将镇守边关(戚继光、王崇古等),边境贸易繁荣,蒙古首领向明朝称臣,接受明朝封号,双方处于友好的和平相处,此后四五十年间不见刀兵,一直持续到明朝末年。

明万历年间与蒙古互市贸易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明朝前期通过战争不断北伐削弱北方蒙古势力,并取得了压倒优势;到中期随着明朝国力的衰弱和蒙古势力崛起,双发开展的拉锯战,各有胜负,北方蒙古称为了威胁明朝统治的一大危害,明朝采取的全面防御政策;到了明朝中后期双方开展互市贸易,以贸易带动双边的和平相处发展。所以双方基本上是战争与和平的交织,爱与恨情仇的交织。由此可见如果双方能互通贸易还是能时代和平友好相处,这对今天的外交政策也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