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上的龙袍起源于什么时候?

龙袍,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帝王的礼服。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中国帝王龙袍从隋文帝起,开始征用中国最好的蚕丝辑丝作为经纬线,并以手工丝秀龙等图案。辑丝丝绸制作龙袍一直延续到中国封建王朝覆灭。

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据史籍记载,皇帝的龙袍上都绣有九条进龙,胸前、背后各一,左右两肩各一,前后膝盖处各二,还有一条绣在衣襟里面。

为什么龙袍要绣九条龙呢?因为古代帝王受《周易》的影响,崇尚”九五至尊“。《易·乾》中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思是说这条龙已经飞上天了,表示达到了最高境界。也是因为这个缘故,皇室建筑、家具陈设和生活容器等多用九、五两个数字。

为什么要将一条龙绣在里襟呢?因为九是奇数,很难在布局上做到均衡对称,于是,将一龙绣在里襟。这样,龙袍的实际龙纹不少于九条,而且在正面或背面看又都是五条(两肩之龙前后都能看到),正好与九五之数吻合。

不过,也有例外的,明朝皇帝龙袍的龙纹数就多于九条。

冕服,是古代的一种礼服名称。主要冕冠、玄衣、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构成。是古代帝王举行重大仪式所穿戴的礼服。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纁裳织藻、粉米、黼、黻纹各二。即所谓的“十二纹章”

纹样。另外,还有中单、蔽膝。均织织藻、粉米、黼、黻纹。此外还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大绶和小绶,玉钩、玉佩,金钩、玉环及赤色袜、舄。

冕服之制,传说殷商时期已有,至周定制规范、完善,自汉代以来历代沿袭,源远流长,虽冕服的种类、使用的范围、章纹的分布等等屡有更定、演变,各朝不一,情况较为繁复,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建立,因服饰政策变更冕服制度在中国亦随之终结,但冕服上特有的“章纹”清代仍饰于帝后礼服、吉服等服饰上,民国三年定制的“祭祀冠服”亦将“章纹”施于上衣圆补,作为区分等级的标志。

明朝以前,中国的帝王也有穿“龙袍”的,但与后来的龙袍明显不同。其一,看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被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根本不像人们今天所熟悉的龙袍。其二,也是最重要的,明朝前,龙纹服饰虽是一种权威象征,但未必就是皇帝一个人的“专利”,其他的贵族也能穿戴所谓的“龙袍”。

目前为止,尚无考古发现证明,明朝以前的皇帝有专属的龙袍。比如,元朝的每个皇帝都有生前画像,他们服装简朴,都没有龙袍相伴。不过,虽然没有强化龙袍的观念,但以前的帝王中,也有以龙纹服饰为正装的。宋、元时期的小说中,已经有了龙袍这个词。

黄色不是龙袍唯一色 

进入明代,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了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龙袍被指定作为皇帝正装,而且他人不得穿戴。明朝、清朝的龙袍绣有9条龙,其龙纹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图案。明朝的皇帝不像电影里那样总是穿着明黄色的龙袍,明朝的龙袍有素色的(白色)、玄色(黑色)、黄色等,是以五行代表色为基准的,这些颜色的龙袍都是平时上朝时可以穿的,主要是看皇帝的心情。另外,明朝以后,皇帝亦赐龙袍予王公大臣,他们的服饰上绣着龙纹,但不能称为龙袍,只能称“蟒袍”。

兴也龙袍衰也龙袍 

专家指出,龙袍作为服饰制度的核心确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阶段。服饰制度不仅规定龙袍是皇帝的唯一合法拥有者,而且对各级官员也有服饰要求。服饰是等级制管理体系的重要构成,在一段时间内,对稳定大一统的多民族王朝起到了作用。然而,服饰制也正是中国封建王朝开始走向衰弱的标志之一。据史料记载,除明清帝王外,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复辟称帝的袁世凯等均为自己量身定制豪华的龙袍,但这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稳定的皇帝宝座。伴随着辛亥革命,封建服饰制度终于寿终正寝,龙袍亦成为历史文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