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明代皇帝第一次南巡 南巡有什么目的 意义是什么

1519年(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久怀异志、阴谋作乱的江西宁王朱宸濠杀死朝廷命官,率众起兵作乱。七月十三日,南京守备、参赞等官才将朱宸濠反叛的事奏到朝廷。武宗听到消息后,立即下令兵部诸官到左顺门集议。众人讨论后决定派兵征讨,上奏皇帝裁决,接连三天不见答复。武宗因上次南巡未能如愿,想趁亲征之机游历江南,于是下旨出征。消息传出后,众大臣力劝武宗不可。但武宗心意已决,于七月二十六日下诏亲征,指出朱宸濠的罪状,并下令削去他的封爵和宗籍。

明武宗在江彬的唆使下诏南巡,遭到明朝百官的集体反对,最终以一百余位官员受刑或贬迁,明武宗收回成命而告终。1519年(正德十四年)六月,宁王朱宸濠叛乱,史称宸濠之乱。虽然佥都御史王守仁在七月底即平定叛乱,武宗仍然隐瞒战功,而自封“镇国公”以平乱为由,于1519年(正德十四年)八月开始南巡。

提到明武宗,后人习惯性地在他的名字前加上“臭名昭著”这个词。与明代的其他皇帝相比,他的确是个最荒唐的皇帝。武宗朱厚照是明代第15位皇帝,15岁即位,在位16年。关于他的八卦,在当时早已成为朝野的谈资。

然而,他人生中最荒唐的行为不是擅自离宫,潜出居庸关,而是南巡。武宗完成了明代皇帝唯一一次南巡,而南巡的理由竟然是征讨宁王朱宸濠叛乱。文武百官苦谏不止,皇帝为此廷杖了一百多位官员,南巡之心已定,没有人能够阻拦。即便是王守仁在叛乱发生后40天就平定了叛乱,还是没能阻止这位皇帝南巡。

在他的南巡之行中,戏子、乐人是皇家船员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武宗沿着大运河一路向南,到达山东临清后,突然折返,竟然是为了回通州去接刘美人。这位刘美人是晋王府乐工杨腾的妻子,是歌妓出身。接了刘美人后返回临清,皇帝路上遇到了湖广参议林文绩,见他有一位能唱会跳的小妾,于是直接夺了放到身边。皇帝带着自己喜欢的戏子,沿着大运河,从临清一路向南,走了一路,听了一路戏。

运河沿岸城市的各级官员都了解皇帝的这个嗜好,在皇帝龙舟过处搭台唱戏,张罗了全国各种唱腔的戏子,以供皇帝娱乐。一时间,各种戏曲在地方官员以及商人的推动下,在运河沿岸进行了非常迅速的传播。

皇帝南巡最大的乐趣竟然是看戏,这让京城官员叫苦不迭,但也没有办法。尽管东西南北各种风格的戏都汇聚在了运河沿岸,但是也未必能满足皇帝的需求。于是,为了投皇帝的喜好,现场创作,边创作边演出也成了当时的风潮。大量的戏剧就是因为武宗南巡被急匆匆地创作了出来。

王世贞在《弇山堂别集》中记录了明武宗到南京后,立即召集各路戏班子唱戏的场面。同时,在北归的时候,武宗途径镇江杨一清家,在杨家的戏楼听足了新鲜戏。当时,杨府最知名的剧作家是沈龄,投其所好,为皇帝现场写了《四喜记》,并连夜排练,准备了一天就上台表演,获得武宗的高度赞赏。

明武宗南巡了一年多的时间,临走将南京的乐工、戏子带了一大批到北京。这批精通南方戏曲的顶尖人才,学习了北方戏剧,将北戏逐渐南传。同时,他们也将南方戏曲慢慢普及到了北方。运河两岸为皇帝南巡修建的戏楼,请来的戏班子,逐渐丰富了运河两岸的戏曲文化。

在后来,经过在运河上做生意的各路人的推动,最终将运河两岸的戏曲文化推向了高峰。康熙六次南巡,看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乾隆六次南巡,更是将看戏当成了最重要的娱乐活动。回溯过去,仔细思考下发现,明武宗的南巡才是南北戏曲交流的滥觞。尽管他的南巡劳民伤财,导致中央机构失灵,但是客观上也带火了运河两边的戏曲文化产业,大概也还算有功于民吧。

这次事件中,被施杖刑而身亡的官员有:刑部主事刘校、照磨刘珏、工部主事何遵、兵部员外郎陆震、大理寺评事林公黼、行人司司副余廷瓒、行人李绍贤、孟阳、詹轼、刘概、李惠因杖刑后创伤而去世的官员有:礼部员外郎冯泾,验封郎中王銮,行人王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