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清军入关是为什么呢 有何意义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七日,满洲贵族调满,蒙、汉兵,几乎倾巢出动,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南下。此次清军的行军路线,仍采用过去入关侵明的者路,即绕过山海关,由长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军进至翁后(今辽宁阜新附近),接到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山海关,依山临海,形势险要,是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个重要关口。吴三桂在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时,他已率精锐入山海关,李自成曾对其招降,不允,双方发生激战。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数干骑兵进逼山海关西罗城下,城北翼一支明军起义归顺李自成,山海关城陷在即。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当时明末的政治局面,也就是1644年崇祯十七年,东北顺治登基多尔衮掌权,西北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西南张自忠建立大西政权,南方地区南明政府接替明朝政府,成为全国合法政权,这样就出现了四分天下的局面。而这只是1644年的局面,很难说清楚组织会不会发生裂变,出现更多的地方政权。

明朝自从嘉靖后期以后,政治日益腐败,嘉靖皇帝二十年不理朝政。明穆宗到明神宗以来,虽然有张居正等大臣推行财政和军事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明朝的颓势,但是终究是昙花一现。很快明神宗又开始长期怠政。同时,为争立皇太子,演成了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门户之争日盛一日,互相倾轧。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名目众多。

就在明神宗宗晏处深宫,“万事不理”,导致从内廷到外廷闹得不可开交之际,辽东后金迅速崛起,不断出兵南犯,向明军发动进攻,辽东战事爆发。辽东边防空虚,军民困甚,供应艰难,加上明神宗用人不当,明军屡屡败北。明神宗为了应付这笔庞大的军费,自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九月起,先后三次下令加派全国田赋,时称“辽饷”,明末三饷(辽饷、剿饷、练饷)加派开始。

加派非但无济于事,反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纷纷投入反对明朝的革命洪流。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更是标志着明朝在辽东的统治陷于瓦解。

入关失败的清军退回关内,他对漠南蒙古的影响力会减弱,双方势必一战。此时沙俄从北方进入东北,清朝无暇顾及,沙俄将趁机在东北地区扎根。以关外清朝的实力不一定能阻止沙俄,而中原地区陷入混战也无暇顾及东北,东北地区会逐渐被沙俄渗透直至完全控制。

而且,东北建立统一政权后,想要做的就是入关,前车之鉴是金国,先统一了东北,进一步就是入主中原,全盛时期统治了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地方。可以说,金国就是一步步南侵之路,清朝前期努尔哈赤使用后金作为国号,估计也是要重走金国之路。皇太极改变国号为清,也是感觉金国虽然曾经强大,但是最后失败了,至于为什么改清,就没有统一的说法了,朱元璋给后代都定好了五行,皇太极也精通易学之道,所以自然有他的目的。

清兵入关不仅改变了清朝和满族的命运,也改变了李自成大顺政权的命运,进而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满族在当时作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少数民族,他的入主中原给当时的中国注入了鲜活的动力。一个创举就是破除了华夷之辨,突破了以往汉族王朝直辖区域只限于内地的局限,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都置于中央政权的直辖之下,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础。清兵入关也把满族文化带到了中原,促进了满族和汉族及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大融合,促进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促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当时,西方殖民者已经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荷兰殖民者侵占了中国宝岛台湾;沙俄侵略者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即清兵入关的前一 年就已派出远征队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

在面临外敌威胁的险峻形势下,国内各种政治力量,谁能早日实现国家的统一都有利于凝聚、整合国家的国防力量,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当时的南明小朝廷和李自成、张献忠建立的政权,由于自身的局限和弊端,都无力承担统一中国的重任。因此这一重任就历史地落在了清朝一方。清兵入关结束了当时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对明清之际的中国抵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