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明朝的尼姑们都已经饥渴到了这种程度吗?朱元璋直接进行干预

明朝朱元璋算是比较厉害的逆袭了,从当代的最底层直接一跃成了当朝的皇帝;进而整治了当时的社会不良风气。

朱元璋是草根出身,他曾经放过牛也当过和尚。众所周知,和尚跟尼姑也算是同事关系,按理说,和尚跟尼姑的关系应该是十分亲密的,但是朱元璋上任以后一直对尼姑进行残酷的打击,进行惨不忍睹的杀戮。和尚出身的朱元璋为何这样丧心病狂的对待尼姑呢?

众所周知,当时的朱元璋还是朱重八,因家境寒破为了活命而去出家当了和尚。只是朱元璋继放牛娃之后的第二个职业。这份职业朱元璋一直坚守了八年。后来朱元璋参了军。军路生涯十分坎坷,朱元璋最终于1368年当上了皇帝。

据说,朱元璋率兵转战在九华山的时候,一年冬天,夜宿在水面上,夜里气温下降,第二天早上,水面上全结了厚厚一层冰。于是,他不得不带领士兵,拿着手中的兵器,一边敲打着着冰层,一面划船前行。

这时,他看见一个尼姑从庵堂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双鞋,一步一滑地走到水边,洗着沾在鞋底上的泥巴。尼姑洗干净了鞋上的泥巴,站起身来,准备回庵。

朱元璋见此情景,文心大发,便对着洗鞋的尼姑大声说道:

泥沾尼鞋尼洗泥泥净尼归

说完,引起士兵们一阵哄笑。

尼姑觉得被当兵的戏弄了,脸上飞红。心想,不妨续上半联,免得不那些当兵的小看了自己。于间,转身对着兵船说:

冰冻兵船兵敲冰冰破兵走

此语一出,朱元璋及士兵们大惊失色,一个个收住了笑声,心里暗暗赞叹:这九华山的僧尼们真不能小瞧了。

按理说,出家人皈依佛道,讲的是一个“愿”字,即自愿;图的是一个“空”字,即远离红尘俗世的纷扰,求得内心的宁静和明了。但是,在明代出家做尼姑(明代道姑叫女冠,统称为尼姑或尼僧),却很难做到上面这两个字,原因就在于明王朝动不动要对尼姑实施严管,对和尚道士则相对宽松得多。

怎么严管?一是女子想自愿出家为尼,门也没有,必须得符合“法定”年龄这个条件。如洪武六年(1373)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民家女子年未及四十者,不许为尼姑女冠”。幼女、少女均不许出家,满四十岁才可以。建文三年(1401),更是将女子出家的年龄上升到59岁。二是对不按规定皈依者,朝廷要依法惩处,尼姑想躲清静,来也空空去也空空,做梦去吧。如《大明律》规定:“违者杖一百还俗,......尼僧女冠入官为奴。”嘉靖六年(1527)再次奏准稍微放宽:“尼僧道姑,发还原籍出嫁。其庵寺房屋土地,尽数入官。”打屁股、当奴隶,直至没收庵产、强行安排尼姑重新嫁人。似这种严管法,当真罕见。

为何要严管?人家尼姑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那就让人家跳出去好了,何必“多事”呢?

朱元璋这样做,原因如下:首先,明朝在开国以来经历了元末的破坏,又加上长期征战,中原地区死伤无数。人口严重的不足。但从南北朝就兴起的寺庙,都是遍地开花,并且都拥有不小的庙产,其中有大量的良田等。

其次就是那时候的尼姑太闹腾了。其中大部分的都是为了温饱而去做尼姑的,不是真心实意的修行。饱暖思淫欲,尼姑也是正常的女人,吃饱了却有耐不住了寂寞,因此她们就会想方设法的去做淫乱之事。曾还有人专门的写了一首诗来嘲讽尼姑,嘲讽的就是当时寺庙里有一个尼姑跟一个男人私通的事。还有一位名叫陈三郎的才子,说是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被一群尼姑所吸引。留在了尼姑庵,整天跟尼姑“嬉戏打闹”,最后差点被榨干。后来是翻墙逃出来了。

永乐年间,有个工匠在修理一座尼寺时,在寺里发现了缠棕帽,帽上还有水晶缨珠。工匠于是将其拿到市上出售,不料被主家发现而告到衙门。经审问后才得知,原来有一少年因为偷入尼寺,而为纵欲尼姑所留,最后死于色欲。为了隐瞒事实,尼姑只好将其肢解,埋在墙下。

明初出家风盛行,必须严管。其时,儒佛道三教合流思想乃固,佛教的世俗化几成流弊,加上多年战乱,民生困顿,使得很多妇女或为躲避贫困、或为丧夫无子、或为被人引诱、或为守贞守节等其他不得已,“辄忿然出家,薙去其发”,致使当时出现了“僧尼几半天下”的局面。这种出家避世的风气,若不加以制止,结果会怎样?恐怕会出现第二个梁武帝时代:全民皆佛,无人农桑,寺庙林立,土地荒芜。

因此,明王朝从发展生产、稳定社会角度考虑,必须叫停出家风。这方面的意思,亦可从朝廷对和尚道士的出家年龄限制上发现端倪,如朱元璋几乎同时下令:“民年二十以上者,不许为僧。”男子出家必须是在20岁以下,一旦成年,则不许剃度,要加入到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中来。这一举措的效果很明显,使得耕地面积和田赋收入大增。洪武二十六年,全国垦田总数已达850万顷,比洪武元年增加了四倍;洪武十八年,全国的田赋总额约为2081万石,到洪武二十六年,则猛增为3278.98万石。

人口繁衍的需要,必须严管。如今查不到明初全国总人口的确切数字,但依据何炳棣先生的研究成果来推算,可能会搞出个大概数字。洪武14年至26年的12年间,全国总人口增加672507口,达到近六千万,每年平均只增加56422人。按照这个增长率向前推算洪武元年到洪武14年所增长的人口,然后递减即可。

不过,赵炎以为这样低的增长率似乎不太可信,也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我们知道,元末人口大概在六七千万左右,官方数字可能更少(不按人头收税的结果),死于战乱的起码有一半,造成了全国各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残破荒凉局景象。到洪武26年又几乎恢复了三千万,增长率算起来应该是惊人的。可见朱元璋在人口问题上下了大工夫,除了建立户籍搞普查,以备“有司以时清核”之外,鼓励妇女生育,严禁适龄妇女出家,甚至强迫尼姑还俗嫁人生育,等等,恐怕都是他为快速增长人口而采取的手段。

为保证佛门的纯洁,必须严管。从前文的叙述里可以发现,明代妇女出家为尼,大多不是出于“初心”,而是一种被迫或无奈之举,显然缺乏纯真的宗教虔诚情感。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尽管有的尼姑确实能够做到遵守清修戒律,远离尘垢,但为数更多的尼姑则因为害“相思病”而受不了空门寂寞,她们或游方惑众,与世间俗人私通,“衣服绮罗,且盛饰香缨麝带之属”、或犯奸宣淫,腥人耳目,甚至为隐瞒奸情而致出人命。

以至于明代有学者将尼姑并入“三姑六婆”中,成为一种反面的定型人格。尼姑们做出如此有伤风化、有污宗教的行为,就连为政比较宽容的明孝宗亦大为光火,在弘治七年(1494)下严令:“僧道尼姑女冠有犯奸宣淫者,就于本寺门首枷号一个月,满日发落。”再“发落”,就是按律“入官为奴”或“发还原籍出嫁”了,期望以此净化佛门。

在明王朝统治者看来,妇女满四十岁乃至59岁以后出家,大概就不会再春心荡漾而生出风化案件了。

明朝当时的那个年代兵荒马乱的也是造成这个事情的主要原因,被朱元璋整治之后慢慢的,这种风气才被去除掉。